摘要:有人感慨:这回,于和伟用一双眼睛、一口气息,把毛主席演活了。不是模仿,是信仰。
2025年,《伟大的长征》播出。
观众一开始全都炸了锅——“这演员像吗?”“咋是于和伟演毛主席?”“唐国强演得那么好,还换人?”
质疑铺天盖地。可等剧播完,网上瞬间安静了。
不是没人说话,而是没人敢再说一句“不像”。
有人感慨:这回,于和伟用一双眼睛、一口气息,把毛主席演活了。不是模仿,是信仰。
54岁,他赌上了一切名声,最后赢得了最难得的东西——信服。
这一次,不仅观众闭嘴了,就连唐国强、整个娱乐圈,也都服了。
一口棒子面粥养大的孩子,撑起全家的希望
于和伟1971年出生,辽宁抚顺人,家里兄弟姐妹加起来九个,他最小。
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45岁,身体吃不消,奶水也不够。那个年代,家里哪来的奶粉?母亲只好用玉米面熬粥喂他。
结果孩子一喝就哭,哭得撕心裂肺。
幸好,大姐刚生完孩子,咬咬牙,把自己儿子奶让给了弟弟。
从那时候开始,全家人都知道:这个小弟弟,是家里最后的希望。
父亲早逝,母亲靠着烤红薯卖钱,一个红薯几分钱,就这样拉扯着九个孩子过日子。
上学时,母亲一度想放弃让他读书。可哥哥姐姐们硬是自愿辍学,省下学费让他继续念。
全家的读书梦,就压在于和伟一个人身上。
可偏偏他成绩不行,中考还没考上。后来托老师推荐,进了师范学院学音乐,毕业后进了抚顺话剧团。
这一进,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舞台边幕站一年,只为等一个机会
刚进话剧团时,于和伟啥也不是。
演《雷锋的足迹》时,他在台上跑龙套,连台词都没有。
别的演员在舞台上风光无限,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边幕后悄悄看,一看就是一年。
别人演,他学。他默记每个角色的语气、动作、台词,等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站到中间去。
后来,他真演了上百场,但演出名单上从来没有他的名字。
他不甘心。有人跟他说:你长得好,应该站舞台正中央。
他信了。
1992年,他决定去考戏剧学院。一开始考中戏,发现不包分配,转头又考上了上戏。
学费一年七百多,家里哪出得起?
五姐咬牙把家里孩子的钢琴卖了,大姐也拿出积蓄供他上学。她说:“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
就这样,于和伟进了上海戏剧学院。
毕业跑龙套,靠一口气撑过最苦的日子
从上戏毕业,于和伟被分到南京一个话剧团。
舞台上,还是龙套。
他开始怀疑:“读了四年大学,难道就是为了在这儿走几步?”
机会不是没有,有剧组找他,一天200块。他嫌少,没接。
两年后,还是有人找他,还是200,他接了。
演完那次戏,副导演说了一句:“这演员有点意思。”
这一句,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希望。
1999年,他演了电视剧《曹操》里的荀彧。虽然戏少,但终于露了个脸。
到了2003年,他演了《历史的天空》里的反派“万古碑”,全国人民都骂他。
连发小都接到电话:“你这朋友演的太坏了,肯定人也不咋地。”
其实这正是对演技最大的认可。
那一年,他才真正走出阴影,正式走上演员这条路。
从“刘备”到“曹操”,再到“毛主席”
2004年,于和伟火了。
可一火就是反派。渣男、贪官、投机商人,全是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角色。
直到2010年,他演了新《三国》里的刘备。
观众原本不看好,谁知这个刘备有血有肉、有狠有柔,活了。
2017年,他又挑战曹操,直接震住了易中天,说他演出了历史上最真实的曹操。
有人开玩笑:三国里两个顶流——刘备和曹操,都被他一个人演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说:“我有戏瘾,人物一重复,就没意思。”
2021年,《觉醒年代》爆了。他第三次饰演陈独秀,把一个“纸面历史人物”演成了有烟火气、有脾气、有信仰的“活人”。
那一年,他得了白玉兰奖“视帝”。
妻子是同行,两人携手走出最苦的日子
说到情感,于和伟不算话多。但提到妻子,他总是笑。
两人是同行,在抚顺话剧团认识。于和伟年轻时脾气急,她包容。他没钱,她省吃俭用。
他失落时,她一句话:“你别怕,有我呢。”
两人一起走过北漂的苦日子,租地下室、坐公交、吃方便面,都没闹过别扭。
成名前,于和伟接戏不多,拿到钱先给老婆。
如今功成名就了,他依然低调,不炒婚姻,不晒幸福,但身边这个人始终没换。
他们没有热烈轰动的恋爱,但过的是细水长流的日子。
《我是刑警》火了,54岁的他再度登峰
2024年,于和伟主演的《我是刑警》播出。
这部剧横跨35年,从热血青年演到警界专家,一共900多场戏。
导演一开始还犹豫:“他年纪大了,能演大学生吗?”
播出后,全国观众都说:“像!”
不是说脸年轻,是那个劲儿,那份真。
他演的刑警秦川,有责任、有信仰、有温度。
这一次,于和伟又赢了。而且赢得毫不张扬。
于和伟演毛主席,不靠模仿靠真诚
演毛主席,向来是“高压线”。谁敢演,就等于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观众先看的不是演得好不好,而是“像不像”。
可于和伟一出场,没人说“像”。
他也不躲。他知道,自己不像古月那样形贴合,也没唐国强那种“神韵压场”。
他选择闭关半年,研究毛主席的心理线,从挫折中怎么爬起,怎么扛住压力,怎么在风雪草地中带兵走出来。
不是照本宣科,也不刻意模仿,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观众相信:这个人,有血有肉,也有伟大灵魂。
《伟大的长征》播出后,争议没了,掌声来了。
一位观众说:“他不是演毛主席,他就是毛主席。”
结尾升华:演员于和伟,凭“真诚”赢得了时间
有人问他:“你怕老吗?”
他说:“不怕。我怕没作品。”
在网友给他起外号叫“叔圈顶流”“国民老公”“小甜妹”的时候,他从不回避,甚至还调侃自己。
但说到底,于和伟最在乎的,永远不是热度。
他更在乎,那些埋头看戏的人,是否能从他演的角色里,看见点人性、信仰,或者力量。
他的心,始终在戏上。
他从不靠脸吃饭,不靠短视频翻红,他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
用心演每一个角色,不复制、不讨巧。
这一份执着,不是风头,是根基。
岁月从不亏待脚踏实地的人。
于和伟用自己一生证明了——真正的演员,不怕年龄,不怕争议,不怕冷场,只怕不用心。
这一次,他演了毛主席。
这一场,赢得体面,也赢得敬重。
来源:万树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