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大厅里人来人往,脚步声、叫号声、键盘敲击声交织成一片,突然,一声压抑已久的痛哭打破了这份平静。
银行大厅里人来人往,脚步声、叫号声、键盘敲击声交织成一片,突然,一声压抑已久的痛哭打破了这份平静。
一位身穿灰色夹克的中年男子蹲在角落的座椅旁,双手抱头,肩膀剧烈颤抖,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深色的地板上。他不是在演戏,也不是情绪失控,而是被一套房子压垮了整整九年的心,在这一刻彻底崩塌。“我每个月还9100块,整整九年了!365天×9年,我一共还了快一百万!可你们告诉我,本金才少了不到二十万?剩下的全是利息?!”他声音嘶哑,对着银行工作人员质问,眼神里满是绝望与不解。事情的起因是一次偶然的贷款明细查询。张先生,45岁,普通上班族,九年前在省会城市贷款208万元购置了一套改善型住房,贷款期限30年,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当时,他觉得每月9100元的月供虽然压力不小,但尚在承受范围之内。毕竟,房子是给妻儿的安稳港湾,也是他半辈子奋斗的象征。
可就在几天前,他无意中登录银行APP,查看贷款剩余本金时,却如遭雷击——贷款已还九年,剩余本金仍有近190万元。也就是说,近一百万的还款中,真正用于偿还本金的不足18万,其余八十余万,竟全是利息!“我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张先生哽咽着说,“九年,整整三千多个日夜,我和妻子省吃俭用,不敢旅游,孩子报兴趣班都挑便宜的,就为了按时还贷。可到头来,房子还是银行的,我付的几乎全是‘租金’!”他翻出手机里的还款记录,一笔笔展示给围观的群众看:“第一年,月供9100,其中利息6800,本金才2300;第五年,利息仍有5200,本金3900;现在第九年了,利息还是4600多!这哪是还贷,这简直是给银行打工!”
更让他心寒的是,当他带着满腹委屈和疑问前往银行寻求解释时,工作人员却一脸平静地回应:“这是系统自动计算的,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等额本息前期利息占比高,这是行业惯例。我们只是执行合同,跟我们无关。”“跟你们无关?”张先生苦笑,“那我该找谁?找数学公式吗?”现场一片沉默。有人摇头叹息,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更多人则默默掏出自己的手机,查看自己的房贷情况。张先生的哭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房贷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无奈。等额本息,本是一种常见的还款方式,初衷是让借款人每月还款额固定,便于规划生活。可它的计算机制决定了,在还款初期,绝大部分月供都用于支付利息,本金削减缓慢。
直到还款周期过半,本金占比才逐渐上升。对于30年贷款来说,可能要到第15年甚至更久,才能实现“利息与本金五五开”。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上,类似“还贷十年本金只少了一点点”的吐槽屡见不鲜。许多人直到多年后才猛然惊觉:原来自己一直在为银行的利息“打工”。事件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热议。有金融专家指出,银行在贷款营销中确实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许多客户对还款结构缺乏清晰认知。也有声音呼吁,应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推动贷款合同的通俗化、可视化。而张先生最后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对着镜头说:“我不怕还贷,但我希望,以后的年轻人,别再像我一样,糊里糊涂地哭了九年。” 来源:仙女KaKa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