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陪你走一段,有的只打个照面。以前总觉得,关系是要靠努力维持的,只要自己主动一点,多关心一点,就能留住身边的人。可后来慢慢发现,有些关系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紧,漏得越快。尤其是当一个人开始用一些方式对你的时候,其实不是他
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陪你走一段,有的只打个照面。以前总觉得,关系是要靠努力维持的,只要自己主动一点,多关心一点,就能留住身边的人。可后来慢慢发现,有些关系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紧,漏得越快。尤其是当一个人开始用一些方式对你的时候,其实不是他变了,也不是你不好,只是他想慢慢疏远你。这时候别再傻傻凑上去自讨没趣,倒不如体面转身,把精力留给真正在意你的人。
一、回复越来越慢,不是忙,是没了那份在意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跟某个人聊天,就算对方再忙,也会抽空回一句 “稍等,忙完跟你说”;可后来发一条长长的消息,说自己的开心事或是烦心事,等了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收到一句敷衍的 “哦”“知道了”,有时干脆石沉大海。你安慰自己 “他肯定是太忙了”,转头却看见他在朋友圈评论别人的动态,在群里跟其他人聊得热火朝天。这时候别再骗自己,他不是忙,是对你的话没了兴趣,没了那份在意。
就像《父母爱情》里,安杰刚到岛上时,跟邻居张桂英处得特别好,俩人一起买菜做饭,晚上还凑着说悄悄话。后来安杰跟着江德福职位提升,搬到条件更好的房子,张桂英还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慢慢的,安杰再找张桂英聊天,对方回复得越来越慢;约她逛街,张桂英也总说 “家里有事走不开”。其实不是张桂英故意疏远,是俩人生活轨迹慢慢不一样了,能聊的话题少了,在意的点也不同了。安杰后来想通了,没再勉强,偶尔见面时客气打个招呼,彼此都舒服。
古时候的苏轼也是这样。他年轻时常和黄庭坚、秦观等人写诗作词,好得跟一家人似的。可 “乌台诗案” 后苏轼被贬黄州,很多以前称兄道弟的朋友慢慢疏远了。他给旧友写信,想说说自己的处境,收到的回信要么寥寥几句,要么干脆没回音。苏轼一开始也难过,后来却在《定风波》里写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知道,不是那些朋友坏,是彼此的 “道” 不一样了,自己被贬后的生活,他们不想再参与,也没了以前的在意。但苏轼没自怨自艾,反而在黄州种东坡、做东坡肉,写下更多流传千古的诗词。
就像孔子说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谁比谁好或差,是每个人的人生方向不一样了,在意的东西也不同。当一个人对你的消息不再上心、回复越来越慢时,别再一遍遍地发消息追问,接受这份疏远,也是对彼此的尊重。
二、见面总找借口,不是没空,是不想再赴你的约
还有种情况也很明显:以前常约着见面,一起吃饭、喝茶、散步;可后来再约他,对方总能找出各种借口 ——“今天要陪孩子上课”“公司得加班”“身体不太舒服”。一次两次可能是真有事,次数多了就该明白,他不是没空,是不想再赴你的约。
《人世间》里,周秉昆年轻时常和国庆、赶超这些发小凑在一起,哪怕只在酱油厂门口聊聊天也开心。后来周秉昆开了书店,日子慢慢好起来,国庆和赶超还在原来的工厂上班,有时会遇到难处。周秉昆想约他们吃饭,帮着出出主意,国庆总说 “厂里忙,走不开”,赶超也说 “家里事多,下次吧”。其实不是他们真忙,是觉得跟周秉昆有了差距,不想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也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窘迫,所以找借口不见。周秉昆后来懂了,没再勉强约他们,只在他们需要帮忙时悄悄伸把手,这样的相处反而更舒服。
北宋时的李清照,年轻时和几个女伴一起吟诗作对,每到花开就约着赏梅、踏青。可北宋灭亡后,她跟着丈夫赵明诚南渡,一路上颠沛流离,赵明诚还病逝了。她去找以前的女伴,想见面说心里话,那些人要么说 “家里要照顾老人,走不开”,要么说 “路途远,不方便”。李清照心里清楚,不是她们没空,是自己如今的处境让她们不想靠近。她在《声声慢》里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了孤独,却没纠缠,反而专注整理赵明诚留下的古籍,完成《金石录后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说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大家都是人生路上的旅客,有人陪你走一段,就会有人在某个路口告别。当一个人总找借口不见你时,别再执着地约了一次又一次,别让自己的热情被一次次拒绝浇凉,也别让对方为难。体面放手,各自走各自的路,这是种智慧。
三、不再跟你分享生活,不是没话说,是把你归为了外人
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时,总喜欢分享生活里的小事 —— 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看到什么有趣的风景、孩子说的好玩的话,哪怕是工作上的烦心事也愿意说。可如果一个人开始不再跟你分享这些,不管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不告诉你,那不是他没话说,是心里已经把你归为外人,觉得这些事跟你没关系了。
《金婚》里,文丽和佟志刚结婚时,跟闺蜜庄嫂特别好,每天都分享家里的事 —— 佟志晚回家、孩子调皮、夫妻俩拌嘴,都要跟庄嫂说。后来孩子长大,文丽忙着照顾孙子,庄嫂也帮儿子带孩子,俩人见面少了。文丽再想跟庄嫂分享家里事,对方只是听着,很少说自己家的事。文丽一开始有点失落,后来想通了,不是庄嫂不想跟她好,是俩人的生活重心都在各自家庭上,那些家长里短的事觉得说了也没用,慢慢就不再分享。后来见面只聊聊天气、问问身体,反而少了很多负担。
孔子周游列国时,常跟弟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对仁爱的理解、对治国的看法,弟子们也会分享自己的感悟。可后来弟子冉有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去季氏那里做官,慢慢就不再跟孔子分享经历和想法。孔子知道后没责怪他,只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明白每个人都有选择,冉有不再分享,不是不尊重,是立场不一样了,把他归为 “不同立场” 的人,而非 “亲近的人”。孔子没纠缠,依然带着其他弟子继续传播思想。
丰子恺说过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当一个人不再跟你分享生活时,别觉得是自己失去了什么,也别追问 “你为什么不跟我说了”,那样只会让彼此尴尬。接受他把你归为外人的事实,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自然会有愿意跟你分享的人出现。
四、对你的事不再上心,不是健忘,是没了那份牵挂
最明显的信号,是他对你的事不再上心。以前你说过的话他会记在心里,你说喜欢某本书,下次见面他就会带给你;你说身体不舒服,他会主动问要不要看医生、有没有按时吃药。可后来,你就算说自己遇到难处,他也只随口一句 “那你多注意”,转头就忘;你说过的重要的事,他从没放在心上,还要你一遍遍提醒。这不是他健忘,是对你没了那份牵挂,你的事好不好,跟他没关系了。
《琅琊榜》里,梅长苏以前是林殊,跟靖王、霓凰郡主从小一起长大。那时候靖王对林殊的事特别上心,林殊喜欢的弓,他跑遍全城找;林殊生病,他守在床边照顾。可林殊变成梅长苏回到金陵后,靖王一开始不知道他的身份,对他的事也不再上心 —— 梅长苏说要帮他夺嫡,靖王冷淡地说 “我自有我的方式”;梅长苏生病咳血,靖王也只让下属去问,没亲自来看。不是靖王无情,是他不知道眼前的梅长苏就是林殊,对梅长苏没了牵挂,所以才不上心。后来知道真相,靖王后悔不已,但那时的 “不上心”,就是疏远的信号。梅长苏没强求靖王对自己上心,只是默默帮他做事,因为他知道,没有牵挂的上心都是假的。
古时候管仲和鲍叔牙是知己,鲍叔牙对管仲的事特别上心:管仲家里穷,他多分给管仲钱财;管仲打仗后退,他替管仲解释是要照顾母亲。要是鲍叔牙对管仲的事不再上心,管仲遇到难处他不帮忙,那肯定是两人有了隔阂,鲍叔牙没了牵挂。幸好他们是知己,没走到那一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知己,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对对方的事没了牵挂。
孔子说 “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在意自己在意的人。当一个人对你的事不再上心,别再一遍遍提醒,别让自己的事成为别人的负担,也别因为别人的不上心难过。要知道,真正牵挂你的人,就算你不说,也会把你的事放在心上;不牵挂你的人,你说再多也没用。
其实疏远不是坏事,是人生常态。就像春天花开、秋天叶落,人与人的关系本就有亲有疏、有聚有散。没有谁能陪谁一辈子,也没有谁必须对谁一直好。当你发现一个人用这些方式对你时,别自讨没趣地追问、纠缠,那样只会让自己难堪,也让对方厌烦。不如体面转身,把讨好、纠结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 读本喜欢的书,做顿可口的饭,跟真正在意你的人聊聊天,去公园散散步晒晒太阳。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疏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揪着不放让自己痛苦。接受疏远,珍惜身边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才是最该做的事。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让真正在意自己的人安心。别再为想疏远你的人自讨没趣,好好爱自己,好好过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醋溜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