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省河南发力理工科,9所大学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8:16 1

摘要:作为全国闻名的 “高考大省”,河南每年有上百万考生挤过 “独木桥”,但长期以来,本地高端理工科人才培养资源相对薄弱,产业升级面临 “技术人才缺口大” 的难题。

河南不满足于只做流水线的组装厂

作为全国闻名的 “高考大省”,河南每年有上百万考生挤过 “独木桥”,但长期以来,本地高端理工科人才培养资源相对薄弱,产业升级面临 “技术人才缺口大” 的难题。

近日,河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等 8 部门联合发文,正式公布首批 “河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 建设名单,9 所高校扛起重任 ——5 所高校入选 “建设高校”,4 所高校纳入 “重点培育建设高校”,一场针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攻坚战,正在河南高校间拉开帷幕。



一、9 所高校分两类发力,瞄准 “工科短板” 精准补位

这次河南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不是 “一刀切” 搞建设,而是根据高校的工科基础,分成 “建设高校” 和 “重点培育建设高校” 两类,让资源投放更精准。

首批 5 所 “建设高校”,都是河南理工科底子最扎实的院校: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唯一的 “双一流” 高校,综合实力强,工科覆盖广,能扛起 “领头雁” 的角色;

河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特色鲜明,常年对接制造业需求;

河南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传统王牌,贴合能源、安全领域的技术缺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方面优势突出,能服务河南的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

郑州轻工业大学则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信息工程等领域见长,对接轻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这 5 所高校将优先启动学院建设,快速搭建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直接瞄准 “急需紧缺的高级工程师” 培养。

另外 4 所 “重点培育建设高校”,同样各有工科优势:

河南农业大学侧重农业工程、智能装备,贴合河南 “农业大省” 向 “农业强省” 转型的需求;

河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近年发力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科;

河南工业大学的粮食工程、物流工程全国知名,能服务河南的粮食产业升级;

河南师范大学则在电子信息、自动化等领域稳步发展,侧重 “工科 + 师范” 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

这些高校将在政策、资源支持下逐步完善建设,未来也将成为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这种 “分类建设” 的思路,避免了 “平均用力” 的浪费,让每所高校都能结合自身优势发力,比如矿业类需求找河南理工,水利类需求找华北水利水电,精准填补不同领域的技术人才缺口。

二、为啥要集中建 “卓越工程师学院”?河南的 “人才焦虑” 与 “产业野心”

河南突然在 9 所高校布局卓越工程师学院,背后藏着两大现实诉求:一边是 “高考大省” 的人才留存焦虑,一边是 “产业升级” 的技术渴求。

从人才端来看,河南每年有大量理工科考生考上外地名校,但毕业后很多人被沿海地区的高薪和机会吸引,留在本地的少,导致 “培养的人留不住,需要的人引不来”。

本地高校以往的工科培养,多侧重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到岗后还要 “重新培训”,难以直接胜任高端技术岗位。

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要在本地打造 “能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的平台,让考生不用挤破头去外地,在河南就能学到 “接地气、好就业” 的工科技能,同时提高人才留存率。

从产业端来看,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产业正在加速升级,比如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洛阳的装备制造基地,都急需能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 “卓越工程师”—— 既懂理论,又能动手,还能对接生产线的实际需求。

过去,这些岗位往往要从外地挖人,成本高、稳定性差。

现在通过高校建学院,直接和企业联动培养,相当于 “订单式育才”,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学院就教什么内容,毕业生一上岗就能顶用,解决产业 “缺人” 的燃眉之急。

三、学院咋培养人?不搞 “纸上谈兵”,主打 “产学研绑定”

和传统工科专业 “重理论、轻实践” 不同,河南这 9 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从一开始就瞄准 “实战”,核心模式是 “产学研深度绑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企业真实技术难题。

首先,课程体系会 “砍掉虚头巴脑的理论课”,增加大量 “项目式教学”。

比如学生学机械工程,不再是单纯背公式、画图纸,而是直接参与本地车企的 “智能生产线优化” 项目,跟着企业工程师一起调试设备、改进流程;学计算机科学,可能会加入本地互联网企业的 “工业软件研发” 小组,在实践中掌握编程、算法技能。

学院还会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当 “兼职老师”,把生产线的最新技术、行业标准搬进课堂,避免学生学的是 “十年前的旧知识”。

其次,实训基地会直接 “建在企业里”。

这 9 所高校会和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训车间,比如河南科技大学可能和洛阳的装备制造企业合作,让学生定期到车间实习,参与产品研发;郑州轻工业大学会对接食品加工企业,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智能生产管理等技能。

学生的毕业设计也不再是 “写论文”,而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比如 “如何提高某类零件的生产效率”“如何优化某款软件的用户体验”,拿不出实际解决方案,就没法毕业。

这种模式下,学生毕业时手里攥着的不只是毕业证,还有 “参与过的项目经验”“企业认可的技能证书”,不用再担心 “毕业即失业”,企业也不用花大价钱培训新人,实现 “学生、高校、企业” 三方共赢。

四、对河南考生来说,这是 “家门口的机会”

对河南上百万考生和家长来说,9 所高校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不用再 “扎堆挤向外地工科名校”,家门口就有能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平台,而且毕业就能对接本地优质岗位。

以往,河南考生想读好的工科专业,往往要考出超高分数,才能去外省的 “双一流” 高校,很多分数中等的考生,只能在本地读普通工科专业,毕业后面临 “技能不达标、就业没优势” 的困境。

现在,这 9 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会集中优质师资、实训资源,即便分数没到顶尖水平,只要报考这些学院的工科专业,就能接受 “对标行业需求” 的培养,毕业后既能留在河南的车企、新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等高薪岗位,也能凭借 “实战经验” 去外地竞争。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会慢慢改变河南 “高教洼地” 的印象。

过去,河南本地高校在理工科高端人才培养上 “话语权不足”,现在通过卓越工程师学院,对接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技术和企业资源,逐步提升本地工科教育的实力。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外地考生因为 “河南工科实训强、就业好”,主动报考河南的高校,形成 “培养 - 就业 - 吸引” 的良性循环。

这不仅是 “建学院”,更是河南的 “工科突围战”

河南集中 9 所高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表面上是 “办教育”,本质上是为了破解 “高考大省人才流失”“产业升级缺技术骨干” 的双重难题。

对高校来说,这是一次 “工科实力升级” 的机会,摆脱以往 “理论强、实践弱” 的标签;对产业来说,这是 “订单式育才” 的开端,让技术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对考生来说,这是 “家门口的优质机会”,不用再为了读好工科远走他乡。

作为高考大省,河南这次 “发力理工科” 的动作,或许会成为本地高教和产业协同发展的 “转折点”—— 当更多高级技术人才留在河南、服务河南,不仅能填补产业缺口,更能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让 “高考大省” 慢慢变成 “工科人才强省”。

这对其他高考大省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与其让考生挤破头去外地,不如深耕本地优势,打造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平台,让教育真正为地方发展赋能。

来源:小雨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