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伦理以“五常八德”为核心,以《论语》《孟子》等典籍为载体,构建起传统中国的道德体系。但其教化过程始终存在“抽象难落地”的短板:伦理理念多以文字形式存在,依赖系统教育传播,对不识字的基层民众而言门槛过高;“忠孝节义”等准则多为概念化表述,缺乏具象化的行为参照
儒家伦理以“五常八德”为核心,以《论语》《孟子》等典籍为载体,构建起传统中国的道德体系。但其教化过程始终存在“抽象难落地”的短板:伦理理念多以文字形式存在,依赖系统教育传播,对不识字的基层民众而言门槛过高;“忠孝节义”等准则多为概念化表述,缺乏具象化的行为参照,民众难以将其转化为日常实践;教化场景集中于学堂、文庙,与民众的生活场景脱节,难以渗透到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关帝文化恰以“人格符号”为纽带、“生活实践”为路径、“通俗传播”为方式,将儒家抽象伦理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可践行的文化形态,填补了儒家伦理在基层教化中的空白,使“忠义信”从典籍文字变为全民共识。
关帝文化对儒家伦理教化的首要补位,在于将儒家抽象的伦理概念转化为具象的人格符号,为民众提供可参照的道德标杆。
儒家伦理的核心“五常八德”,在典籍中多为抽象论述:《论语·学而》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离娄下》强调“义,人之正路也”,这些表述虽明确道德方向,却未给出具体的行为范例,普通民众尤其是不识字者,难以理解“信”该如何践行、“义”该如何体现。
关帝的形象与事迹,恰是这些伦理概念的“活载体”,关帝“桃园结义”时誓言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让民众直观理解“志兴汉室”的实际意义;关帝“挂印封金”拒绝曹操厚禄,千里寻兄,让民众懂得“忠肝义胆”、“矢志不移”;关帝“华容道义释曹操”,在恩仇之间坚守分寸,让世人感知“恩怨分明、信义卓著”。
这种人格化的呈现,将儒家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人物行为,使民众无需研读典籍,便能通过传说、戏台等载体理解“忠义信”的内涵。清代儒家学者陆世仪在《思辨录》中指出:“师道至于今而贱极矣。即欲束修自厉,人谁与之?如此而欲望人才之多,天下之治,不可得矣。”在行政权力高于一切并垄断教育的时代,师道贱极,儒家思想难普及。
关帝正是儒家思想的“接力者”,关帝通过有事迹、有性格、有抉择的“道德榜样”,民众通过感知他的行为,自然领会儒家伦理的核心要义。
更重要的是,关帝的人格符号还与儒家的价值追求深度绑定:《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称关帝“素览春秋,幼观孔孟,惟以孝弟为先,修身治国为本。”将关帝定位为儒家典籍的践行者,这种定位使关帝文化与儒家伦理形成互证,民众认同关帝,便是间接认同儒家伦理,从而突破了儒家伦理“文字化”的传播局限。
关帝文化对儒家伦理教化的另一重要补位,在于将儒家抽象伦理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让儒家思想从典籍中的“应然”变为生活中的“实然”。
儒家伦理虽强调“日用常行”,但其教化多集中于“修身齐家”的理论层面,对商业交易、邻里相处、宗族凝聚等具体生活场景的指导相对模糊。
而关帝文化则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准则,渗透到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计往来中。在商业领域,明清商帮以关帝“信”为行商准则,在店内供奉关帝像,立下“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规矩,凡重大合同签订必对关帝像起誓,确保合同履行,这种将“信”与商业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儒家“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抽象要求,变成了“不欺客、不昧利”的具体行为。
在基层乡约中,清代山西《乡约》明确将关帝精神写入条文,要求乡民“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待友以义”,将儒家“忠孝义”的伦理转化为基层社会的行为规范。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劝诫世人“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这些内容将儒家“五常”转化为日常行为的具体指引,民众遵循这些劝诫,便是在践行儒家思想。
这种“伦理—实践”的转化,恰好填补了儒家伦理“重理论、轻实践”的空白,让道德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生活中的行动。
关帝文化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深层补位,在于突破儒家伦理传播的“文字壁垒”,实现伦理教化的全民覆盖。
儒家伦理的传播高度依赖文字典籍与系统教育,《论语》《孟子》等经典需通过识字、解读才能理解,这使得不识字的农民、工匠、商贩等基层民众,长期处于儒家教化的“盲区”。
而关帝文化则以“非文字传播”为优势,通过口头传说、戏曲、年画、神像供奉等方式,将儒家伦理传递给每一个阶层。
在传播载体上,明清时期的农村戏台,每年春节必演“关公戏”,戏中关帝桃园结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辞曹归刘、单刀赴会等剧目,台下百姓虽不识文,却能通过剧情明白“义重于利”的道理。
清代民间年画《关公夜读春秋》,画面中关帝端坐灯下研读经书,旁题“读《春秋》明大义,行忠义正人心”,即便不识字的孩童,也能从家人的讲解中知晓“读书需明道义”的道理。
在祭拜仪式上,民间供奉关帝像时,长辈会向晚辈讲述“关帝忠义”的事迹,将儒家伦理融入祭祀仪式,这种“耳濡目染”的传播方式,无需文字便能传递道德理念。
关帝文化的传播场景极为广泛,从城市的商铺到农村的祠堂,从行商的舟船到军旅的营寨,关帝像与关帝传说无处不在,这种“无孔不入”的传播,恰好覆盖了儒家教化难以触及的角落,其文化影响力跨越阶层、地域,使儒家伦理突破“文字壁垒”,真正实现“全民教化”,这正是儒家自身难以做到的。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