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争议引热议:从“玩弄女性”到“倭寇”缺失的背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20:00 2

摘要:说起《新华字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只要家里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肯定会有这本书。每次孩子有不会写的字问我,我就会告诉她:“自己查字典去。”直到有一天,她拿着字典来问我:“妈妈,什么是玩弄女性?”我的天,字典里怎么会有这样的示例!上网一查,这两年关于《新华字典》

说起《新华字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只要家里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肯定会有这本书。每次孩子有不会写的字问我,我就会告诉她:“自己查字典去。”直到有一天,她拿着字典来问我:“妈妈,什么是玩弄女性?”我的天,字典里怎么会有这样的示例!上网一查,这两年关于《新华字典》的争论还真不少,我赶紧翻了翻手里的最新版,真是怒了!这么权威的书不审核了吗?

还好有人替老百姓发声,钱一、刘振成两位教授联合起诉了《新华字典》,直指最新版字典注释存在误导性,甚至涉嫌侮辱歧视——比如“玩”被解释为“玩弄女性”,“累”被注为“孩子成了累赘”,“别”配例“腰里别手枪”,更令人咋舌的是“倭”字词条竟无“倭寇”一词,这直接违反了《爱国教育法》和《出版管理条例》的多项规定。

本次诉讼远非学术层面的争鸣,而是直抵教育本质的拷问。有网友通过对比新旧版本字典发现:针对“玩弄”一词,旧版例句为“摆弄积木”“摆布计谋”,新版却突兀地变为“玩弄女性”;而“累赘”原用于客观场景描述,如今却被刻意绑定到儿童群体。这些修订不仅扭曲了词语本来的语义,更在无声无息中播撒着错误的价值导向——试想,若孩童自幼接触“玩弄女性”的例句,又怎能培育出平等的尊重意识?若“倭寇”一词被人为抹去,又该如何让历史记忆代际相传?这样的语言工具书修订,究竟是在传承文明,还是在消解根基?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改动”背后折射出工具书修订的伦理边界。作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字典”,《新华字典》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权威性不应成为随意篡改的借口。两位教授的诉讼,本质上是在呼吁:权威工具书必须坚守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底线,而非为追求“创新”而牺牲基本价值观。

作为家长,我无法接受孩子捧着这样的字典学习。当“累赘”被刻意绑定到孩童群体,当“戏弄女性”沦为常规示例,这已超越了语言教学失误的范畴,演变成文化根基的侵蚀危机。我们呼唤的并非热衷“另辟蹊径”的辞书,而是真正能承载正向价值导向、维系民族历史记忆的权威语言载体。

这场诉讼的最终结果尚未揭晓,但它已为我们敲响警钟:教育无小事,工具书修订更需慎之又慎。当我们探讨“是否需要提起诉讼”这一议题时,更应深入思考——我们究竟希望为孩子构建怎样的语言生态?期待他们从字典中汲取何种价值导向与知识养分?

最后想问问各位:如果连字典都开始“教坏”孩子,我们还能信任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守护孩子的语言净土。

来源:麻辣烫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