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吹爆的千亿赛道,半年跌成“白菜价”,机器人租赁怎么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20:08 1

摘要:去年租个机器人跳舞一天能赚3万,今年倒贴运费都没人要——这场被资本吹上天的“机器人租赁狂欢”,只用了半年就凉透了。当小陈翻着闲鱼上“机器狗300元/天,全国包邮”的报价时,手里的烟都烧到了过滤嘴:“早知道现在倒贴钱,当初说啥也不花20万囤那5台机器狗。”从春晚

去年租个机器人跳舞一天能赚3万,今年倒贴运费都没人要——这场被资本吹上天的“机器人租赁狂欢”,只用了半年就凉透了。当小陈翻着闲鱼上“机器狗300元/天,全国包邮”的报价时,手里的烟都烧到了过滤嘴:“早知道现在倒贴钱,当初说啥也不花20万囤那5台机器狗。”从春晚舞台到景区商演,从资本热捧到价格血崩,这场过山车式的市场震荡,撕开了一个被高估的“伪风口”真相。

上半场:机器狗跳舞,钞票哗哗流

2024年的机器人租赁市场,简直是“傻子都能赚钱”的天堂。那会儿小陈刚从汽修厂辞职,揣着全部积蓄9.9万买了台宇树机器狗,本想在婚庆市场试试水,结果第一天就被景区老板“堵门”:“租三天,一天2万,不还价!”他当时的心情,堪比中了彩票——机器狗往舞台上一站,随便扭两下关节,比新娘还抢镜,钞票就像长了腿似的往口袋里钻。

那时候的市场有多疯狂?黄牛比机器人还忙。有从业者回忆,官方售价9.9万的宇树G1人形机器人,黄牛转手就敢卖19.8万,买家还得排队。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一播完,商演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溢价抢单”成了常态:企业年会租个机器人主持,报价3万;景区国庆活动租机器狗巡逻,一天2.5万;就连商场开业,都得花1万租个机器人发传单——仿佛没个机器人站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紧跟科技潮流”。

资本更是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2024年被喊成“机器人元年”,恒州诚思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机器人租赁收入飙到112.2亿元,商用服务机器人占了65%,商演、年会、景区导览成了“吸金三巨头”。有投资人当时拍着胸脯说:“这赛道未来十年都是黄金期,投它!”结果呢?新注册的机器人相关企业一年冒出来30万家,小到夫妻店,大到上市公司,都想在这场“机器人大戏”里分杯羹。

下半场:价格腰斩再腰斩,跨省订单倒贴钱

转折点来得比翻书还快——2025年五一劳动节,成了机器人租赁市场的“死亡分水岭”。五一前,李凯宁的公司还在为“一天接5个商演订单”发愁(愁机器人不够用);五一后,他盯着后台数据直冒冷汗:订单量暴跌60%,价格更是坐了跳楼机。

“高配跳舞机器人,巅峰时2万-3万/天,现在4000块都得抢。”李凯宁给记者算账的手都在抖,“省内订单勉强覆盖人工、食宿、运输成本,跨省?纯纯做慈善。上个月跑新疆、东北,7000公里跑下来,油费比利润还高,就为了跟客户说句‘咱还活着’。”

闲鱼上的卖家更直接。搜索“机器人租赁”,宇树G1人形机器人报价1000-4000元/天,半数链接标着“降价50%”;机器狗300元/天还送“新手大礼包”——远程视频教学、操作说明书、故障应急方案,服务比外卖小哥还贴心。有卖家吐槽:“以前客户求着租,现在咱求着客户‘给口饭吃’,3天起租还打折,生怕对方跑了。”

为啥跌这么狠?说白了就是“泡沫吹太大,一戳就破”。2024年市场火的时候,机器人产能跟不上,黄牛倒手就能翻倍赚;2025年宇树科技一扩产,机器像流水线一样往下掉,市面上可租赁的机器人瞬间多了十倍。更要命的是,大家租机器人就图个新鲜,商演跳个舞、景区拍个照,用完就扔,根本没有“复购刚需”。当供给暴增遇上需求疲软,价格不崩才怪。

洗牌现场:谁在裸泳?

“现在行业里,每天都有人哭着退场。”李凯宁这话不是夸张。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一年新注册机器人相关企业30万家,注销吊销的就有2.8万家,中小微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这些被淘汰的玩家,基本都是2024年“跟风上车”的:没核心技术,没客户资源,就靠低价抢单,市场一降温,立马被冻僵。

老玩家也不好过,但至少有“过冬的棉袄”。李凯宁的公司能撑下来,靠的是“高配+定制化”:机器人是宇树G1顶配,能跳指定舞蹈、做语言交互,甚至能当“文旅推介官”——这些是小机构玩不了的。“学校迎新、企业年会,老客户每年都有固定需求,这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反观新玩家,手里的机器人都是基础款,只会跳默认舞蹈,客户看两次就腻了。有个创业者去年花50万囤了10台机器狗,现在天天在朋友圈甩卖:“2折出,给钱就卖,不然下个月房租都交不起。”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高价进货,低价清仓”的慈善行为。

破局方向:从“租机器”到“卖服务”

“光靠租机器跳舞,早晚饿死。”山东省机器人研究会副会长李卫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现在的机器人租赁,本质是“卖设备”,客户图新鲜,用完就走;未来得“卖服务”,让机器人变成“有用的工具”,而不是“一次性玩具”。

怎么变?李凯宁有个想法:让机器人当景区讲解员,不仅能介绍景点,还能陪游客唠嗑;做房地产导览员,带客户看房、算房贷;甚至进养老院当陪护,陪老人下棋、提醒吃药。“现在机器人只会‘执行指令’,未来得会‘自我学习’,能根据场景调整功能——这才是真本事。”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但这事儿卡在“政策”上。养老陪护、儿童陪伴这些场景,涉及人身安全,目前法律还是空白。“万一机器人没看好老人摔了,算谁的?”李凯宁无奈,“政策不放开,我们只能在商演、景区里打转,永远做不大。”

李卫民说得更直接:“具身机器人的未来,不在‘租赁’,而在‘长期价值’。企业得选能在线升级、预留二次开发接口的设备,跟着技术迭代走,不然今天买的机器,明年就成废铁。”

未来:泡沫破灭后,还有春天吗?

有人说,机器人租赁市场凉了,整个行业都完了。但在李凯宁眼里,这场洗牌未必是坏事:“淘汰掉跟风的‘伪玩家’,留下真正做事的,市场才能更健康。”

确实,现在的暴跌,更像是“挤泡沫”。2024年的高价格本就不合理,是资本炒作和供需失衡的结果;现在价格回归理性,反而能让行业沉下心来搞创新。当机器人能做的不止“跳舞拍照”,当政策完善了“人机交互”的规则,当场景化服务变成“刚需”,这个市场或许真的能迎来“第二春”。

就像小陈说的:“去年赚快钱的日子回不去了,但只要机器人能真正帮到人,哪怕一天赚300块,咱也认。”毕竟,靠泡沫吹起来的狂欢都是假象,只有扎扎实实干出来的需求,才能撑得起一个行业的未来。

来源:闲侃数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