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8日,浙江台州殡仪馆外排起长队,数百名戏迷手持白菊,许多人从宁波、杭州等地连夜赶来,只为送别越剧演员孟再平最后一程。八辆黑色迈巴赫组成的车队缓缓驶过,头车上她的遗照里,身着戏服,目光明亮,嘴角带笑——这是49岁的越剧名家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2025年9月8日,浙江台州殡仪馆外排起长队,数百名戏迷手持白菊,许多人从宁波、杭州等地连夜赶来,只为送别越剧演员孟再平最后一程。八辆黑色迈巴赫组成的车队缓缓驶过,头车上她的遗照里,身着戏服,目光明亮,嘴角带笑——这是49岁的越剧名家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2025年8月31日清晨6点09分,这位台州孟孟越剧团创始人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即使尝试了高达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疗法,也未能留住这位艺术家的生命。孟再平的离去不仅是一位越剧表演者的陨落,更是一个为艺术燃烧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灵魂的永恒谢幕。
艺术人生:从诸暨少女到"小王少楼"的蜕变之路
1977年12月,孟再平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路头戏艺人,常带着年幼的她走村串巷演出。在晒谷场、祠堂戏台的耳濡目染中,她6岁便能哼唱《珍珠塔》选段,9岁学会扎髯口、穿厚底靴,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16岁时,这个怀揣梦想的少女不顾家人反对,背着铺盖卷加入台州民间戏班,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睡草垛、啃冷馒头的艰苦生活没有击垮她,反而练就了扎实的台步和即兴应变能力,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深厚基础。
1994年,孟再平考入上海松江越剧团,正式开始系统学习范派、毕派唱腔。这位勤奋的学徒每天清晨5点到黄浦江边吊嗓,深夜仍在排练厅琢磨《李娃传》中郑元和的折扇功。1997年,她以《风雪渔樵》中朱买臣的跌扑绝技惊艳评委,被调入上海静安越剧团,师从毕派传人杨文蔚和范派名家史济华。
在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表演从形似迈向神似,逐渐形成刚柔并济、儒雅中见英气的独特风格,获"小王少楼"美誉。2003年,她在浙江省越剧大奖赛中凭借《狸猫换太子》陈琳一角摘得金奖,评委评价其将范派的稳健轩昂与毕派的诙谐飘逸融为一体。
创业维艰:民营剧团的坚守与创新
2017年,孟再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去国营剧团的稳定编制,创办台州孟孟越剧团。创业初期,剧团处境异常艰难,她变卖首饰、抵押房产筹集资金,带着20多名演员挤在租来的仓库排练。
在越剧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孟再平带领剧团创新求变:为贴近基层观众,她将《梁祝》改编成方言版本,在敬老院、乡镇文化礼堂演出;为吸引年轻观众,她开设抖音账号,发布《十里八相送》水袖教学短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粉丝数量超过30万。
孟再平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表演上,更在于她对传统越剧的传承与革新。她主演的《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等剧目巡演至江苏、福建等地,甚至登上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的舞台,成为首位在海外演绎越剧的民营剧团演员。在表演风格上,她成功融合了范派的稳健与毕派的飘逸,塑造了《梁祝》中梁山伯、《狸猫换太子》中陈琳等经典角色,被观众誉为"比男演员更有书卷气"的小生。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使得台州孟孟越剧团在市场寒冬中逆势成长,每年完成150多场演出,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保证了45名剧团成员的生计。
抗癌岁月:舞台上的最后绝唱
2023年初,孟再平开始频繁胃痛,原本就清瘦的她,体重一路掉到只剩八十多斤。检查后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这种被称为"癌王"的疾病生长速度极快、治疗难度极大,且症状通常在晚期才显现。面对这一诊断结果,孟再平选择了坚强应对,她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高达120万元一针的CAR-T细胞疗法。这种免疫治疗方法需从患者身体取出T细胞,经实验室改造后再输回人体以对抗癌细胞,虽然对血液癌症效果显著,但对实体瘤如胰腺癌效果有限。
抗癌与演出的双重坚持构成了孟再平生命最后两年的主旋律。据剧团同事回忆,化疗后的她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但只要穿上戏服,眼神立马就能变得锐利如刀;化疗导致她体重下降20斤,瘦成竹竿的身体在台上却依旧挺拔。2024年10月,处于化疗期的她仍坚持参加公益演出,谢幕后却突然倒下被紧急送医。2025年上半年,她所成立的越剧团完成了150多场演出,每一场都凝聚着她的心血——有她在病床上修改的剧本,有她强撑着身体为团员排练的指导。
孟再平的最后一场演出堪称艺术家的生命绝唱。当时她的嗓子已带血丝,但台下观众喊"再来一个"时,她有求必应,结果唱完就直接住进了医院。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在台上呈现最佳状态,她将止痛药混在胭脂里,用厚重油彩掩盖苍白的脸色。这种"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让戏迷们既感动又心痛。正如她在接受治疗时所说:"哪怕多活三个月,能再唱几场,值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生命追求。
情感纠葛:两段婚姻与未解心结
孟再平的个人生活如同她扮演的戏剧角色一般充满故事性。她有两段婚姻,第一段以分离告终,留下了一个当时仅3岁的儿子骆嘉嬴。离婚后,儿子跟随前夫生活,而孟再平则全身心投入越剧事业,很少有机会陪伴儿子成长。这段母子关系的疏离成为她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引发了外界对她"抛夫弃子"的议论。
孟再平去世后,前夫在社交平台发文:"时隔多年我早就不恨你了,只是你欠我一个解释,哪怕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可是再也听不到了"。这番言论被部分粉丝解读为"阴阳怪气",认为在逝者已矣的时刻仍放不下过往恩怨有失体面。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这反映了一段感情中未解的心结与复杂情感。前夫在文中还透露,尽管有怨言,他仍多次询问孟再平是否愿意回诸暨安葬,并尊重了她葬在台州的最终决定。
与第一段婚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孟再平与第二任丈夫林先生的关系被描述为和谐幸福。这位被戏迷称为"疼爱她的老公"的富豪,在孟再平患病期间不离不弃,陪伴她四处求医,不惜重金尝试各种治疗方法。两人虽然没有共同的孩子,但与继女关系融洽,这在追悼会上得到印证——继女披麻戴孝,哭到几乎站不住,展现出深厚的母女感情。这种情感生活的复杂性,为孟再平的艺术人生增添了人性的厚度与真实感。
隆重告别:千人送别的艺术人生终章
2025年9月8日,孟再平的追悼会在台州市殡仪馆举行,场面之隆重在越剧界实属罕见。灵堂外数百名戏迷身着素衣,手持白菊花早早列队,队伍一路蜿蜒到街道两侧。八辆黑色迈巴赫组成的送葬车队缓缓前行,头车上摆放着孟再平身着戏服的遗照,车身缠绕着白菊和白色花束。这种高规格的送别仪式,既体现了家人对她的不舍,也反映了戏迷对她的崇敬。
追悼会的细节处处体现着这位越剧艺术家的独特身份。灵堂背景采用《狸猫换太子》宫廷布景,两侧悬挂着孟再平饰演的经典角色剧照。她的现任丈夫林先生亲自撰写挽联:"可怜儿女大哭小啼要娘回,恩爱贤妻苦雨凄风催汝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妻子的无尽思念。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孟再平儿子骆嘉嬴依照台州当地习俗,身背草鞋、头戴草帽为母亲送行——这双由谷岙村老篾匠特制的草鞋,编织时混入了孟再平戏服的丝线,寓意"戏服伴身,归途安稳"。这一传统习俗象征着子女对父母艰辛一生的感恩,也暗合了孟再平"踏平坎坷"的艺术人生。
葬礼的高潮是戏迷们自发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这是孟再平最拿手的戏码,也是戏迷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告别方式。老戏迷们一度哽咽,用孟再平最爱的方式将她送走。正如一位戏迷所言:"她给我们唱了二十年戏,最后这一程,得让她走得体面"。这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深厚情感,超越了普通的偶像崇拜,成为一种精神共鸣与文化传承的象征。
艺术永恒:超越生命的越剧之光
孟再平49年的人生虽短暂却璀璨,她用生命诠释了艺术家对舞台的极致热爱。临终前,她将绣金线的范派小生行头放在枕边——这套19岁入团时师傅赠送的戏服,最终随她一同长眠。这一细节象征着她与越剧艺术的血肉联系,也揭示了她艺术生命的本质:戏服不仅是表演工具,更是身份认同与精神寄托。
在艺术传承方面,孟再平留下了丰富遗产。她创办的台州孟孟越剧团在民营剧团中独树一帜,坚持"真人真唱现场版"的艺术标准。她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广越剧艺术,单条教学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为传统戏曲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更为难得的是,她遗嘱捐款300万建设戏校,体现了对越剧传承的深远考量。这些贡献使她的艺术影响得以延续,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
孟再平的故事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戏曲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抉择。在艺术市场萎缩的今天,民营剧团举步维艰,戏曲演员不得不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存间寻找平衡。孟再平用她的方式回应了这一时代命题——既坚守艺术本真,又积极拥抱变化;既保持传统精髓,又大胆创新形式。她的实践为越剧乃至整个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孟再平的追悼会上,戏迷们低声唱起《葬花吟》,仿佛用这句唱词为艺术家的一生作注。然而,孟再平的艺术生命并未随肉体消逝而终结,她塑造的舞台形象、培养的戏曲观众、创立的表演风格,将继续在越剧史上熠熠生辉。这位用生命热爱越剧的艺术家,最终也成为了越剧艺术永恒的一部分。
来源:饱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