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认知中,美国与欧盟的联盟往往被视为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通过对比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自然资源总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关键维度,数据显示中俄战略协作所形成的力量格局,正在挑战甚至可能超越美欧联盟的传统优势。
我算了一下关键的宏观数据,发现中俄联手比美欧联手更具竞争力。现在看,中俄底气十足,自有他的道理。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发现,以规模和战略协同为核心的新竞争力挑战着传统的霸权体系。
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政治家预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拉开巨幕。
在传统认知中,美国与欧盟的联盟往往被视为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通过对比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自然资源总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关键维度,数据显示中俄战略协作所形成的力量格局,正在挑战甚至可能超越美欧联盟的传统优势。
下面我们来进行宏观叙事。
一、 面积与人口:中俄体量巨大,战略纵深广阔
在国土面积上,中俄联盟占据了显著优势。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达1709万平方公里,中国则为960万平方公里。两国总面积之和约为2669万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美国国土面积约为937万平方公里,欧盟27国总面积约为438万平方公里,美欧面积之和约为1375万平方公里。中俄联盟的领土面积几乎是美欧联盟的1.94倍。
巨大领土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更大的战略纵深,这在国家安全和长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规模上,中俄的优势更为突出。中国人口约14.41亿,俄罗斯人口约1.46亿,两国总人口约15.87亿。
美国人口约3.40亿,欧盟人口约4.52亿,美欧总人口约7.92亿。中俄联盟人口总数是美欧联盟的两倍多。
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资源,这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创新活力的基础。
二、教育底蕴:高素质人口奠定发展基石
人口数量重要,但人口质量更为关键。在高等教育方面,俄罗斯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高达53.5%,甚至超过了美国(43.1%)。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已达到24.9%,并在持续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毕业生数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欧盟的整体教育水平很高,但其内部存在一定差异。美国虽然拥有全球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其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并非全面领先。
中俄两国共同拥有规模庞大且素质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源库,这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泉,也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
三、自然资源:资源自给能力构成战略保障
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联盟拥有显著的结构性优势。据广泛引用的估值数据,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价值高达7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自然资源价值约为23万亿美元,两国资源总价值接近98万亿美元。
美国的自然资源价值约为45万亿美元。鉴于欧盟在传统化石能源和关键矿产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其整体自然资源价值缺乏权威统一的估值。我们做最高的假设,欧盟自然资源约为美国的2/3,即30万亿美元,美欧资源总值合计约才为7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也远低于中俄的98万亿美元。
从资源种类看,俄罗斯在天然气、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以及木材、钻石、镍、钯金等矿产方面储量惊人。
中国则在稀土(储量全球第一)、钨、钼、锑等战略矿产方面拥有突出优势,同时煤炭储量也极为丰富。
这种资源的互补性极强。俄罗斯的能源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稀土等关键矿产加工能力结合,形成了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更强的战略自主性。
四、 科技潜力:应用技术突飞猛进,未来可期
在科学技术层面,现状是美欧(特别是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精尖技术原创领域仍保持着强大优势,例如在量子计算、AI底层算法等方面。
然而,这种优势并非绝对,而且正在受到挑战。中国在5G技术(华为)、新能源(光伏、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应用、太空探索等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俄罗斯则在核技术、航空航天、基础物理等领域保有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
更重要的是发展趋势。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快速的技术迭代速度,正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俄罗斯出于应对压力的需要,也愈发重视科技自主创新。中俄之间的科技合作,例如在太空探索、北极科研、核能等领域的协作,有望产生“1+1>2”的效应。
假以时日,例如十年,当前在尖端基础研究领域的差距有望大幅缩小。创新的速度和应用的规模可能最终会弥补原创性的差距,使中俄在科技竞争力的整体版图上与美欧并驾齐驱。
五、 多极世界:战略协作与内部凝聚力
美欧联盟并非铁板一块。欧盟追求“战略自主”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经贸、防务、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时有发生。
例如,欧盟推出的《全球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塑造全球规则,甚至与美国企业利益和政策产生摩擦。
相比之下,中俄面临的共同外部压力强化了其战略协作的紧迫感和稳定性。双方形成了“背靠背”的战略依托关系。
在政治上都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在经济上互补性强(俄罗斯能源原材料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的结合),在地缘上共享漫长的边境线并协调周边安全。
这种高度协同和内部凝聚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共同挑战。
未来十年是关键窗口期。中俄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合作、高科技联合研发(如航天、核能)以及本币结算等方面深度协作,将不断放大其规模和协同效应。
欧盟内部的政策分歧和与美国的战略差异可能持续消耗西方阵营的整体效率。
规模优势、资源互补和战略协同,正使中俄联手成为塑造多极世界格局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力量极。全球力量平衡的天平,正在悄然且不可逆转地发生倾斜。
来源:书堂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