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如火如荼召开。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发表了题为《HER2阳性乳腺癌前沿药物与外科协同》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HER2阳性乳腺癌从新辅助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之间日益紧密的协同关系,为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如火如荼召开。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发表了题为《HER2阳性乳腺癌前沿药物与外科协同》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HER2阳性乳腺癌从新辅助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之间日益紧密的协同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医学界特此整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图1. 王殊教授报告标题
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保乳手术率,手术豁免成为可能
王殊教授表示:“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手术转向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策略。EBCTCG荟萃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临床缓解率超过2/3(69%),新辅助治疗组的保乳手术率显著高于辅助治疗组(64.8% vs 49.0%,P新辅助治疗在外科降期和乳房功能保全中的重要价值。”
图2. EBCTCG荟萃分析
此外,研究证实,对于新辅助全身治疗(NST)后经影像引导真空辅助活检(VAB)确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HER2阳性或三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省略乳房手术、仅行放疗在单臂II期研究中显示短期可行。这一突破性进展为部分患者提供了“去手术化”的治疗选择,标志着乳腺癌外科治疗向更精准、微创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腋窝手术降阶管理日益成熟,精准评估是关键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处理策略,王殊教授“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腋窝处理策略正逐步向降阶管理方向发展。”多项国际研究支持在特定条件下对腋窝手术进行降阶甚至豁免。例如,SENTINA、SN FNAC和GANEA等研究显示,对于初始临床淋巴结阳性(cN+)经新辅助治疗后转为阴性(ycN0)的患者,可安全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替代全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显著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NRG Oncology/NSABP B-51/RTOG 1304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初始淋巴结阳性但经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淋巴结阴性(ypN0)的患者,区域放疗可作为替代手术的有效局部控制手段。此外,多项国际前瞻性队列研究(如德国的EUBREAST-01研究、荷兰的ASICS和韩国的ASLAN研究)正在系统评估在活检证实腋窝缓解的患者中豁免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图3. NRG Oncology/NSABP B-51/RTOG 1304研究结果
影像学评估技术的进步也为腋窝降阶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TRAIN-3研究通过MRI早期识别新辅助治疗缓解人群,不仅为化疗降阶提供依据,也为选择性豁免腋窝手术奠定了基础。综合当前证据,腋窝手术的降阶管理已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实施高度依赖于精准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评估。
新辅助治疗应答,指导后续系统治疗升降阶
此外,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应答已成为指导后续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PHERGain研究显示,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去化疗方案对1/3 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安全有效,为降阶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
图4. PHERGain研究结果
而对于未达到pCR的患者,则需要强化辅助治疗。其中,KATHERINE研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non-pCR患者采用T-DM1的辅助强化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DESTINY-Breast05(DB-05)研究则进一步探索德曲妥珠单抗(T-DXd)在高危、不可手术或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的辅助应用,为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图5. KATHERINE研究结果
除此之外,TRAIN-3研究评估了影像引导下优化II期和III期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持续时间,发现1/3的HR-/HER2+乳腺癌患者和1/6的HR+/HER2+乳腺癌患者仅接受三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即可实现pCR,这些患者具有出色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实现精准降阶梯治疗提供了依据。
图6. TRAIN-3研究结果
系统治疗与外科手术协同发展,迈向精准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目前,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已步入多模态与个体化协同的新时代。王殊教授总结到:“系统治疗方面,ADC药物(如T-DM1、T-DXd)、TKI类药物(如吡咯替尼)以及免疫治疗不断扩展治疗选择;外科治疗则日益趋向精准化和微创化,如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有限豁免及特定条件下的手术豁免等策略。”
例如,研究表明SHR-A1811单药或联合吡咯替尼与TCbHP方案在pCR率上无显著差异,但联合用药增加了不良反应,且未提升pCR,提示其目标人群需进一步明确。KRISTINE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揭示了HER2异质性对pCR的影响,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T-DXd的“旁观者效应”为克服HER2异质性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治疗策略将更加依赖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选择,通过对新辅助治疗早期缓解的精准预测,为治疗升降阶提供决策支持。系统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深度融合,有望在提升生存率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王殊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BC)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G)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