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患者刚拿到糖尿病诊断书,常常一脸疑惑,脱口而出:“我平时很少吃甜食,怎么会得糖尿病呢?”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反映出大家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一个深层误区——觉得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但现实中,不少饮食清淡的中老年人,甚至体型偏瘦的年轻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血糖调节的原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帮忙把葡萄糖运到细胞里转化成能量。如果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够,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就会滞留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时间长了就会发展成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本质上是身体能量代谢出了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吃糖过多”。
你知道吗?我们的基因里可能藏着糖尿病的“开关”。科学家发现,经历过长期饥荒的人群,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节约基因”,能在食物匮乏时高效储存能量。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顿顿都是高热量饮食,这些基因还在拼命储存能量,就容易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2]。家族病史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果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孩子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30%;要是父母双方都患病,这个概率直接飙升到60%以上。而且,不同种族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也不一样。比如亚洲人,在同样体重下,比白种人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3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0.67%涨到11.6%,足足增长了17倍[3]。▌2、精细主食:每天都在吃的“血糖刺客”
现在大家餐桌上的主食越来越精细,白米饭、白面包、速冻馒头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其实都是隐藏的“血糖杀手”。精白米面的升糖指数很高,都在80以上,吃下去后消化吸收特别快,餐后血糖会迅速飙升。就拿白米饭来说,升糖指数83,吃完半小时血糖就能达到峰值,胰岛细胞得通过“加班”来处理这些葡萄糖,时间长了难免不堪重负。
而且,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会被去除富含膳食纤维的“外皮”,而膳食纤维能减慢糖分吸收。日本筑波大学曾让受试者分别吃糙米和精白米,半年后,精白米组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27%的人已逼近糖调节受损的边缘。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精细主食不用怎么咀嚼,而研究显示,每少咀嚼10次,胰岛素分泌速度就会加快4%,血糖峰值也会提前3分钟出现。这样不仅加重胰岛负担,还会让人不容易有饱腹感,不知不觉就吃多了[4]。不同主食对血糖的影响差异很大,来看一组数据对比:
▌3、压力与睡眠:悄悄破坏代谢的“无形杀手”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无处不在的压力正悄悄破坏我们的代谢健康。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在远古时期能帮我们应对危险,快速提升血糖提供能量。但现在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它们反而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睡眠不足对代谢的影响也不小。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8%。因为睡眠不足会让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人就容易食欲大增,控制不住想吃东西,体重自然就上去了。而且压力大的时候,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会增加40%,很容易陷入“压力大就暴食,暴食导致肥胖,肥胖引发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5]。▌4、肌肉流失:被忽视的“血糖调节器”
(1)身体的“能量仓库”:肌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秘密粮仓,存着大量的肌糖原。运动时,这些糖原就会快速变成能量,帮助消耗掉血液里多余的糖分。这就是为什么吃完饭出去溜达半小时,血糖就能降下来。
(2)肌肉多,降糖更给力:肌肉越多,胰岛素工作起来越轻松。研究发现,每增加10%的肌肉,胰岛素降糖的效率能提高11%。但现在大家天天坐着不动,肌肉慢慢变少,特别是过了40岁,每年肌肉量会减少0.5%~1%,血糖自然就难控制了[6]。(3)别小瞧撸铁的好处:咱们总觉得文文弱弱才好看,其实这想法耽误了不少人锻炼肌肉。研究证明,坚持力量训练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比只做有氧运动的人低34%。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如同精密复杂的多米诺骨牌阵列,任何一环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不吃甜食确实能规避部分风险,但就像在洪水中筑起单薄的堤坝,远远不足以抵御糖尿病的侵袭。定期体检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尤为重要,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专业检测才能及时发现隐匿的代谢异常,把握黄金干预期,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审核专家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JAMA, 2023;329 (12):1105-1116.
[2] 马冠生等。中国饥荒暴露对后代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杂志,2010;53 (6):1381-1386.
[3] 郭晓蕙等. 2 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 (3):245-251.
[4] 日本筑波大学. Br J Nutr, 2019;122 (5):589-597.
[5] Patel SR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4;7(7):e2418972.
[6] Janssen I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8(12):1059-1068.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