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3年起,乌军工程部队开始系统化改造:首先清理积水、修复塌陷的主干井道,接着在关键节点加固混凝土结构,并布设电力与通信线路,确保深处依然具备指挥和生活条件。
当地时间9月11日深夜,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红军城被俄军猛烈袭击,俄军投下数枚重型精确制导炸弹,直接摧毁了乌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地下防线。
曾被视为“天然堡垒”的煤矿隧道网络,如今已经变成乌军的“坟场”,这是发生了什么?
红军城曾是苏联最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当冲突全面爆发后,乌克兰军方敏锐地意识到这张庞大的矿井网的战略价值。
自2023年起,乌军工程部队开始系统化改造:首先清理积水、修复塌陷的主干井道,接着在关键节点加固混凝土结构,并布设电力与通信线路,确保深处依然具备指挥和生活条件。
知情人士透露,仅通风系统改造就耗资逾两千万美元,安装了多级过滤设备,可在化学或核打击下维持数周的空气循环。
这种地下化布局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保存战斗力。俄军在顿巴斯的空中与炮火优势显著,任何地面集结都易被发现并摧毁。
二是延伸补给链。地表运输常遭轰炸,乌军利用地下通道暗中转移弹药、燃料和医疗物资,确保城市在长期围困中仍能获得补给。
三是战术机动,矿井通道往往有多个隐蔽出口,部队可“潜地”移动,在城东制造火力后迅速出现在城西,让俄军难以锁定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城地下防线并非普通防空洞,而是一个可供数千人长期驻守的立体空间,洪雷曼斯卡娅矿井深处的三防指挥所,按照冷战时期的最高防护标准建造,可抵御高当量核打击。
废弃矿工宿舍被改造成弹药与燃料库,储存了包括“海马斯”火箭弹在内的大量北约援助物资,某种意义上,这里已成为乌军在顿巴斯战场上最坚固的后勤和指挥中心。
然而,俄军并未选择与乌军展开一场消耗巨大的地道战,面对这座“地下堡垒”,俄方采取的是冷静而残酷的系统化打法。
情报部门经过长时间的无人机侦察、卫星成像与信号监听,绘制出完整的地下通风井和主要井道分布图,他们很清楚,任何庞大的地下网络都无法脱离地表空气交换,通风井就是整套防御体系的“肺”,一旦被摧毁,整个系统将因缺氧和塌陷而失去功能。
针对这一弱点,俄军选择了极具破坏力的FAB-1500重型航空炸弹,单枚炸弹重达1.5吨,配合UMPK精确制导套件,可在数十公里外投放,精度误差仅数米。
FAB-3000
与常规炸弹不同,FAB-1500的设计目标更接近工程爆破:它的冲击波和深层穿透力,能引发地层连锁坍塌,而不仅仅是杀伤人员,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结构性打击”理念,意味着俄军更关注整体防御体系的毁灭,而非与守军逐一搏杀。
在实施前,俄军还通过电子战削弱乌军通信,干扰可能的反导拦截,同时,炮兵部队持续对城市外围施压,吸引乌军注意力。
等到情报确认通风井坐标和防空空隙后,空天军迅速行动,出动携带FAB-1500的战机,从高空投放。整个过程几乎不给乌军反应时间,体现了精密的计划与执行力。
这种战术的冷酷在于,它绕过了传统的正面交火,将整个地下防御当作一个可以被“窒息”的生命体来对待,一旦“呼吸”被切断,坚固的混凝土和钢筋也无力挽回。
于是在9月11日深夜,红军城迎来最黑暗的时刻,当地居民回忆,当晚的天空被连续的闪光点亮,随后是仿佛地震般的轰鸣,俄军多架战机几乎同时投下多枚FAB-1500,目标直指乌达奇诺耶村北部和波克罗夫斯卡亚矿井的关键通风井。
第一轮爆炸即带来强烈冲击波,地表建筑剧烈晃动,几分钟后,地下数百米处的通道出现塌陷,支撑结构断裂,尘土与巨石像洪水般涌入,随着后续炸弹精准命中,氧气供应被彻底切断,曾经被视作“最后避难所”的深层掩体,在几乎没有预警的情况下,转变成密不透风的“活棺材”。
当时,数百名乌军士兵正在地下通道中转移或休整,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也有刚刚投入战场的新兵,由于通信系统被破坏,他们甚至无法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前线医护人员描述,那一夜的地下空间生还可能几乎为零。
俄军随后还迅速封锁外围道路,切断可能的增援路线,整座城市在短短数小时内失去了有效抵抗能力。
这场地下战的崩塌也再次提醒世界:现代战争没有绝对安全的庇护所,不论是钢筋混凝土还是深埋地底,只要冲突继续,任何“堡垒”都有被击穿的一天!
来源:鉴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