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JIA)是由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Routledge/Taylor & Franci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涵盖国际政治、外交、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经济问题,尤其关注亚太
期刊简介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JIA)是由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Routledge/Taylor & Franci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涵盖国际政治、外交、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经济问题,尤其关注亚太地区,同时欢迎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成果。版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及观点类评论,旨在促进国际事务的跨学科对话与公众理解。2024年其影响因子为 2.7,五年影响因子约 2.0,均显示其在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地位。
期刊目录
1
The ‘soft’ uses of ‘hard powe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硬实力”的“软”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2
Honour versus face: a psycho-cultural approach to US-China great power politics
荣誉与颜面:心理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大国政治
3
The Anglosphere and ‘Anglo-scepticism’ in the post-Brexit UK-Australia relationship
盎格鲁圈与“盎格鲁怀疑主义”:后脱欧时代的英澳关系
4
De-escalation and diplomacy: disasters as drivers of reduced conflict risks in the Indo-Pacific
降级与外交:灾害作为降低印太地区冲突风险的驱动因素
5
Rethinking East Asian peace: the perils of over-deterrence and minilateralism
反思东亚和平:过度威慑与小多边主义的风险
6
Australia’s bipolar approach to nuclear disarmament
澳大利亚的“双极”核裁军路径
7
2024 South Korean martial law crisis: lessons for the democratic resilience
2024年韩国戒严危机对民主韧性的启示
8
Recognising China as an Australian critical minerals partner
将中国视为澳大利亚关键矿产合作伙伴
9
Crouching tiger: India, a revisionist power in the making?
蛰伏之虎:印度,一个正在崛起的修正主义大国?
内容摘要
“硬实力”的“软”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题目:The ‘soft’ uses of ‘hard powe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作者:Michael Clarke,迪肯大学未来国防与国家安全中心高级讲师。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MOOTW)理念与实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其战略意图又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官方与半官方文件,并结合解放军近年来的实际行动记录进行探究。作者指出,MOOTW已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海外利益、积累行动经验并服务于更广泛的外交与战略目标,但其实现受限于中国的东亚战略重点和能力发展。总体而言,MOOTW更多体现出战略迭代性,而非根本性转变,并愈发紧密地与对抗美国“遏制”的区域安全逻辑相联系。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0357718.2025.2455709
荣誉与颜面:心理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大国政治
题目:Honour versus face: a psycho-cultural approach to US-China great power politics
作者:薛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研究员、东亚研究系讲师。
简介:为何中美竞争常常超越物质利益而演变为激烈冲突?作者提出以“荣誉”与“颜面”为两国社会的自尊文化基调,运用话语分析和过程追踪方法考察2018—2020年中美贸易战,指出双方通过构建民族主义叙事,将经济竞争转化为一场关乎国家自尊的象征性斗争,从而推动两国陷入报复与对抗。这一心理文化框架有助于理解大国关系中的情感与象征维度,并为理解双边关系复杂性及政策应对提供新视角。
盎格鲁圈与“盎格鲁怀疑主义”:后脱欧时代的英澳关系
题目:The Anglosphere and ‘Anglo-scepticism’ in the post-Brexit UK-Australia relationship
作者:Richard Hayton,利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Ben Wellings,蒙纳士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副教授。
简介:后脱欧时代,“盎格鲁圈”(Anglosphere)理念与“盎格鲁怀疑主义”(Anglo-scepticism)如何塑造英澳关系?本文结合话语分析与政策文本解读,对脱欧公投前后的官方讲话、政策文件及媒体论述进行比较。作者指出,尽管盎格鲁圈作为文化与战略共同体的叙事为英澳关系提供了政治想象与外交基础,支持如AUKUS和英澳自贸协定的发展,但盎格鲁怀疑主义的声音也不断提醒人们警惕过度依赖历史与身份认同,从而促使英澳双边关系在传统纽带与务实合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降级与外交:灾害作为降低印太地区冲突风险的驱动因素
题目:De-escalation and diplomacy: disasters as drivers of reduced conflict risks in the Indo-Pacific
作者:Tobias Ide,莫道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副教授;Ali Hayes,莫道克大学印太研究中心研究员;Indah Larasati,莫道克大学印太研究中心研究员;Chloe Canavan,莫道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简介:当前关于灾害与安全的研究是否过度聚焦于冲突风险,而忽视了其和平潜力?本文批判了这种“冲突中心论”(conflict-focused ontology),并结合印太地区的多个案例,探讨了灾害促进紧张局势降级与外交合作的两种机制。作者指出,一方面,重大灾害能对国内冲突方构成显著的后勤与政治约束,从而导致武装冲突短期降级,为援助和谈判创造窗口(如克什米尔地震与孟加拉国风灾);另一方面,灾害也为“灾害外交”创造了机会,通过人道援助等方式增进国家间信任与合作(如澳大利亚对印尼、汤加的援助),进而降低了潜在的冲突风险。
反思东亚和平:过度威慑与小多边主义的风险
题目:Rethinking East Asian peace: the perils of over-deterrence and minilateralism
作者:贺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兼治理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简介:东亚如何以及为何能在全球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持相对和平,这种相对和平当前又面临何种威胁?作者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指出东亚和平的关键在于一个独特的安全架构:它平衡了以美国为首的、旨在威慑的军事同盟和以东盟为代表的、旨在建立信任的包容性多边主义。然而,当前大国竞争正通过“过度威慑”和排他性“小多边主义”(如AUKUS、四方安全对话)的兴起,严重侵蚀了这一和平基础,加剧了地区安全困境。因而需要重启多边合作与战略克制,以维护亚洲的“例外和平”(exceptional peace)。
澳大利亚的“双极”核裁军路径
题目:Australia’s bipolar approach to nuclear disarmament
作者:Peter Hooton,查尔斯特大学堪培拉校区澳大利亚基督教与文化中心公共神学兼职研究员。
简介:为何澳大利亚积极推动核裁军与防扩散,却又深陷于美国的延伸核威慑(extended nuclear deterrence)逻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如条约文本、政府声明)与案例研究(如澳参与核不扩散机制、AUKUS核潜艇计划)指出,澳大利亚虽在核不扩散与裁军倡议上贡献突出,但其对美国延伸核威慑的依赖使其政策存在循环性风险;而若能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不仅符合其一贯的裁军立场,也有助于平衡其安全承诺与道义责任,是摆脱这种“双极”战略困境的理性选择。
2024年韩国戒严危机对民主韧性的启示
题目:2024 South Korean martial law crisis: lessons for the democratic resilience
作者:Jae-seung Lee,韩国岭南大学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的研究员;Dae-joong Lee,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教授兼副院长。
简介:韩国2024年戒严危机如何暴露出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及潜在的韧性?文章结合事件分析与制度评估,梳理危机期间的政治过程、法律工具和社会反应,以探讨韩国民主韧性的来源。作者认为,此次危机的迅速化解得益于四大关键因素的合力:国会议员的果断行动、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动员、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军方对非法命令的迟缓反应。这不仅反映了韩国民主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为其他民主国家在应对权力集中化威胁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将中国视为澳大利亚关键矿产合作伙伴
题目:Recognising China as an Australian critical minerals partner
作者:James Laurenceson,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所长。
简介:澳大利亚在关键矿产领域排斥中国投资、仅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的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其国家利益?文章结合政策文件分析与产业案例研究,梳理澳中在供应链、安全与市场层面的互动。作者认为,中国虽被视为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矿产出口和清洁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市场与投资来源;在战略自主与经济利益间,澳大利亚面临平衡的两难。作者强调,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将有助于澳大利亚关键矿产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蛰伏之虎:印度,一个正在崛起的修正主义大国?
题目:Crouching tiger: India, a revisionist power in the making?
作者:Manabrata Guha,阿联酋拉布丹学院(扎耶德军事大学校区)国防与安全学院副教授。
简介: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及更广泛的印太格局中究竟是维持现状的力量,还是正在成为一个修正主义大国?文章采用文献回顾与外交话语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印度在俄乌冲突立场、对俄军事经济关系以及外交高官表态等方面的表现。作者指出,这些迹象反映出印度日益强硬且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结合其有意识地将本国文化遗产作为新兴战略基石的努力,试图构建不同于西方认知的战略角色。这一论述不仅挑战了将印度视为“现状维护者”(status-quo power)的传统看法,也预示着其未来可能在塑造亚洲秩序中扮演更具影响力的角色。
译者:崔馨月,国政学人编译员,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源于《澳大利亚国际事务杂志》(AJIA),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