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品牌战略18】别人都在跟风时,这家小厂说 “我不一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4 20:43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的产品长得都差不多,说明书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挑着挑着就犯了选择困难症。其实不光是你,很多行业都这样,新产品一出来,大家就一股脑地模仿,最后市场挤得满满当当,谁也没赚到钱。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的产品长得都差不多,说明书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挑着挑着就犯了选择困难症。其实不光是你,很多行业都这样,新产品一出来,大家就一股脑地模仿,最后市场挤得满满当当,谁也没赚到钱。

今天咱们说的这家企业,就走了条不一样的路。它叫 “绿行者”,在山东潍坊种番茄,规模不算大,也就几百个大棚,但这几年在生鲜圈里名气越来越响。你可能会说,种番茄有啥稀奇的?可它偏要跟市面上的大牌子叫板,人家说 “甜”,它就说 “我不光甜,还带着小时候的番茄味”。

这事儿还得从六年前说起。当时市场上的番茄,要么追求个大色红,要么标榜产量高,可好多人吃着总觉得少点啥。绿行者的创始人王大哥是个老农民,他蹲在菜市场观察了半个月,发现大爷大妈们挑番茄时总爱捏一捏、闻一闻,嘴里念叨着 “要是有小时候那味儿就好了”。

回来后,王大哥就犯了个 “倔脾气”。当时市面上最火的番茄品种是 “齐达利”,个大饱满,耐运输,很多农场都在种。可王大哥偏不,他带着团队跑了十几个农业研究所,最后选中了一个快被淘汰的老品种,还起了个特别直白的名字 ——“小时候的番茄”。

你想想,这在当时得多冒险?别人都在追求产量,他的老品种亩产比 “齐达利” 少 30%;别人的番茄能放半个月,他的摘下来顶多放 5 天;别人的收购价一斤两块五,他因为不打膨大剂、不催熟,成本高,收价就得四块。身边的人都劝他:“你这不是跟钱过不去吗?”

但王大哥有自己的道理。他说:“你去问问城里的年轻人,他们买番茄是为了填饱肚子吗?不是,是想尝尝小时候蹲在菜园里,摘下一个擦一擦就吃的那种鲜灵劲儿。” 他就盯着这一点,在包装上大大地印着 “没有硬邦邦的口感,只有沙沙的果肉”,还在直播间里教大家怎么分辨自然成熟的番茄 ——“蒂部发绿,手感微软,闻着有股淡淡的清香”。

有意思的是,他不光跟别的品种比,还把自己的番茄和市面上的 “齐达利” 做对比实验。在社区推广时,他摆两个盘子,让大家盲测,结果 80% 的人都选了他的 “小时候的番茄”。有个阿姨吃完说:“就是这个味儿!我孙女以前不爱吃番茄,现在一顿能吃好几个。”

就这样,靠着这股 “不一样” 的劲儿,这家小农场慢慢做起来了。去年,他们的番茄销售额达到了 1200 万,虽然跟大牌子比不算多,但复购率高达 72%,这在生鲜行业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现在不光超市里有卖,好多妈妈群里都在推荐,说 “给孩子吃,就得选这种放心的”。

其实啊,做品牌就像做人,太想跟别人一样,反而容易弄丢自己。你看那些做得好的中国品牌,不管是大是小,都有股子 “轴劲儿”—— 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在哪,也敢大声说出来。就像绿行者,它没说自己比别人甜多少、大多少,就抓住 “小时候的味道” 这一点,在饱和的市场里硬生生开辟出一块天地。

咱们常说产业升级,升级的不只是技术和设备,更是这种找到自己独特价值的本事。在别人都往前跑的时候,能停下来想想 “我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很多中小企业破局的关键。毕竟,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 “我跟他一样好”,而是 “我懂你没说出来的那些需求”。

来源:刘志伟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