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军级首长得知儿子对越参战:军功章要么戴胸前,要么放坟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23:05 1

摘要:1937年冬的徂徕山寒风刺骨,时年才18岁的黄宇握着土枪的手掌渗出冷汗,这支只有三发子弹的步枪,让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被老乡们戏称为“三枪八路”。

1937年冬的徂徕山寒风刺骨,时年才18岁的黄宇握着土枪的手掌渗出冷汗,这支只有三发子弹的步枪,让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被老乡们戏称为“三枪八路”。

但就是这个身材比战友们还要矮半个头的年轻战士,却在抗日烽火中迅速成长,他扛着炸药包炸过鬼子的炮楼,还和日本兵拼过刺刀,许多当年参加过徂徕山抗日起义的战友都牺牲了,他成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七十年后在全国观众心中耳熟能详的“亮剑精神”,其实在黄宇那一辈的老八路身上个个都有,黄宇才20岁就当了武工队长,而他的第一项“业务”就是带着手榴弹去汉奸家里“串门”。

面对“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汉奸只能乖乖就范,交出钱保命,当黄宇把装满银元的褡裢甩在八路军的粮车上时,游击队员们都笑称这是最暴力的串门。

日子一久,黄宇成了当地鬼子和汉奸的心腹大患,听命于鬼子的伪县政府侦缉队长公开悬赏2000大洋,要他的人头。

解放军时期的黄宇

结果就在1940年深秋的月夜,黄宇的刺刀捅进侦缉队长肋下的闷响成了县城日军哨兵记忆中的梦魇。

这个被悬赏两千大洋要人头的八路,不仅取走了汉奸的项上人头,还顺手卷走了那笔“买命钱”。当他把沾血的银元交给鲁中军区首长时,首长拍着他肩膀笑道:“你小子这是把阎王爷的账本都撕了!”

抗战后期,黄宇被军区安排到延安学习炮兵专业,在延安炮兵学校的窑洞里第一次触摸到苏式野炮的炮管时,这个拼过刺刀的战士突然红了眼眶。

炮身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想起牺牲的机枪手临终前念叨的“咱们要有重武器……”,那一天起,黄宇和火炮结下了毕生不解之缘。

在1946年西丰战斗中,黄宇大胆创新,使用单炮推进至敌50米进行巷战,神出鬼没的炮弹炸得敌军心惊胆战。

电影《大决战》中的东野炮兵部队

山城镇北山攻坚战中,黄宇指挥山炮营随步兵插入敌侧后方,圆满完成攻取北山的战斗任务。

但真正让黄宇名震全军的是1950年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海南岛战役中,时任40军炮兵主任的黄宇创造性地将重型火炮安装在机帆船上,组建了一支特殊的土炮艇部队。

这支由民用船只改装而成的海上武装力量,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掩护主力船队突破防线,为解放海南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完成掩护任务返航途中,由于机械故障,黄宇率领的土炮艇队意外脱离了主力船队。面对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旗舰“太平”号的猛烈炮击,他临危不惧,沉着指挥部队进行反击。

在激烈的海战中,黄宇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最终重创了“太平”号,打死了国民党舰长,炸伤了敌舰队司令王恩华,创造了以简陋木船战胜现代化军舰的海战奇迹。

解放海南岛之战

黄宇“木船打军舰”的战绩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碧海丹心》,他也因此被授予“全军战斗英雄”称号,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但是英雄的传奇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炮兵第10师参谋长的黄宇带领炮兵部队赶赴朝鲜战场,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

在激烈的战斗间隙,借着美军炮弹炸出的火光,黄宇用英文改写志愿军战歌,铅笔尖在炮弹呼啸声中抖动,他拼命地回想着当年教会学校老师教的英文诗韵脚……

我们无法想象,当美军士兵在战壕里听见对面喇叭里播放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英文版时是何感想。

1955年,黄宇被授予上校军衔,1959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此后一路升任军炮兵司令员,炮兵师师长、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正军级)。

黄宇(中)和炮10师的老战友们在一起

黄宇虽然当了大军区领导,儿子小黄却还是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做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夕,小黄正在55军163师侦察科担任侦察参谋,刚刚回家探亲。

很快,黄宇就接到了小黄的电话:他被调到163师某团红军连担任副连长,立即回部队报到,这可不是一个安全的位置。

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人都知道,在那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像连长、副连长这样的基层指挥员伤亡率极高,因为打苦仗硬仗时他们要带头冲在前面,是敌人集火的对象。

小黄不是没有犹豫过,他虽然想要父亲出面,把自己调到后方或者更加安全的位置上,但犹豫再三没有开口。

次日的火车站台上,黄宇破天荒地来给小黄送行,老将军的军装挺括如刀削,他抬手敬礼的瞬间,小黄看见父亲手腕露出的弹片疤痕——那是上甘岭留给父亲的勋章,如今注定要传给下一代。

尖刀连任务重、风险大

黄宇坚定地对儿子说:“作为军人,我曾经是个勇敢的战士;作为父亲,我也希望我的儿子是个勇敢的军人,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

“等战争结束后,要么你把军功章戴在胸前,回来看望家人;要么把军功章摆在坟前,我和你妈妈带着全家人去烈士陵园看你。”

言尽于此,接下来是英雄是狗熊战场上见了!

163师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打得最猛,歼敌最多的一个师,师长边贵祥由此闻名全军,各部队的仗也打得最为艰苦。

小黄刚到一线,他那个连就和团特务连合编成一支突击队,归师部直接指挥向敌人后方纵深快速穿插,无后方作战最大的危险就是:随时可能陷入敌人包围被包饺子。

163师攻击同登火车站

这一场穿插战的惨烈堪称后人难以想象:突击队一路打掉了越军的4个据点,炸毁了越军一个炮兵观察所,消灭了2个排的敌人,小黄所在的那个连伤亡惨重:连长牺牲,指导员负重伤,他自己右腿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

但小黄知道自己不能退,全连就剩下他一个主心骨了,如果他也往后撤,不说这次穿插的胜负将难以预料,这个连肯定是群龙无首。

拿下越军第四个据点之后,小黄在混乱中敏锐地发现,由于越军上级没有料到我军穿插得这样快,据点的电话里竟然还在“叽里咕噜”地用越语讲话。

他立刻让随军翻译一听,果然是敌人上级在向这个据点的守敌下命令,他灵机一动,让翻译冒充已经被送上西天的越军排长和对方通话,连蒙带骗地拿到了附近越军炮兵阵地的部署。

兵不厌诈!小黄立即用越军炮兵观察所里留下来的设备向师炮兵发信号,引导师炮兵对后方的越军炮兵进行精准打击,直接炸掉了越军2个榴弹炮连和一个团指挥所。

自卫反击战中的解放军

战后论功行赏,小黄接到团里通知,拟给他报一等功,但他和连里的同志们商量以后决定:活下来的干部一律不报请一等功。

因为这次穿插,连里的干部战士牺牲了20多人,为了给牺牲的战友争取待遇,干部们全都放弃了一等功,最后全连立了集体一等功。

小黄最后得了二等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和一等功擦肩而过,却在军医院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当火车汽笛划破1980年的晨雾时,站台上的场景让小黄泪流满面:父亲穿着整齐的军装,敬礼的手臂稳如炮架,母亲眼角细碎的泪光里映着三十年前的战火。

此时小黄突然明白,父亲用一生书写的答案,就藏在那句要么军功章戴胸前,要么摆在坟前的誓言里——这是军人最浪漫的辩证法。

全军战斗英雄纪念章

从徂徕山到上甘岭,从东海浪涛到南疆密林,那些硝烟、疤痕与誓言,终将铸成不灭的军魂。

来源:每日一段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