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与徂徕山的不解之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11 2

摘要: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地方交织出独特的故事,时珍与徂徕山便是如此。时光回溯至金末元初,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1182 年,时珍出生于奉符县徂阳(今徂徕山南时家庄)。金末发生的 “贞祐之乱”,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了保卫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地方交织出独特的故事,时珍与徂徕山便是如此。时光回溯至金末元初,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1182 年,时珍出生于奉符县徂阳(今徂徕山南时家庄)。金末发生的 “贞祐之乱”,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了保卫一方平安,时珍挺身而出,他率领着当地的青壮年退守天宝寨(今徂徕山南麓天宝镇)。在天宝寨,时珍采用军事编制,组织众人日夜训练,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严密防守着家园,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守护力量。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严实镇守东平,时珍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契机,他毅然率众投奔严实。因其英勇果敢与卓越的领导才能,时珍被授予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的职位。此后,他更是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参与镇压益都李璮的反元起义,凭借出色的表现,晋升为镇国上将军右副节元帅,镇守兖州,并被封陇西郡开国侯。

蒙古窝阔台十年,已至 54 岁的时珍,选择了致仕还乡。此时的他,虽然离开了官场的纷争,但心中却有着更为宏大的抱负,那便是为家乡的文化与信仰建设贡献力量。徂徕山前的光化寺,这座建于北魏的千年古刹,在唐宋时期曾盛极一时,香烟缭绕,信徒络绎不绝。然而,“贞祐之乱” 的战火无情地蔓延至此,使得光化寺连遭兵燹,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只剩破败不堪的景象,殿堂坍塌,佛像蒙尘。时珍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决心主持修复光化寺。于是,他四处奔走,广邀贤能,最终延请高僧晖公主持光化寺的修复工作。在时珍的努力与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光化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旧观,再次成为了当地佛教信仰的中心,晨钟暮鼓,梵音袅袅。

与此同时,时珍还积极襄助隐居徂徕山的儒士鹿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别具意义的二圣堂在徂徕山拔地而起。二圣堂内,庄重地供奉着老子与孔子的神像。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则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主张仁爱、礼治与道德修养。将两位圣贤同祀于一殿,不仅体现了时珍对不同思想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更反映出他致力于融合儒道两家思想,促进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而此时,在整个北方地区,全真教正悄然兴起,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宗教与政治力量。元太祖二十一年,严实开府东平,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重建泰山宫观运动。他委派会真宫道士张志纯兴复泰山各庙,一时间,玉女祠(即后世之碧霞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等皆得以增修,焕发出新的生机。严实还特意邀请境内全真高道普照大师范圆曦住持东平上清观。严实的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时珍深受触动。

时珍深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宗教信仰往往与政治态度紧密相连。此时的全真教,从政治功能方面看,差不多相当于蒙古人的国教。是否归顺丘门一系全真教,实际上就相当于一种政治态度的标识。于是,时珍决定效仿严实,支持全真教在徂徕山的发展,以此表明自己归顺蒙古统治的政治意图。

在这个背景下,全真道士丁志年(号古阳子)走进了时珍的视野。丁志年年少即拜范志敦为师,而范志敦中年出家,师礼丘处机,道号为真常子。因此,丁志年尽得范志敦真传,成为全真第四代传人。元太祖二十年,丁志年来游徂徕,当他来到葛氏岩之炼神庵废址时,心中感慨万千。曾经的炼神庵,在金末贞祐之乱中毁于一旦,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荒草丛生。但丁志年心中怀揣着复兴炼神庵的坚定信念,他的这份执着与决心,与时珍的想法不谋而合。

时珍父子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全力支持丁志年的重建工作。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丁志年带领着众人,不辞辛劳,披荆斩棘。他们一砖一瓦地重建,一草一木地栽种。终于,在元太宗十二年,炼神庵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殿堂室馆、庖厨园圃,咸有伦序”。一座崭新的炼神庵重新屹立于徂徕山的怀抱之中,成为了全真教在泰山地区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

为了铭记这段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时珍父子特意作《复兴葛氏岩炼神庵之记》石刻以记之,此为徂徕山炼神庵摩崖石刻东部第一方石刻。石刻上的文字,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但依然能让后人感受到当时的那份热情与执着。此后,泰定军节度使命人又撰写了《皇帝圣旨里恩赐》,刻石于岩壁,以纪始末,这便是第二至第四方石刻。这些石刻,不仅是炼神庵复兴的见证,更是时珍与徂徕山紧密联系的历史丰碑。

在时珍的努力下,儒释道三家在徂徕山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相互交融。光化寺的晨钟、二圣堂的儒风、炼神庵的道韵,共同构成了徂徕山独特的文化景观。时珍以其非凡的智慧与胸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家乡的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徂徕山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佳话。

来源:刘传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