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教授:中国年轻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5:15 2

摘要:在2025年ESMO B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入选大会壁报展示(摘要号:224P)。该研究聚焦中国年轻(≤40岁)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病例,揭示了年轻患者(≤40岁)相较于非年轻患者(

编者按:在2025年ESMO B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入选大会壁报展示(摘要号:224P)。该研究聚焦中国年轻(≤40岁)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病例,揭示了年轻患者(≤40岁)相较于非年轻患者(>40岁)在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模式及预后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年轻是独立风险因素,强调了强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肿瘤瞭望特邀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俏教授介绍相关内容。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

与年龄较大的患者相比,年轻(≤40岁)的HR+/HER2-早期乳腺癌(eBC)患者的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年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并评估年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中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诊断出的HR+/HER2-早期乳腺癌(I-III期)患者的电子病历(图1)。按年龄(≤40岁和>40岁)对患者进行分层。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从手术至复发或死亡的真实世界无浸润疾病生存期(rwIDFS)。生存的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针对绝经状态、TNM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和淋巴血管浸润进行了校正。

研究结果:

临床病理特征

本研究纳入了28623例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9岁(IQR: 43~58岁),其中年轻患者(≤40岁)占15.76%(n=4512)。

在该研究中,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患者II-III期疾病比例更高(73.28% vs. 69.05%)、肿瘤分级为3级患者比例更高(25.4% vs. 20.72%)、Ki-67≥20%的患者更多(70.56% vs. 64.32%)、伴有淋巴血管浸润的患者更多(52.49% vs. 43.74%)。

治疗模式:

两组患者在辅助化疗(81.89% vs 78.50%)和辅助内分泌治疗(ET)(87.01% vs 87.70%)方面的比例相似。在年轻患者中,87.01%(n=3926)接受了辅助ET治疗,3.81%(n=172)的年轻患者使用了CDK4/6抑制剂治疗。

临床结果:

与年龄>4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40岁的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更高(5年IDFS分别为82.74% vs 86.54%;7年IDFS分别为75.72% vs 79.21%;未校正风险比:1.33 [95%CI:1.21-1.46],P<0.001)。

在校正了临床病理特征(绝经状态、TNM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淋巴血管浸润)和治疗模式后,与年龄较大的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rwIDFS显著较差(HR:1.34 [95%CI:1.20~1.49],P<0.0001)。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数据集,总结了广泛中国人群中不同年龄亚组的HR+/HER2-早期乳腺癌的现状,重点关注特定的风险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辅助治疗模式和预后结果。

在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中,观察到年轻的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并且年轻(≤40岁)是一个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与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研究强调了强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卵巢功能抑制和CDK4/6抑制剂的联合使用。

研究者说

肿瘤瞭望:您和您的团队为何选择中国年轻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开展该研究的背景。

李俏教授:欧美国家乳腺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是62~64岁,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5~49岁。整体而言,中国年轻乳腺癌女性发病年龄相较于欧美国家偏早,比例也较高。在年轻乳腺癌女性患者中,luminal型患者数量最多。

在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年龄是一定要考虑的临床因素。而且年龄和月经状态密切相关,内分泌治疗患者的激素受体状态决定了部分患者人群是否会考虑采用OFS(卵巢功能抑制)以及采用更强的内分泌治疗和辅助治疗策略等。基于此背景,我们团队借助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库平台展开分析,目的是评估真实世界中中国年轻HR+/HER2-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对其预后的影响。

肿瘤瞭望:研究结果显示,年轻患者(≤40岁)相较于非年轻的患者(>40岁)在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Ki-67和淋巴血管浸润方面有显著差异。您认为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

李俏教授:这项研究共纳入28623例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49岁(IQR: 43~58岁)。研究中我们把40岁作为节点来区分年轻和相对非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这符合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年轻乳腺癌的定义,其中年龄≤40岁的患者占15.76%(n=4512)。

在临床中,一些临床病理因素是评价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根据既往整体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人群数据可知,年轻人群预后明显比非年轻人群差。因此,我们针对临床中常用且公认的预后指标,如肿瘤分期、肿瘤分级、Ki-67、淋巴血管浸润等分层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几个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伴有更多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的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系统性治疗。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统计学因素,毕竟这次数据库样本量比较大,样本量大更容易得到统计学阳性的结果,也是基于较好的数据库基础,我们才得到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的结果。

肿瘤瞭望:在化疗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使用上,两个年龄组之间相似,但年轻患者的复发或死亡风险更高。您认为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年轻患者的生物学特性或治疗反应有关?

李俏教授:在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强度上,两组患者在辅助化疗(81.89% vs 78.50%)和辅助内分泌治疗(ET)(87.01% vs 87.70%)的比例相似。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究治疗时长、内分泌治疗强度方面与患者年龄是否存在相关差异。

尽管同样采用化疗或内分泌治疗,但年轻女性不良预后因素占比高,比如肿瘤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例更高、II-III期疾病比例更多、Ki-67表达更高以及淋巴血管浸润的患者更多。所以,化疗方案或许有必要进行优化或强化,内分泌治疗强度也应结合年龄状态给予患者更好的强化,这些都对临床诊疗有提示意义。

肿瘤瞭望:基于您的研究结果,您认为临床医生应如何改进对年轻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策略?是否有特定的治疗策略或监测计划可以推荐给这一患者群体?

李俏教授:这项研究入组了大量的患者数据,确实也显示出年轻女性有更多不良因素,所以年轻患者的预后也更差。因此,这对于luminal型年轻女性的治疗策略选择,如化疗、内分泌治疗、局部放疗等方案的选择可能都有一些提示。在化疗方面,化疗方案选择上有可能需要给予相对更高强度的治疗。在内分泌治疗方面,CDK4/6抑制剂药物选择、OFS联合治疗策略,以及内分泌治疗时长和强度上,对临床医生的用药指导都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提示。

通讯作者简介:

徐兵河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第一作者简介:

李俏 教授

副主任医师、硕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乳腺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秘书长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整合防治专委会常委兼青委主委

JCO中文版、CANCER中文版、《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临床与病理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