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喀什古城的老茶馆,古稀老人艾尼瓦尔·买买提手持铜壶,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演示传统药茶制作技艺,身旁几位年轻人学得专注。这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围坐交流的场景,如今在喀什已是日常图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
籽籽同心向阳花开
——喀什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纪实
9月3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喀什古城的老茶馆,古稀老人艾尼瓦尔·买买提手持铜壶,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演示传统药茶制作技艺,身旁几位年轻人学得专注。这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围坐交流的场景,如今在喀什已是日常图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喀什地区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根基、以实践为路径,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绘就了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织密精神纽带
“咚!咚!咚!”伴随着铿锵鼓点,每天的喀什古城开城仪式上,舞狮队腾跃翻滚,英歌舞队员手持短棒踏步起舞,与甩动彩绸的新疆传统歌舞演员同台亮相,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这是喀什古城景区创新“点状演出+沉浸互动”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升级13个演出剧目,将咏春拳、英歌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展演,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过瘾!简直是一场文化盛宴。”江苏游客张茜如此评价。
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融入群众文化生活。2025年6月,“喀什有礼・仪有礼”主题小品、情景剧大赛市级复赛在喀什市举办,18支代表队从乡镇(街道)脱颖而出,演员们用生活化的台词、接地气的剧情,演绎着邻里互助、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疏附县村民阿依古丽・吐尔逊参演的《共栽团结树》,讲述了援疆干部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的故事。“排练时,我们和参演人员一起改剧本、练台词,就像一家人一样。”阿依古丽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上海市金山农民画院的画师们与培训班学员共同探讨农民画作品艺术风格。
跨区域文化交流更让团结之花越开越艳。2025年3月,上海市文联组织金山农民画专家赴泽普县,开展为期5天的“描绘美丽祖国・绽放团结之花”培训班。课堂上,上海画家将金山农民画特有的“土布蓝”色调,与艾德莱斯绸的经典纹样结合,创作出血脉相连的艺术作品;喀什画师则在乡土画中融入十二木卡姆的韵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艺术没有边界,我们在笔墨交流中,心贴得更近了。”上海民协理事、画家张斌说。
同年8月,“昆仑墨韵・溢彩喀什”“一带一路”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在喀什地区博物馆开展。30余名疆内外艺术家以笔为媒,将帕米尔高原的壮阔、古城街巷的烟火、各族群众的笑脸定格在画布上。其中,《同心筑梦》一画中,各族同胞并肩劳作的场景,成为喀什各民族携手奋斗的生动写照。展览开展一个月,吸引了超过5万名群众参观,成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
“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看看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在喀什第六中学的实验室里,上海援疆教师李敏正带领学生做光合作用实验。这所曾经教学资源匮乏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喀什教育的“标杆校”。
十年间,上海市先后选派6批78名干部人才援建喀什,通过“诊断、移植、培训、迭代”四步工作法,构建起“制度、人才、文化”三位一体援疆模式,让学校实现了从“追跑”到“领跑”的跨越。
2019年,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成立,创新构建“1+4+N”集团化办学格局。以喀什第六中学为核心校,带动4所县级标杆校,辐射N所乡镇学校。集团不仅共享课程资源,还建立“师徒结对”机制,上海名师定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评课,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以前我讲数学课总是照本宣科,上海老师教我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公式,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喀什第六中学教师阿布力克木·麦麦提说,如今他带的班级数学平均分比三年前提高了20分。
高校资源的引入,更让喀什教育迎来“质的飞跃”。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的挂牌,开启了高校跨省在对口支援地区办附属中学的先例。学校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的教研优势,开设了STEAM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等特色项目,还与上海的中学开展“云端研学”活动,两地学生通过视频连线,一起探讨丝绸之路历史、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我和上海的小伙伴约定,明年暑假要去对方的城市看看。”该校八年级学生古丽米热·阿卜杜热合曼说。
“玉兰工程”则为喀什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自2020年启动以来,200余名上海名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带教500余名本地教师,累计培育出国家级名师1名、自治区教学能手2人、自治区特级教师6人,成立2个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名师工作室。
喀什市第二小学教师热孜万古丽·吾布力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上海名师的指导下,她研发的《新疆民俗中的数学》课程,入选自治区优秀校本课程,“我要把学到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事,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孩子。”
教育共建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喀什地区广泛开展“小小石榴籽”主题实践活动,组织45万名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喀什博物馆、喀什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聆听老党员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在莎车县第一小学,“石榴籽小课堂”每周都会开展“服饰秀”“美食分享会”等活动,相互学教毛笔字、麦西来甫舞蹈,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团结友爱的氛围。“我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该校四年级学生王梓轩说。
“通过‘石榴云’小程序,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的手工编织培训班,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喀什市吾斯塘博依街道居民热娜·麦麦提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小程序上的活动预约记录。这是喀什地区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创新举措。开发“石榴云”线上平台,整合学习交流、活动报名、典型宣传等功能,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10万人,成为各族群众互动交流的“线上家园”。
线下实践同样精彩纷呈。喀什地区以“七项行动”“十大创建惠民工程”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在“七项行动”中,工作拓面行动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商超、餐厅、快递网点等新覆盖场景。喀什古城景区的“民族团结示范岗”去年收到游客表扬信3600余封。
产业发展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助推器”。在“十大创建惠民工程”的乡村创建中,喀什地区依托特色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莎车县的巴旦木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6万名群众就业,在巴旦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员与农户结对帮扶的案例比比皆是。泽普县的红枣深加工企业里,各族员工一起研发新产品,去年企业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周边乡镇800余户家庭增收。“我跟着师傅学会了红枣筛选技术,现在每月工资能拿到4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农户阿卜杜热合曼·艾海提说。
文旅融合则为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广阔平台。今年1至7月,喀什地区累计接待游客3397.39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实现旅游收入304.67亿元,同比增长26.31%。其中,喀什古城景区接待游客1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60.72%,单日最高游客量达14万人次。天南海北的游客相聚在古城,品味风情、感知团结。
跨区域联动更让喀什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5月,“鲁疆万里情”山东援疆“文化大巴扎”文艺惠民演出在喀什举行,200余名鲁喀演职人员联袂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山东的吕剧与新疆的木卡姆同台演出,山东的秧歌与新疆的赛乃姆共舞,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鲁喀人民心灵相通的见证。”山东省援疆干部人才张鹏说。此外,央视《三餐四季》节目组在喀什拍摄,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喀什地委宣传部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巴扎喜事》首映,让更多人通过镜头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喀什。
漫步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工匠们正忙着制作热瓦普、独它尔,车间里传来悠扬的琴声。这个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的村落,如今已能制作27大类、50多个品种的民族乐器,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中亚国家。“我们的乐器里,既有传统工艺,也融入了现代雕刻技法,这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成果。”乐器村工匠玉苏普·麦麦提说。
从文化共融到教育共建,从产业联动到文旅融合,喀什地区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让“籽籽同心、向阳花开”的美好图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展。(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秀振 汪玉珍 石观)
编辑:贾娜娜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