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即《道德经》,下同)不仅是一部哲学巨著,它所阐发的哲理,微妙玄通(《老子》十五章),博大精深,同时,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也丰富深刻,满篇珠玑。
张长怀 张悦
《老子》(即《道德经》,下同)不仅是一部哲学巨著,它所阐发的哲理,微妙玄通(《老子》十五章),博大精深,同时,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也丰富深刻,满篇珠玑。
道教重养生。该教之所以尊老子为其始祖,尊《道德经》(即《老子》,下同)为其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其中养生思想的认同与传播。
老子虽然不是医生,但他的哲思,却可以作为医生思维的指导。他教导人们重视养生,治疗的是“未病”,堪为“上医”。老子生活的时代虽然与我们不同,但他那“言之凿凿、诲之谆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和未来。
我们现代人在养生方面遇到了诸多的困扰和无奈,继而也产生了诸多的渴盼和追求,其主要表现:一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也饱尝了生存环境不断退化带来的苦果,因而十分怀恋“天蓝水碧、神清气爽”的“天人合一”境状。二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使人们在感受“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了精疲力竭、心力交瘁的无奈,因而渴望身心舒缓,轻松自然的生活方式。三是“奔小康”道路捷报频传,国民的富裕程度今非昔比,人们在享受鲍鱼、海参、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深为与之俱来的肥胖症、糖尿病等“富贵病”而苦恼万端,因之不约而同地呼唤清淡、简朴的饮食习惯的回归。四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领域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同时也让人们对于祖国本土文化的“流失”抱悔莫及、扼腕连连,因而又“豁然猛悟”,在文化追求方面大梦初醒般地“寻根问祖”。
如何解决这些“二律悖反”现象呢?《老子》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所以,发掘、传承《老子》的养生思想,对于人类健康,对于社会和谐,对于解脱当今社会人们诸多的道德困惑,对于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文化修养和养生渴求,意义不但重大,而且深远。
2500年前,圣哲老子在周至县的闻仙里(即楼观台)著讲了万世景仰的“道德五千言”(即《老子》);公元2012年,这里又建起了举世瞩目的“道文化展示区”。这样,研究和探索老子的养生文化,尤显现实和迫切。
基于以上诸因,笔者根据自己的读经体会,浅析《老子》养生思想于后。
一“道法自然”,以“顺”养生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养生保健,首先须有“尊道”的自觉和“贵生”的意识。
《老子》(陕西周至楼观台“楼正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运行。老子告诉人们,道不可违,必须“遵”道而行百事。
《老子》十六章云:“……道乃久。没身不殆。”其意为,遵道而行,就会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失败。老子告诉人们,“尊道”必须“遵道”。《老子》五十五章云:“……不道早已。”其意为,人的行为若不合乎道的要求,就会迅速灭亡。老子告诉人们,违道,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子》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意为,大德的表现,都是遵从“道”的结果。换言之,只有遵道而行的人,才会有高尚的品德。老子告诉人们,“惟道”,就不会“违道”。《老子》五十三章云:“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其意为,一个远行人,走在一条大道上,他最害怕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走错了路径而误入歧途。老子告诉人们,时刻都要自警自省。《老子》四十四章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其意为,虚名与人身,哪一个更为重要?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为宝贵?得到名誉与失去健康,哪一个更为有害?当然,答案是肯定的:人身重要;生命重要;健康重要。徒有虚名,会使人自私虚荣;贪腐敛财,会使人为富不仁;斤斤计较,会使人患得患失、唯利唯我、伤身损体。老子告诫人们,人要养生健体,须先树立“贵生”意识。老子的以上论述,分别从“‘道’理是什么”“怎么做了才对”“不敢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最怕出现什么情况”“违背道德的不良后果”“生命最可贵”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尊(遵)道养生”的道理。我们应该切记,大道无形,“而不敢违”(《老子》六十四章);遵之者成,顺之者兴,违之者败。养生保健,不可违道。顺“道”而行,“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逆“道”而为,“自遗其咎”(《老子》九章);遵“道”养生,方始有成。
二“燕处超然”,以“柔”养生
养生的前提是立身。人在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中生活,每一个具体行动,每一种生活环境,每一次快乐或痛苦的体验,都会对自己的健康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老子》认为,人应该以“处静持柔”的态度和方式处世立身。这样做,有利修身养生。《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恒无心”,均指此意。《老子》二十六章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其意为,重是轻的根基,静是动的主宰。所以,聪明的君主整日出行,就不能离开装载着生活用品的车辆。虽然,他拥有繁花似锦的生活条件,但他却并不为之所动,更不会沉溺其中。《老子》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其意为,努力调整情致,使自己的心境达到空虚无物的状态,并且要持之以恒地使其寂然不动。老子的这两段论述告诉人们:若要养生,须先静心。要知道,越是处于位高品极的条件下,越应该保持超然物外的心态;要真正达到心静无物的状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调理心态,净化心神,并须长期持守,不可轻慢,不可懈怠。
《老子》七十六章云:“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其意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人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干柔软;它们死后,就变得枯萎干硬了。所以,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那一类;柔软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那一类。《老子》二十四章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其意为,那些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出风头的人,像瞎子一样、没长眼睛;那些自以为是、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的人,像聋子一样,判断不清;那些自我吹嘘、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最终做不出大功劳;那些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长chang处”(亦可理解为“不可能成为人群中的‘长zhang’者”)。从道的观点看来,以上这四种人的作风和做法,如同赘疣畸形一样,让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事处世。老子的以上两段论述告诉我们,“刚强”者易折;柔弱者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属于“刚强”的做法,于道不合,与身心有害,故不可取。《老子》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其意为,虽然,知道什么叫做雄强,却能安守柔弱,甘做天下的溪沟。《老子》三十章云:“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其意为,达到了目的不要狂妄;达到了目的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虽然达到了目的,但要认识到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所以,达到了目的就不要逞强。《老子》七章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其意为,因此,圣人谦虚退让,反而在众人之先;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自己反而得以保全、安然无事。不正是由于他没有为了自己的私心吗?反而能成全他自己。《老子》九章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其意为,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事竟身隐,这样做,才符合天道的要求啊!老子的这几段论述告诉了我们如何“处后持柔”的方法,主要有:知道了刚强的道理,但要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即使自己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和令人羡慕的成就,也不能狂妄,不能夸耀,不能骄傲;处后方能居之先,无私方能成其私。这些道理用之于养生,可以理解为:明明知道山珍海味让人垂涎,但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必须饮食有节,不可狂吃滥饮;即使自己现在体健无疾,也要防病于未然,未雨绸缪,以免小隙沉舟;把自己置身于“体健无虞”人群的后面,方可增强自身的保健意识,反而在修身保健方面会走在别人的前面,把自己置身于花天酒地之外,反而可以防止“病从口入”,成功地保持自己的健康;到了耄耋之年以后,要正确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你越是做好了“生长消亡、循道而终”的思想准备,你的寿命越能在合乎规律的范围内延长存在的时间长度。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过“忧病病弥缠,怕老老转迫”,是从反面讲明了上述道理。
三“上善若水”,以“智”养生
《老子》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意为,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之争利,所以最接近道。作为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安于卑下,心境深沉、平静,交往与人亲和,承诺言之有信,为政有条有理,做事无所不能,行为相机而动。这里的“不争”,就是“上善”。老子所说的“上善”,不同于儒家的“仁善”,而与“上德”“上智”同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水的品德:为万物;不争利;安于下;居低处;亲和人;有信用;有条理;有能力;善择机,就会体现出崇高的人格,卓越的才能,辉煌的业绩。这样的人,于国家有贡献,为百姓造福利。由于他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故而不会有偏激,不会有隐忧,不会有私敌。所以,他自己心理平衡、超然物外,其身心就不会因为贪图私欲而伤元气、损元神,自然会其乐无穷,益寿延年。
《老子》二十七章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算;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其意为,善于行走的人,不留辙迹;善于表达的人,无懈可击;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锁户的人,不用锁钥门也打不开;善于捆绑东西的人,不用在绳索上打结也解不开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他周围没有被遗弃的人;从来善于用物,所以物尽其用。但是,一般人却看不出他是怎样救人救物的。因此,善于做事的人是不善于做事的人的老师;不善于做事的人也可作为善于做事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自以为聪明,其实糊涂,此中道理十分深刻。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善,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炼养。这一章有三层意思:其一,讲述得道者“无为而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反衬出常人“有为有憾”的缺失:心用机谋,便会留下印痕;言用技巧,便会露出瑕斑;筹划需要盘算;闭合须设“机关”;集结事物需要约束。然而,有道之人,不必虑此。其二,讲述得道之人对人类社会的功用。他们常善救人、救物,让每个人扬长避短,各尽其能;使全社会物尽其用,和谐美好。其三,讲述上述哲理在做人处事方面的具体运用。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积极做事,快乐生活。若能如此,岂愁没有健康的身心?心宽,自然体健。
《老子》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其意为,古时候,真正得道之人,细微、玄妙、深邃、通达,甚至深刻到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程度。在这里,老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得道者的处世、人格、气质做了全面表述。虽然这些方面“深不可识”,但他是无限丰富、无心而为、自然而然的。这里的“善”,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内涵丰富、奥妙无限。可以说,达到了“微妙玄通”境界的人,做事,事事成功;做人,人人和谐;养生,生生不息。
《老子》六十八章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其意为,高明的人士,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易愤怒;善于取胜者,不轻易与人争斗;善于用人者,对下谦恭。这是退让的原则,可以调动众人的力量,完全符合大道,是古时候就有的最高法则。这一章有四个观点:其一,修道即修心;修心就要驾驭思维,克服偏激。其二,“怒”是情绪失衡的表现,违道悖德;其三,人具有了“不争之德”,“妄念”就会被“道心”化解。其四,人具有了“为之下”的意识,就会复归于柔弱、谦下,并流露智慧,升华功效。综合以上四个观点可知,“不争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极”等,即是修道之因、合道之果。养生与做人一样,也是由多个方面对健康体魄产生作用的结果。那些把养生与做人割裂开来的观点,是片面的;那些认为养生可以一蹴而就的观点,是偏激的;那些在养生方面自以为是、蔑视别人的观点,是偏失的。
四“勤而行之”,以“德”养生
修道重修德。养生先养德。古人所言“仁者寿”,就是指有德之人可以长寿。《老子》五十四章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老子》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意为,上等素质的人听了道,赶快照着实施;中等素质的人听了道,觉得似是而非、将信将疑;下等素质的人听了道,认为空洞无物,横加嘲笑。若果这种人不笑,道就不是道了。这里,老子将人们对于“道”的不同态度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无疑,他提倡的是“上士”的做法。坐言起行,方为正道。但是,毕竟我们的周围“中士”“下士”居多。因之,必须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包容,就是修德;包容,就是悟道;包容,就是成全。须知,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是一个人真正的“德”,它是无价之宝、成事之本、养生之基。在本章中,老子还说:“上德若谷”,讲的仍是包容。心容万物,方可寿享天年。
《老子》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其意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以德自居,所以有德。品德不高的人却为了“有德”而“修德”,所以无德。最有德的人“无为”,而无所表现。品德不高的人“有为”,而故意表现……因此,丧失“道”而后有“德”,丧失“德”而后有“仁”,丧失“仁”而后有“义”,丧失“义”而后有“礼”。所以,大丈夫立足于淳厚,远离虚假;立足于朴实,远离浮华。在这里,老子按照“两个类型”“五个层次”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老子主张追求最纯真、最高尚的道德。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或“无德”。佛家有言:“为人不行善,念尽弥陀终是空”,亦属此理。多行善事,多为别人着想,就是一个人“有德”的表现。一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别人竭尽全力、广施善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有意义。这样,人才会心胸宽阔、大度乐观、精力充沛、健康幸福。否则,违“道”失“德”,放纵私欲,屡生妄念,就会自私狭隘、多疑怪异、阴险奸猾、为人唾弃,从而对他的心理、生理健康会产生不可预知、不可估量、不可避免的内伤,会造成郁结、淤滞等病机,遗患大焉!
《老子》九章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其意为,一个表面成功的人,即使他将金玉堆满了屋子,最终也是持守不住的。这是因为,财大累心、财大累人,财大气粗、财大欲大,嗜欲伤神,累心伤人。长此以往,必然会因为有钱有势而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这样,“多行不义必自毙”,从而给自己带来灾殃,自取毁败。同时,由于他常生妄念,心神不宁,必然丧失对生命的主宰,不寿早夭。相反,有“德”之人懂得规律,所以持重稳练,虽胜不骄,虽败不馁;超脱轻松,心宽体健。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虽然自己钱财不多,却朝思暮想地做着“集财之想”“发财之梦”。其中,有的人为了防老,有的人为了享受,更多的人则是为了子女。过分为子女者,其实大可不必。古人说得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女不如我,钱多有何用?子女胜于我,钱多有何用?”说到底,还是“养德”为先,养生为要,终归是自己的身心健康重要啊!
《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为,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看不见东西;缠绵幽婉的音乐,会使人听不清声音;佳肴美食,会使人失去胃口;纵情骑马打猎,会使人心狂气躁;一味追求难得的奇珍异物,会使人发生妨害品德的行为。因此,圣人求实,不求虚;不要后者,而取前者。这里,老子讲述的还是“修德”与“纵欲”的关系问题。五味、五音、五色、田猎、难得之货,这些东西极易使人丧失理智,追求一时欢娱,从而做出与“道”相悖的行为。若如此,即纵欲。若纵欲,即伤身。伤身招祸,非败即亡。求乐反苦,得不偿失。
《老子》四十六章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其意为,欲壑难填,是最大的罪恶;贪欲不已,是祸殃的根源;取之不义,是最大的过错。所以,懂得了“满足”的那一种“满足”,会使人永远感到满足。人生最大的祸患,来自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其表现为:“可欲”“欲得”“不知足”。正因为贪欲不让,所以才妄生是非;正因为贪得无厌,所以才刁钻奸佞;正因为损人利己,所以才招致祸端。而这些,都是“修德”的大忌,养生的大碍。无德,安能养心?心佞,安能养生?!以德养生,方为正途。
五“负阴而抱阳”,以“和”养生
“和”是“道”的核心,也是养生的关键。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在其《〈道德经〉的根本法则》一文中认为:《周易》给“道”下的定义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敦颐用图像来表述,写了《太极图说》。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承认太极图代表的“道”是宇宙最高奥秘。既然道是宇宙整体,道体之属性是“和”,运动法则是“谐”。道的运动法则可节制阴阳消长,调解事物之“过”与“不及”,节制与调解正是大道运化万物的“法则”。总之,“中和”(和谐)是唯一的生息常态,亦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是人们永远研究探讨的课题。
关于“中和”这一理念,早在黄帝时就涉及“和谐”思想,他在《阴符经》中就明确的提出:“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即安。”“盗”之意是说:天地运化万物的妙用,在不知不觉的冥冥之中,因在暗处运动,故称盗。“宜”是“和谐”之意。这段话之大义是天地、万物、人为三才,这三者之间互运关系达到宜(和)的境界,才能长治久安。
老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老子》三十二章)其意为,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没有谁去干预它,就会自然地分布得很均匀。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其意为,宇宙原始于混沌状态,混沌开始分化,分化再分化,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万物。万物内涵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两个方面,阴阳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和谐统一(生克制化)。由此可见,宇宙之间,任何事物在发展运动中超越限度(中和)都会产生不良之结果。自然和谐,则星辰顺序,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人类和谐,则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鸡犬之音相闻,和平之歌合唱,并肩奋进,共同繁荣。国政和谐,则上下同心,同心同德,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隆,百姓乐业。
对于养生来说,“和”则可致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幸福美满;家道昌盛,乐享天伦。亲和顺睦,又可使人身心和谐。人身和谐,则阴阳平衡,百脉畅通;五脏清凉,六腑调泰;身康体健,心旷神怡;其情悠悠,其乐融融!
六“为之于未有”,养生贵在“先”
“一叶知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未雨绸缪”等古训,讲的都是遇事要早察、早知、早防的道理。《老子》认为,在养生方面同样需要“见小曰明”(《老子》五十二章),预防在先。《老子》六十四章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意为,事物还处在稳定阶段时,容易把握;事物变化迹象不明显时,容易图谋;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情微小时,容易解决。当事故未发生时,就要着手预防;在事情还未混乱之前,就先把它理顺。合抱的大树,产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自一筐一筐泥土垒起;千里远行,从脚下开始。强行作为必然导致失败;执意想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执意占有什么东西,所以就不会失去。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即:着手宜早,防患宜先。老子在讲述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道理之后,做了三个比喻: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不仅要认识到‘未雨绸缪’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先’着眼,从‘早’做起,从基础做起,从眼下做起。”荀子在《劝学篇》中曾经说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莫说是人,就连自然界的许多小动物,也有感知和洞察事物潜移默化的能力。例如,地震或暴风雨来临之前,即使晴天丽日,老鼠、蚂蚁、燕子、青蛙等动物,都会先有预感,逃命避险;冬季来临之前,飞鸟、地鼠等动物,也会垒窝备食,准备御寒过冬。因此,人在养生方面,既要从“先”着眼,从早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还要从动物们的灵性中得到启发,恢复人的本性、天性、自然性,在“天人合一”的境况下见微知著,回归本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化险为夷,积小成大,养生怡年。
《老子》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意为,把无为看做“有为”,把无事看做“大事”,把无味看做“至味”。不计较别人对自己“恩”“怨”多少,总是用“德”来报恩,用“德”来报“怨”。解决难事,要从容易时着手;干大事业,要从小事情做起。天下的难事,一定要开始于“容易”;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开始于“细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一种修炼的极高境界。虽然,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容易达到的。但是,它是“修道”的法则之一,也是成功之因。“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生命的现实基础,只能调驯,不可违背;任何“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揠苗助长,注定失败。因而,老子主张“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主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个道理,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的思想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了。从养生角度讲,以练习气功为例:气功本来是强体、健身、养生的一种锻炼方式,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方有成效。可是,有的人却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以调驯欲念为要,反而按图索骥、求简图快,迷信“大师”“千里发功治病”,寻找捷径“长寿永年”。这些行为,都属于“强为”“贪味”“多欲”“寡信”的做法,与“道”南辕北辙,只会“画虎成狗”,适得其反,自受其害。
七“甚爱必大费”,养生贵有“度”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对于这里的“王”字,学术界有两种解读:其一,认为“王”即人群中的领率人物。“人之中,王为大。”其二,认为“王”即“民”。其依据,一为王弼本“人”均作“王”;二为该章其后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语,可证,“王”即“人”。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这说明,“人”在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四大”之一。因此,作为构成“人”的物质条件的身体,是十分难得、十分重要、十分宝贵的,必须珍爱有加,惜之如宝。
然而,“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受到“度”的限制和影响,超过了“度”的界限,就会起到始料不及的相反作用。养生,亦然。在这一方面,老子也有诸多精辟论述。
《老子》四十四章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为,过分地执守欲望,要付出超常的代价;过分地收敛财富,失去的将会更多。因此,知道了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懂得了“休止”,就不会遭到失败。这样做,才会安全、久长。此章用之于养生,可作如下理解:“甚爱”,即因为贪欲而过分、过量地追求不切实际的“健康”(如长生不老、特异功能等),必然会使无感无见的生机“大费”(超耗),对于人身而言,是反自然规律的,反阴阳平衡的;在其付出超常代价获得“所求”之后,又必然会“多藏”;接着,会自以为得意,居“功”自矜,念念不忘。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而且“不知足”“不知止”,造成“得之愈多,妄心愈重;妄心愈重,失之愈多”的恶劣后果。这是“人之道”(《老子》七十七章)“损”生机之“不足”(《老子》七十七章),以奉身体以外的“有余(《老子》七十七章)”,必然会招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的报复,付出种种实质性的身体损伤之“厚亡”的代价。
《老子》二十九章云:“……天下神器,不可违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其意为,“天下”是神奇的东西,不能勉强作为……所以,圣人必须戒除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即如养生,可以理解为:身体是一个神圣的东西,只可顺时、顺势、顺应规律爱护之,滋养之,使用之,而不可执意强为。否则,将会采取抱薪救火、炙冰使燥的蠢行,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逞强耗体,骄奢淫逸,偏激伤神,都是错误的,会得到“种蒺藜者得刺”的恶报而“自遗其咎”(《老子》九章)。
《老子》九章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其意为,已经拥有了圆满,还要继续追求完美,不如停下来不做;刀刃磨炼得尖锐锋利,这种锋刃长久不了。对于养生而言,假如追求某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且固守执著、自以为是,就违背了人的天性,相应形成了已被物欲异化的狭隘意识。狭隘意识越被欲望牵制,人就越是固执于绝对化的“自我”及其自得之见,人为地造成封闭的自我满足幻觉,以至作茧自缚,不能自拔。这样,不仅身心不可能健康,而且有悖于自然规律,自塞生机,“不如其已”。表现在做事方面,“揣而锐之”,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的极端化。如果在处人方面锋芒毕露,就会人为地干扰、阻碍人在心理、生理方面的自然平衡,使身体内外都难以“得一以宁”(《老子》三十九章),产生“不可长保”的因果报应,有百害而无一利。
《老子》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其意为,道德深厚的人,就好像无知无欲的婴儿……懂得阴阳和谐的道理,叫做“常”;认识了“常”叫明智。过分地纵欲、补养、贪生,叫“妖祥”,是灾祸。意气用事,叫逞强。事物强壮了,就要走向衰老;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强求强壮,与“道”不合;不合道,就会迅速灭亡。在这一章里,老子以天真无邪、本真淳朴的婴儿作比,讲述了许多道理,其核心是要人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顺“道”而为,不可过度,不可强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是“益生曰祥”。这里,老子又一次直接谈及养生的话题,尤其应当引为重视。学术界对于“祥”,亦有两解:其一,认为“祥”为“吉祥”,即“增益生命的行为叫做‘祥’”。其二,认为“祥”即“灾祸”,依据是:《庄子·庚桑楚》:“孽孤为之祥”;《左传》昭公十八年:“将有大祥”,此两处的“祥”字,均指“灾祸”。笔者持后一种观点。要知道,“生”可“养”,不可“益”。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强为的。按照客观需要满足自身的各项生理机能,就是养生;超出了客观要求范围,为了“养生”而“益生”,为之“不详”。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老子》四十二章)。其意为,世间一些事物,有时你去贬低它,它反而得到抬高;有时你去抬高它,它反而受到贬低,此两处,老子讲的是同一个道理。通过贪得、纵欲、贪生来“享用生命”“保命维生”,追求外在的壮盛,反而会导致生机早衰,欲益反损,短命早夭。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论是防止“富贵病”,还是“反腐败”,与“人之健”或“官之廉”都有启示和教益。《老子》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包含以下内容:饮食要简单、节约;做事要简朴、简约;享受要节制、节省;养生要爱惜精气神,不可恣意妄为、逞强恃壮,透支健康。否则,无病自灸,适得其反。
八“慎终如始”,养生贵守“恒”
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这是教导人们“凡事重起始”。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人间重晚晴”、“稼禾看秋熟”。这些道理,讲的是办任何事都必须重视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否则,虎头蛇尾,有不如无。
对于养生来说,“恒”最为可贵;“终”最为重要。
《老子》四十一章云:“……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其意为,古人说得好,明显的“道”,好似暧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道”,好似深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有些污染;广有德,好似不足;最强健的德,好似懦弱;纯真好似庸俗;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清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出形体。“道”既看不见又不可名状。但是,只有“道”,最善于给予一切;而且善始善终,最善于成就一切。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道”很玄妙,无形无状;其二,“无私无为”,“善贷且成”。善贷且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一种品德,高尚无私;它是一种境界,广施不取;它是一种眼光,高飞见地;它是一种精神,坚忍不拔。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既“非一日之寒”,亦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用“善贷且成”的精神养生,可以做到:心胸宽广,眼界开阔,心地善良,遇难不馁,得志不骄,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利而不害”(《老子》八十一章),“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等等。而这一切,又都是养生必不可少的要件。
《老子》六十四章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其意为,人们做事,常常在即将接近成功之时遭受失败。如果结束时也像开始时那么慎重努力,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希望人们去除贪欲,不稀罕稀有的物品,学习世人没有学习的“道”,纠正众人经常犯的过错。并且,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在这里,老子主要讲述了三层意思:其一,人们做事遇到失败的原因;其二,指出了如何防止遭受失败的方法;其三,依规顺道,不可妄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终如始”。实际生活中,要做成功任何一件事情,都少不了“坚持”二字。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慎终如始”,金玉可镂。即以养生而论,也必须坚持不懈,“慎终如始”。例如,对待婚姻“慎终如始”,可以让人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养生环境,身心愉悦,白头偕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慎终如始”,可以让人的身体循环有序、稳定平和,自然长寿;戒除吸烟、酗酒等劣习“慎终如始”,可以远离伤身损寿的“利刃毒药”,悬崖勒马,复归坦途;坚持打太极拳等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活动“慎终如始”,可以让人体魄强健、精力充沛、乐享天年。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