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应诏明学者。号天游。建安(治今福建建瓯市)人。吕柟弟子。学宗程朱,以寡欲正心为主,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全其本体者,不过能无欲耳。吾人不能如圣人之无欲,只当自寡欲入”(《杨天游集》)。寡欲须打破“声色货利两关”,“在日用平实伦纪处根求,不在玄虚夸大门户处寻讨;惟
杨应诏明学者。号天游。建安(治今福建建瓯市)人。吕柟弟子。学宗程朱,以寡欲正心为主,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全其本体者,不过能无欲耳。吾人不能如圣人之无欲,只当自寡欲入”(《杨天游集》)。寡欲须打破“声色货利两关”,“在日用平实伦纪处根求,不在玄虚夸大门户处寻讨;惟在动心忍性苦楚中著力,不在摆脱矜肆洒落处铺张”(同上)。有《杨天游集》、《闽学源流》等。
吕怀明学者。字汝德,号巾石。永丰(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官至南太仆寺少卿。受学于湛若水。认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心即理,理即心,人心天理,无非中者”(《巾石论学语》)。肯定气质由身而存,不能无偏。“气质之善,无待于变化,理不能离气以为理,心不能离身以为心”(《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二》)。作《心统图说》,以河图之理证明,要得理存心,只在变化气质。总结以往学说,认为“千言万语,除却变化气质,更无别勾当也”(《复黄损斋》)。指出善学者应求端于天,不要为气质所局限。有《周易卦变图传》、《律吕古义》、《历考庙议》等。
宋仪望明学者。字望之。永丰(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知吴县、征授御史。为严嵩忌遭贬。嵩败复官。后任大理卿,忤张居正,被劾罢归。师聂豹,后宗王守仁。认为王学“得孔门正脉”,“致良知一语,盖孔门传心要诀”(《阳明先生从祀或问》)。强调“良知”为先天所有,“人自孩提以来,即能知爱知敬,夫知爱知敬,即良知也”,“此谓不待虑而知”(同上)。又结合陆九渊心学,提出“自古及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理者,非自外至也”(同上)。有《华阳馆文集》等。
欧阳德(1496—1554)明学者。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历官南京国子司业、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曾建龙津书院。师事王守仁,讲求良知之学。主张良知产生万物,“夫人神发为知,五性(喜怒哀乐视听言动等)感动而万事出”(《南野论学书·寄双江》),“视听喜怒之外,更有何物”(《答项瓯东》)。反对罗钦顺斥陆王以知觉为性,强调良知与知觉、良知与意的区别,认为视听言动皆知觉,不全是善;意有妄意、私意,有善恶。知觉和意不可谓之性、理,“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辨整庵困知说》)。在动静关系上主张“良知无动无静”,认为“学贵循其良知而动静两忘,然后为得”(《答周陆田》)。对于格物致知,虽认为“离事物则无知可致”,但主张“践形然后可以尽性”(《答陈明水》)。又说“良知本虚,致知即致虚”(《答贺龙岗》)。有《南野论学书》。
钱德洪(1496—1574)明学者。本名宽,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今属浙江)人。嘉靖进士。出为苏学教授,补国子监丞,升刑部主事,迁员外郎,署陕西司事。师事王守仁,认为王学的“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潜心传播王学,江、浙、宣、歙、楚、广,皆有讲舍。认为“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有《绪山会语》。
程文德(1497—1559)明学者。字舜敷,号松溪。永康(今属浙江)人。嘉靖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安福知县、南京兵部主事、南京国子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后以事落职还家。既归,聚徒讲学。万历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恭。初受业于章懋,后拜王守仁为师。其学术主张以“真心”为要:“大抵学问只是一真”,“日用间视听言动,都如穿衣吃饭,要饱要暖,真心略无文饰,但求是当”,“不然,虽‘六经’、‘四书’之言,而非圣人之真心,亦不免于说影弄精矣”(《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四》)。有《程文恭公遗稿》、《松溪文集》等。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