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世后却被卷进了“耍大牌”“被欺负”的争议,甚至还牵扯出李成儒。
他温柔到几乎没有敌人。
合作过的演员提起他,总会说一句“特别暖”。
张天爱还记得十年前,他递过来的一杯果汁;
杨幂在悼文中写下“四哥,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负面新闻的人,
离世后却被卷进了“耍大牌”“被欺负”的争议,甚至还牵扯出李成儒。
一边是圈内好友眼中“温润如玉”的少年,一边是网络上扑面而来的谣言与争论。
为什么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象,不是温柔,而是争议?
这,才是于朦胧离世后最让人心痛的地方。
01 温柔成了他的代名词
于朦胧的温柔,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形容词,而是许多细节的叠加。
2013年,他凭借《快乐男声》出道。
真正走进观众视野,是2015年的《太子妃升职记》。
而让他彻底“封神”的,则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真上神。
白衣飘飘,仙气十足,他成了不少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但事业并未一路高歌。
此后几年,他鲜有大爆作品,重回荧幕多是配角。
即便如此,他依旧把“敬业”放在第一位。
拍戏吊威亚时意外坠落,医生建议休养三个月,他只休息一个月便坐着轮椅回到片场。
很多人不知道,那之后剧组删掉了不少动作戏,就是因为他身体尚未恢复。
这种敬业,也让他收获了圈内公认的好人缘。
张天爱、杨幂、丁泽仁、迪丽热巴、赵又廷……
在他去世后,许多人都发声悼念。
而他留给粉丝的最后一句自动回复是:
“嗯嗯!你说!我在听!”
这在他离开后,成了无数人心头的催泪点。
02 六年前的旧事被翻出,李成儒意外成箭靶
于朦胧的离世,本该是安静的告别,但却因一段六年前的旧事而变了味。
消息传开不到一天,李成儒的社交账号就被愤怒的粉丝冲了。
那是某档节目的录制,当时深夜12点,于朦胧被带进排练厅休息。
没多久,里面突然传来怒吼声:“你哪来的?出去!”
随后,于朦胧红着眼走出房间。
据粉丝描述,发火的正是李成儒。
可另一种说法是:当晚其实是于朦胧迟到,让全组等了一个多小时,而排练厅本来就是公用的。
节目组当时也否认了所谓“前辈欺负新人”。
问题是,这些细节早已难以查证。
粉丝坚信是李成儒倚老卖老,李成儒团队则强调是误会。
事件的真伪,在网络的情绪放大下,早已被模糊化。
更让人心疼的是,于朦胧本人从未在公开场合抱怨过此事,反而在节目播出后还礼貌致谢。
这份隐忍,如今被粉丝理解为“委屈”,也进一步放大了对李成儒的不满。
于是,“悼念”逐渐演变成了另一场“网暴”。
03 谣言比网暴更致命
如果说粉丝对李成儒的攻击还多少夹杂着情绪宣泄,那么接踵而来的谣言,则彻底把这场悲剧推向了荒诞。
讣告发出不到几个小时,网络上就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死因”。
有人凭一张模糊截图编出“抑郁轻生”的故事;
有人把原因牵强地和所谓“潜规则”挂钩;
还有营销号一天连改三次标题,只为了博流量。
而事实是,警方和工作室都已明确表态“排除刑事案件”。
于朦胧在去世前还刚上过春晚,有多部作品待播,事业远没到低谷。
但在谣言制造者眼里,真相并不重要,“能不能制造流量”才是核心。
还有各种网暴:
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
早在他拍《两世欢》时,因眼伤导致部分表情僵硬,就被网友批“演技差”。
直到真相曝光,攻击声才稍有停息。可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人,很少有人真正道歉。
一个始终选择温柔的人,却在死后被无情消费,这或许才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
我的看法:
你可以合理去质疑,但不能造谣,网暴他人。
质疑是思考,造谣是伤害,两者之间隔着底线。
我们可以对事件提出疑问,可以等待官方的进一步说明,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凭一张截图、一段模糊的爆料就去定义一个人。
更何况,网络暴力并不会让真相更清晰,反而会让无辜的人再受一次伤害。
逝者已经无法开口为自己辩护,生者也可能因为舆论的撕裂被裹挟。
理性追问真相,是对社会的责任;
不造谣、不网暴,才是对逝者和生者最基本的尊重。
结尾
一个温柔的人,为什么离开后还要承受流言?
这是留给所有人的拷问。
娱乐圈的残酷在于:作品和人品常常被忽视,而争议和标签却能瞬间发酵。
更可怕的是,在流量裹挟下,逝者不再是“人”,而只是“话题”。
于朦胧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嗯嗯,你说,我在听。”
可惜,他已听不到了。能听到的,是我们还活着的人。
真正的悼念,不是去制造新的攻击,不是去追逐所谓“真相”,而是记住他的温柔,并学会把温柔还给这个世界。
或许,当下次我们想要转发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想要跟风骂一句时,不妨先停顿一秒,
想一想:
如果这份恶意落在自己身上,我们承受得住吗?
温柔从来都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
希望有一天,这份力量能保护像于朦胧这样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在离开后依旧被伤害。
来源:影视热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