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广成子养生之道与西王母长生之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00:08 1

摘要: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原始社会人群生命周期特别短。随着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盼望着长寿,以求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

文化论坛‖广成子养生之道与西王母长生之术

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原始社会人群生命周期特别短。随着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盼望着长寿,以求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

那么,作为中华长寿文化的源头——西王母长生之术与广成子养生之道,两者有啥相同点和区别吗?

(一)西王母文化与广成子文化都是泾河流域平凉本土文化

随着小冰川渐去,在10000年左右时代,陇原一带气候逐渐变暖。8000年前氏族活动范围加大,在先民的眼中,泾河和黄河同等重要,没有水患之忧,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平凉、庆阳、天水成为远古时代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首选好地方。庆阳发现我国最早的打制石器及黄帝都城南佐遗址,天水有大地湾遗址,平凉发现5万年前“泾川人”头骨化石、平凉静宁有古成纪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遍地都是,故而平凉是出圣人最多的地方,成为天下最早的文化胜地。 最为特殊的是地理优势,北纬35°左右,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地方。广成子及西王母文化皆诞生于此,有其必然性。

一条泾河走廊,何以串起千年文明?5000年前,黄帝在风后陪同下从轩辕之丘董志塬进入泾河走廊,在泾川回山拜访戎族部落首领西王母,继而西行崆峒问道广成子。除了问治国之道,更为主要一个内容是问养生之道。只有身体健康了,才有治国的先决条件。黄帝问道——这场黄土高原上的远古求学之旅标志着文化交流的新开端,也揭开了华夏文明的崭新篇章,对后世养生文化影响深远。黄帝另一个老师歧伯曾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养生安身之真诀也。黄帝得道的圣地,吸引了无数修道者前来朝圣‌。以至于后来的彭祖、葛洪、皇甫谧、孙思邈、陈抟、张伯端、丘处机、张三丰等皆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养生大师。从此,在平凉形成了两座文化巅峰,既有“天下道教第一山,”也有“天下王母第一宫”。

黄河文明来源于渭河文明,渭河文明来源于泾河文明,泾河文明的发源地就在以崆峒为中心的区域。可以说,崆峒文化起始时间与中华文化同步,黄帝时代是一个注重食、乐、医、术有机统一发展的时期。崆峒是一个复合文化概念,天人合一是其核心。《尔雅》曰:“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亦叫做空同,空同表达的是“通天之洞”的意思,一个可以沟通天地的地方。北斗星为什么这么眷恋崆峒这个地方呀?这是因为有道的存在,道是天地互联最重要的一环。大道无形,运行日月。崆峒山是道源圣地,也为北斗文化的发源地,道文化中将北斗七星神格化为七元解厄星君,衍生出“拜斗延寿”习俗。先民观测北斗星辰运行轨迹,依据斗柄走向,总结春夏秋冬以及风雷雨雪运行规律,服务休养生息,服务农耕社会。

世传崆峒勇,广成子的养生之道,以及由此产生的崆峒武术,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强健体魄,繁衍昌隆,保家卫国,抵御外侮,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按《竹书纪年》:“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也。”历史学家吴晗明确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黄土高原一带的戎或西戎的别名。”西王母与黄帝都是有大志向的首领,他们的交往,其目的是统一九州,消灭战争。“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驾八骏马车西巡至昆仑山,拜见西王母。两人在瑶池奏乐饮酒赋诗,留下了一段佳话。同时,周代穆天子西巡,反映了中原、关陇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交流。

西王母文化包含着玉文化,历史上泾川玉都镇属于玉石中转站。早期的月氏人经营玉石贸易,是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故又名玉石人。西王母部落掌管着稀缺资源,也许与月氏部落存在某种往来联系,相互之间进行资源互换。白水镇位于泾川县、崆峒区正中间,有月氏道遗址。

可以说数千年来,西王母文化和广成子文化宛如平凉文化桂冠上的两颗明珠,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源头,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人们孜孜不倦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二)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与广成子

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柯伍德说:神话“是已知事实的一种陈述”。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记载的历史少之又少。所以西方常把神话、传说、口述史等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按《内音玉字经》:大梵隐语,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于洞室下,教以授青虚真人王君,传于夏禹,封文于南浮洞室石匮。《金母元君》有记载,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号王母。西王母诞生于天地之先,这显然是从信仰立场角度考虑的,但其神话原型却也是有迹可寻的。有关西王母的传说,以《山海经》的记载较为典型。该书的《西次三经》及《大荒西经》说,有座玉山,是西王母居处的地方。西王母的样子像人,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啸叫,她的头发乱如蓬草,顶上戴着玉胜。据说她的身边南面有只三足青鸟陪伴,为她寻觅食物……。《神异经·中荒经》说,在昆仑山上,有根铜柱,其高直入云天,这就是所谓的“天柱”,它的周围有三千里,非常圆,好像是用刀削过一样。下边有间“回屋”,方广百丈,仙人九府君在这里治理。回屋上面有只大鸟,名字叫“希有”,头朝南方,翅膀覆盖着西王母。它的背上有一小块地方没有长毛,约有一万九千里。

关于西王母其人,古籍多有记载,把她说成是上古时代的一位神女,能知天下大事,擅长生不老之术,主司灾厉五刑残杀之气,因为居住在西部,故有“西王母”之称,掌管不死树和不死药秘密。她的居所瑶池周围有九层城阙。王母掌管聚仙旗,瑶池是仙人聚集之地。西王母被视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她的瑶池常常被描绘为仙境,吸引了许多仙人和凡人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封神演义》中对王母居住之地有描述:“:顶摩霄汉,脉插须弥。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人桃林,却似火焰烧金;白鹤栖松立枝头,浑如苍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跃舞世间稀。又见黄邓邓琉璃瓦叠鸳鸯,明晃晃锦花砖铺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是蕊宫珍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琼楼。云光殿上长金霞,聚仙亭下生紫雾。正是:金阙堂中仙乐动,方知紫府是瑶池。”

西王母神话在远古时代就通过嫦娥奔月等故事把人的注意力带到了月亮之上,表达了古人对浩渺太空的渴望和想象。传说夸父在追赶太阳的路上经过回山,虽然最终没有成功追到太阳,但他勇敢的精神被人们铭记。而回山附近有夸父山,间接证明远古传说的某种真实性。夸父逐日就是古人追逐日影的活动,属于早期从子午岭到北戴斗极为崆峒的华夏中心区进行观测的重要活动。

古诗赞曰

崆峒原是神仙境,万丈丹梯不可攀。

崆峒原是神仙境,令人长羡崆峒叟。

崆峒及其周边区域是神仙居住的福地,传说陇山有巨龙,守护陇山周围安危,而泾河老龙潭有老龙王的神奇故事。仙人即先人,创世女神女娲,隆德周边人也叫娲女。传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她辛辛苦苦地炼石补天,最终成功修补了天空,天下才有了生机,使人们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从身份上来看,女娲是伏羲之妹,王母是伏羲之女,都曾用过泥土造人。《崆峒志·广成子升仙记》云:造化开辟,即有广成子,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终。从地位来看,广成子属于玉虚门下第一大弟子。而王母身份仅次于三清。从许仲琳著作《封神演义》来看,女娲掌管山河社稷图,王母掌管三界聚仙旗,王母地位高于广成子。许仲琳在其书中将一百多位才能超群的人封为天上的神,广成子成了十二金仙之首,他的法宝翻天印可以改变乾坤,重立世界。施耐庵著作 《西游记》 中将王母写成天上女仙之首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齐名。

从传承来看,黄帝属于伏羲后裔,广成子和王母都是黄帝之师。总之,广成子,西王母皆属于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陇山周边的远古先圣。

广成子和西王母是神话,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这种神话也是全面显示了我华夏民族之无穷智慧。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是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历史贡献。

不论是文化历史,还是传说故事,自产生以来就是人们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独特存在。所以说,没有必要为广成子和西王母到底是神还是人,而大费周章地试图用科学方法去解决文化信仰问题。翻开世界史,整个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是从传说中开始的。作为平凉文化研究者、守护者、传播者,我们核心是站稳立场、留住历史之影,继承好流传数千年的最“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基因,绝不能让古老的养生文化在自己的家乡休眠。

(三)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广成子是华夏道文化之祖,表达的都是始祖文化。

华夏母亲在何处,王母故里泾川县。按《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日下谓之四荒。王母事迹,其来久矣,名载方策。”按《天下金石志》陶谷撰,西王母宫碑在泾州泾水之仙祠。从历史传说来看,西王母属于远古女氏族部落首领,如同黄帝这个词的含义一样,西王母可能指的是部落名称。王母本姓杨讳回治,古代杨、扬、阳通用。杨,代指水边生长的一种植物。伏羲部落以龙为图腾,黄帝部落以熊为图腾,王母部落以虎为图腾,三大部落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早期来源。王母:王之母亲也。解剖王母蟠桃盛会,也许其意义表达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女性的崇拜,周边部落对于王母部落威信的无比仰拜,是社会大一统和文化大一统的象征。

有缘悟得养生诀,崆峒文化千古秀。广成子属于远古崆峒地区广成部落酋长。从文字学来看,广姓: 广,宫音。广字本读 yǎn,意思为大。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成,指的是成立、成长,成就之意。子:指的是德高望重最优秀的人。广成子移居崆峒山后,成为道文化始祖和传播第一人。文化兴则国兴,平凉一带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思想文化最先进的地方。黄帝用治国之道一统华夏,广成子可谓黄帝最杰出的老师。

西王母文化和广成子文化都属于道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最早来源和核心就是道文化。道文化阐述的是世界终极问题,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出现的孔学,主要解释的是事物道理,两者截然不同。

(四)西王母蟠桃盛会与黄帝问道广成的共同点皆是追求养生与长寿之道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道门中人重视居处环境的选择,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具有道文化观念的“天地之学”,因为天地可以说是最大的生存环境。但是,仅仅注意天地环境对人的影响,考虑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居处场所,从道文化根本目标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大道无形,长养万物。相比于浩瀚无垠的宇宙,在道文化中,人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坐微尘里,有动有静,有清有浊,阴阳相互循环。这一切,实质表达了国人对永恒世界的追求和探索。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升仙理想,道门中人在长期的历史中还相当注意具体的延年益寿方法的探讨,追求所谓“不死之道”。传说广成子寿千二百岁,而王母蟠桃吃一次可以活三千年,堪称养生奇迹。实际上所谓数字千年是古代数学的表达方式,不是今天的数学概念。

广成子对黄帝讲养生之道时说:“至道的精髓深远莫测,至道的极致混沌无声。不看不听,保持心神宁静,形体自然端正。务必清净,不要劳累身体,不要耗费精神,才能长生。眼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你的精神才能守护形体,形体才能长久。守住内在,隔绝外扰,追求过多知识反而有害。我带你去达至阳的源头,又进入至阴的门户。天地各有职司,阴阳自有规律,你只需谨慎修身,万物自会昌盛。我持守纯一,调和万物,所以修身一千二百年,形体从未衰老。”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广成子提出了“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摇汝精”的养生精髓,强调形与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认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对后世道家养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崆峒养生文化也由此发源。诚如《黄帝内经》总结养生之法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王母文化倡导和平、团结、团圆、和谐。西王母有长生之术,掌握着三千年才开花结果的长寿蟠桃。非常稀有的蟠桃还表达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农耕信息及文化信仰,展现了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王母部落一带生产力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生活丰富多彩,过着衣食无忧的天堂般的生活。真可谓:

瑶池春暖波如淀,仙娥泛月蕊宫来。

天风吹梦渡弱水,蟠桃明日重开宴。

蟠桃盛会就是一场各路神仙、三界精英的团拜欢聚,也是神仙社会圆满相处的美好象征。当然,蟠桃仙果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流传人间。西王母长生之术借用的是蟠桃,好比修炼用的外丹,属于身外之法。广成子养生之道通过呼吸和内息修炼,好比调息冥想功法,属于内丹大道。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内外兼修。

李白《庭前晚开花》云:“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诗仙美名,名不虚传。在《封神演义》中,多次写到桃园。比如哪吒和雷震子皆被师傅叫到桃园,获得神奇的功力。雷震子在园中一不小心吃了两枚红杏,以至于长出一右一左风雷两个翅膀。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人追寻的永生密码体现着原始科学的萌芽。广成子和西王母作为5000年前最有智慧的圣人,同时也是世界的长寿者,他们的养生之法是为了达到“至阳”、“至阴”的根原,为最上乘的方法,追求的都是返老还童。童年无忧无虑,如今人们普遍精神压力较大,抵抗力差。应该学习和注重养生方法,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生活模式。

(五)未来,如何更好的发展养生长寿之道

去年8月,崆峒区举办了“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从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系列活动,为深入挖掘康养平凉的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指点迷津。

2025 年 9 月 6 日上午,平凉第六届广成子故里文化节在崆峒区白水镇大陈村凤凰山文化广场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数百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文化盛宴。座谈会上与大家围绕广成子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积极建言献策。

2025年9月9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交流活动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4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携手共祭西王母,交流传统文化,探寻长寿之术。

西王母和广成子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其价值在于激发文化认同,而非作为实证世系的起点。由此,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圣人的崇敬。多样性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一代代香火当中得到传递与延续,从而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广成子与西王母,身处远古时代,又超越远古时代,堪称开天辟地以来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真正为天下苍生服务。广成子和西王母已成为长生不老的品牌象征,而现代人最看重的莫过于健康长寿了,这里面的经济开发潜力不言而喻。没有永远不变的文化,也没有丢掉传统的发展。在新时代,新产品的创新仅靠凭空想象远远不够,还需向祖先的智慧学习。其次,如今发展青山绿水,发展宜居宜游宜养新平凉,也是在贯彻天人合一之精华。

未来,弘扬养生文化之路任重道远。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既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必须要解决时代问题。既要把自己文化的好说出来,也要做出来。希望把文献整理、考据考古与历史复原,以及跨学科研究纳入教育体系,不断增强社会普及活动。康养产业联动中医药产业,推广《黄帝内经》养生理念,开发药膳、艾灸等健康产品。加快文旅转化,出版广成子和西王母系列书刊,开发广成子和西王母系列产品,比如广成子养生酒,西王母养生保健品,广成子养生茶等,召开养生文化论坛,持续推动康养平凉高质量发展。

未来,讲好平凉故事,依然要沿着黄帝追求真理的足迹继续前进,全力做好黄帝问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平凉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康养产业属于阳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需要充分发挥道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力推广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西王母和广成子养生之道,争取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取得实效,让养生成为平凉历史、文化、经济的传播大使,让广成子养生文化与西王母长寿文化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合力为现代化建设服好务,期待有更多的人关注崆峒、寻根泾川。内求团结,外图发展。不断增强平凉人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凝聚力,持续提高平凉文化在全国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走出甘肃,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地文化旅游发展贡献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来源:农民工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