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催热存储芯片!全球涨价+扩产潮下,10家深度布局企业值得关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3:28 2

摘要:近期存储芯片行业动作频频:闪迪宣布面向全渠道及消费者客户上调产品价格10%以上,美光紧随其后通知渠道,存储产品价格将上涨20%~30%;三星电子今年1c DRAM产能计划提升至每月6万片晶圆左右。与此同时,SK海力士率先完成HBM4开发,不仅有望让AI性能飙升

近期存储芯片行业动作频频:闪迪宣布面向全渠道及消费者客户上调产品价格10%以上,美光紧随其后通知渠道,存储产品价格将上涨20%~30%;三星电子今年1c DRAM产能计划提升至每月6万片晶圆左右。与此同时,SK海力士率先完成HBM4开发,不仅有望让AI性能飙升69%,还已做好量产准备,该产品能有效解决数据瓶颈、降低数据中心电力成本。

这一系列动态背后,是人工智能发展带动数据中心大规模建设,进而推高存储芯片需求。国内存储芯片领域近年也实现突破,多家企业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下文梳理10家深度布局存储芯片的国内企业,聚焦其业务优势,供行业交流参考。注意: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研讨。

1. 香农芯创

聚焦半导体产业链布局,核心产品包含集成电路(含存储器)。在存储领域,公司联合SK海力士、大普微电子等存储科技企业,重点开展企业级固态存储相关业务。目前已具备提供数据存储器、主控芯片、模组等电子元器件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且旗下公司代理全球知名企业的存储器相关产品,产业链资源丰富。

2. 北京君正

主要经营计算芯片、存储芯片、模拟与互联芯片业务。其中存储芯片为旗下公司核心业务,产品覆盖SRAM、DRAM、Flash等多个品类,已形成多款不同存储容量的产品矩阵,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存储需求,在芯片设计与产品落地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

3. 江波龙

专注半导体存储应用产品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及生产销售。在存储芯片领域,公司自研的SLCNANDFlash存储芯片中,512Mbit、1Gbit、2Gbit规格已实现量产出货,且是中国大陆率先推出512Mb SLCNANDFlash小容量存储芯片的企业。目前公司位列全球第二大独立存储器企业、中国最大独立存储器企业,存储芯片设计与生产能力突出。

4. 同有科技

深耕企业级存储系统及特殊行业、工业级固态存储的研发与应用。作为国内少数精准布局全产业链的厂商,公司业务覆盖从主控芯片、固件算法、SSD硬盘到闪存存储系统的各个环节,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存储解决方案,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5. 兆易创新

业务涵盖存储器、微控制器、传感器和模拟芯片的研发、技术支持与销售。在存储器领域,公司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无晶圆厂Flash供应商,作为国内领先的闪存芯片设计企业,旗下存储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消费类电子、物联网终端、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市场覆盖范围广。

6. 佰维存储

专注半导体存储器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嵌入式存储、PC存储、工车规存储及先进封测服务。公司在存储技术研发、先进封测制造、产业链资源整合及全球化运营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存储市场的占有率较高,行业排名位居前列。

7. 深科技

业务涵盖存储半导体、高端制造、计量智能终端,其中存储半导体业务以存储芯片封装与测试为核心。公司存储产品可根据需求适配多种应用场景,且业务范围覆盖数据存储、半导体存储、通讯及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各类高端电子产品的先进制造,以及集成电路半导体封装测试,业务体系完善。

8. 协创数据

致力于研发先进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一体化产品与服务。在存储领域,公司SSD产品具备完整产品线,同时在智慧存储业务中积极布局算力服务器存储及自研存储芯片业务。目前已构建“智能终端+算力基建+云端服务”三位一体的全球化产业体系,通过整合研发、制造、服务全价值链,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竞争力。

9. 澜起科技

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高性能、低功耗芯片解决方案,核心互连类芯片产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模组配套芯片。公司是内存接口芯片行业的领跑者,同时是DDR5 RCD芯片国际标准的牵头制定者,技术实力引领行业发展,且半年报业绩表现亮眼,业务增长稳健。

10. 朗科科技

专注存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涵盖SSD固态硬盘、DRAM内存条、嵌入式存储、移动存储等存储品类,以及可穿戴设备、电脑外设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存储应用领域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存储产品已实现多品类覆盖,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存储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持续发展,海量数据催生的存储需求将不断增长,国内存储芯片企业的技术突破与业务布局也将迎来更多机遇。上述10家企业在存储领域各有优势,你更看好哪家企业的发展方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仅用于行业交流研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投资决策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参考专业分析意见。

来源:李老七分享8V1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