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于朦胧工作室发文证实他坠楼身故,警方排除刑事嫌疑。
消息来得太猝不及防。
9月11日,于朦胧工作室发文证实他坠楼身故,警方排除刑事嫌疑。
很多人第一时间不愿相信,随后各平台迅速动作,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当天晚上,抖音黑板报通报巡查结果,站内出现关于自杀原因和事业状况的无根据臆测与谣言,已处置违规视频1300余条,并对首发与传播不实信息的用户作出账号封禁、禁言、取消投稿权限等处罚。
此前微博也发布通报,一账号严重侵犯他人权益,扰乱正常传播秩序。
另一方面,孙茜、宋妍霏等同行发文悼念,公众情绪在悲伤和愤怒之间摇摆。
一边是真诚的不舍,一边是对流言的厌倦。
很多人问了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直接说是自杀还是意外。
@江宁婆婆 这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的民警,用通俗的话把要点说清了。
警方需要调查的死亡情形大致有三类。
他杀、自杀、意外。
只要排除他杀,也就是排除刑事案件,往往结论就到此为止。
原因很现实。
自杀和意外在许多场景里证据边界并不绝对,哪怕留有遗书,也未必轻易下结论是自杀;而溺水、高坠等案件里,当事人的临场反应又可能出现变化与挣扎,给判断增加不确定性。
北京警方能做出排除刑事案件的结论,意味着有充分调查与证据作为支撑。
在此基础上继续拼贴阴谋,只会伤害逝者,也消耗公众信任。
平台这次为什么出手这么快。
因为舆论场不是真空,信息越是碎片化,越容易被情绪和想象裹挟。
抖音的通报里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
无根据的臆测与谣言。
这不是观点之争,而是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当无端猜测把个人悲剧包装成流量话术,甚至带节奏牟利,就必须有明确的制度性刹车。
处置1300余条内容,配合账号封禁、禁言、限投稿,传递的信号很清楚。
不让谣言跑在真相前面。
这既是法律与平台规则的要求,也是对公众情绪的一种保护。
(04)
回看这几天的评论区,几种情绪很典型。
有人安静点蜡,希望他一路走好。
也有人焦虑,担心真相被遮蔽。
更有人在捕风捉影,把零碎信息拼成所谓剧情。
红星新闻的评论给了一个稳妥的姿态。
生命很脆弱,更很珍贵。
阴谋论喧嚣,既污染真相,也冒犯逝者。
对他的真正悼念,是记住作品,而不是用谣言消费他。
这句话很戳心。
我们每一次围观,如果只剩下猎奇与怒火,最终会把公共讨论的地基掏空。
与其让想象奔跑,不如让事实说话;与其转发所谓内幕,不如按下转发键前停一秒。
对公众来说,最难的是克制。
尤其在熟悉的名字突然离开时,情绪会本能涌上来。
可恰恰在这种时刻,更需要把握两点。
第一,尊重调查。
排除刑事案件并不等于含糊其辞,而是依法办案的边界与节制。
第二,珍惜生命。
红星新闻提到的那句提醒很朴素。
尊重真相,珍爱生命,用温暖对待他人。
把悼念落在行动上,少一点随手的转述,多一点克制的沉默;少一点情绪的堆叠,多一点对身边人的关照。
如果一时情绪难以排解,找朋友聊聊,寻求专业帮助,都不是丢人的事。
愿逝者安息,也愿我们在信息洪流里守住分寸与善意。
来源:直爽饼干7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