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GenAI)为机器翻译后编辑(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MTPE)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学生对其过度依赖的问题令人担忧——可能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GenAI)为机器翻译后编辑(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MTPE)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学生对其过度依赖的问题令人担忧——可能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引导式的GenAI辅助MTPE的方法。该方法要求学生在询问GenAI前先阐述自身初步思路,并结合GenAI反馈对译文进行迭代优化。研究以30名翻译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为对象,开展为期7周的准实验研究,对比引导式方法与传统GenAI辅助MTPE方法在学生认知过程、最终翻译质量及学习动机三方面的影响。通过眼动追踪、有声思维报告、质量评估及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结果显示:引导式的方法在降低整体认知负荷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与GenAI的互动深度及高阶思维能力,使其认知资源分配更具全局导向性;相比之下,传统GenAI辅助MTPE方法呈现局部导向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反映出学生对GenAI的被动使用倾向。与传统方法相比,引导式的方法所产出的译文在准确性、流畅度上更优,且词汇更丰富、句法更简洁、语篇更连贯,翻译技巧的运用也更具多样性,同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结果为GenAI在翻译教育中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实证支持。
关键词:引导式方法;GenAI辅助机器翻译后编辑(MTPE);翻译专业学生;认知过程;最终翻译质量;学习动机
作者:Sha Tian, Di Wang, Jinghan Wang and Wenming Zhong
引言
在神经机器翻译技术普及与翻译服务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机器翻译后编辑已成为行业主流,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更为MTPE带来了高效交互、定制化输出等新优势。
然而,GenAI在翻译教育中的应用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容易过度依赖其直接输出,最终导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影响他们的高阶认知能力、翻译素养和最终的译文质量。因此,如何让GenAI赋能而非阻碍学生译者的发展,是翻译技术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
GenAI在MTPE学习中的价值毋庸置疑,译前,它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源文本分析;译中,它可以生成多版译文;译后,它可以辅助质量保证,如检测错误、核查遗漏信息、按需改写等。但是,GenAI在辅助MTPE为翻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一,学生可能过度依赖GenAI输出,进而削弱其高阶认知能力与内在学习动机。其二,高阶认知能力不足与学习动机的降低,可能导致学生在MTPE任务中被动依赖GenAI,从最终降低翻译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引导式的GenAI辅助MTPE学习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在MTPE全流程中先自主思考,再通过与GenAI的交互迭代优化译文,最终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
研究问题
为验证引导式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围绕学生译者的认知能力、翻译质量与翻译学习动机三个方面,提出了下列问题:
与传统GenAI辅助MTPE相比,引导式方法如何影响翻译专业学生的认知过程?
这种方式会如何影响学生的最终译文质量?
它会如何作用于学生译者的学习动机?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以30名翻译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者均为汉语母语者,英语学习时长超10年,本科阶段主修英语且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因此在MTPE初始技能与学习动机上无显著差异。
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实训周期为7周,核心差异仅在于GenAI使用模式:
参与者GenAI使用模式实验组(15人)采用引导式方法,遵循“自主分析源文本→设计含个人思路的提示词→与GenAI多轮交互优化→人工后编辑→基于对话日志反思”的流程控制组(15人)采用传统GenAI辅助方法,直接使用GenAI生成译文两组使用相同课程材料,由同一名教师授课,通过眼动追踪、有声思维报告、译文质量评估、学习动机问卷等工具收集对比数据,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发现
经过7周实训与数据分析,引导式方法在学生译者的认知过程、译文质量与学习动机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影响维度传统GenAI辅助MTPE引导式GenAI辅助MTPE认知过程认知精力集中于“最终人工后编辑”;局部导向;高阶认知活动参与度低,依赖记忆与基础理解GenAI交互全流程主动投入;全局导向;形成系统性思维,能独立解决问题、批判性评估反馈译文质量整体传递效果较弱,语言表达欠优,多为字面翻译,语境适配性差整体传递完整自然,语言丰富简洁、契合正式规范,灵活运用技巧,语境适配性强学习动机实训后动机略有下降,呈被动应付状态实训后动机显著提升,获得成就感,主动进步意愿强研究启示
这一研究为翻译技术教学提供了重要思路:在GenAI广泛应用的当下,翻译教育不应简单禁止学生使用GenAI,而应通过科学的引导框架,让GenAI可以真正辅助学习。对教师而言,可参考引导式学习法的逻辑,设计更贴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与GenAI的交互中学会主动思考、批判性接受信息、创造性优化译文;对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能有效帮助自己摆脱“AI依赖症”,真正将GenAI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的翻译能力。未来,随着GenAI技术不断升级,MTPE的模式或许会持续迭代,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不会改变,毕竟翻译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人类的思维深度与文化感知力,而科学的技术应用方法,只会让这种竞争力愈发凸显。
注:
原文选自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期刊专注口笔译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同行评审,既为翻译学、口译学及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的平台,也涵盖翻译口译理论模型、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教育相关广泛主题,同时关注本地化等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形式,还鼓励口笔译教育创新研究。
原文来源:Tian, S., Wang, D., Wang, J., & Zhong, W. (2025). Empowering GenAI with a guidance-based approach in MTPE learning: effect on student translators’ cognitive process, final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1–26. https://doi.org/10.1080/1750399X.2025.2534269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