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们的头骨比起大多数黑猩猩显得更高、更长,平均脑容量大约在500毫升左右——虽然远不及现代人,但其脑内部结构已经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暗示它们或许已经具备某种非常原始的语言交流能力。
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已经呈现出许多与人类相近的迹象。
它们的齿弓呈现出柔和的抛物线形状,门齿和犬齿的尺寸明显比猿类更小,犬齿并不突出,牙齿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缝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拇指已经能够与其他四指相对握合,这使得它们能够相当灵巧地抓握和运用天然工具。
在骨盆构造上,南方古猿比猿类更为宽扁,这种结构为稳定的直立行走提供了基础。
它们的头骨比起大多数黑猩猩显得更高、更长,平均脑容量大约在500毫升左右——虽然远不及现代人,但其脑内部结构已经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暗示它们或许已经具备某种非常原始的语言交流能力。
在南方古猿内部,学者们目前已识别出至少三个不同的物种:南方古猿非洲种(也叫纤细种)、粗壮种,以及体型更为硕大的鲍氏种。
1973年,美国学者D.C.约翰逊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哈达尔遗址取得重要发现:一些膝关节部位的股骨和胫骨化石,显示出比猿类更进步的特征。
一年之后,这支队伍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骨架,化石完整度接近40%,属于一位约二十岁的年轻女性。她后来被亲切地称作“露西”,并被归类为南方古猿阿法种。
关于南方古猿如何一步步走向人类,学术界的看法并不统一。有一种假说认为,阿法种是最早出现的分支,在大约200-300万年前分作两支:一支朝人类方向继续演化,另一支则分别进化为纤细种、粗壮种和鲍氏种,最终走向灭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法种后来演化为纤细种,其中一部分进化为人类,其余在南非和东非分别变成粗壮种与鲍氏种。
也有学者提出,阿法种其实不应单独划分,而宜并入南方古猿纤细种;甚至还有人主张,阿法种已经属于最早的人属,与其它南方古猿并存。
与腊玛古猿的情况相似,南方古猿的演化谱系仍有大量未解之谜,有待更多化石证据和深入分析。
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从猿到人的过渡跨越了超过一千万年的时光;即便从南方古猿出现开始计,这一转变也历经了至少两三百万年。
在这极为漫长的岁月中,那些长期依赖天然工具的生物逐渐掌握了制造工具的能力。这一跨越绝非偶然——制造工具代表一种有意识的、预先筹划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正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也正因如此,能够制造工具,成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自此,人类正式步入“完全形成的人”这一全新阶段。
当最早的人属成员走出过渡期,他们的体质仍在持续演变。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行两种分期方式:一种将人类演进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再分早、晚两期)三大阶段;另一种则把能够制作工具的早期人属单独划分出来,作为“最早的人属”,其后阶段再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从演进逻辑上看,后一种分法显得更为合理。
“能人”被认为是直立人之前最早的人属代表之一。自1960年起,这类化石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出土,并在1964年被正式定名。
能人的平均脑容量约680毫升,明显大于南方古猿,手骨和足骨也更接近现代人。在出土能人化石的同一地层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用熔岩砾石打制的大型工具,以砍砸器为主,也不乏一些用石英制成的小型器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里还识别出一些石块堆成的圆圈遗迹,很可能正是能人居住场所的基址。能人生活的年代,大致在180万年前。
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地区,出土了编号为“KNM-ER 1470”的头骨,由150多块碎片复原而成。
测定年代约在290万年前,脑容量约775毫升。由于该头骨缺乏连续粗壮的眉脊,它在人类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至今仍存争议。
自1974年起,英国人类学家M.(此处保留原文未完成的人名)及李基家族在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尔地层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发现了包括一名五岁儿童的部分骨骼,以及若干成年人的颌骨碎片和牙齿。
1978年,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同一地层的火山凝灰岩中,他们辨认出保存完好的人类足迹,年代测定为380万–360万年前。
足迹属于一大一小两个个体,脚印长度分别为21.5厘米和18.5厘米,两者皆具有典型的现代人足部特征:足弓隆起、足跟饱满,大脚趾与其余四趾并齐指向前方。莱托利尔地层所出土的材料,很可能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属化石。
在中国,我们通常将直立人称作“猿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大约从170万年前持续到30万年前,处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早至中期。
直立人的首次发现是在1890年,由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特里尼尔完成。
他先是发现一具带有许多猿类特征的头盖骨和一枚牙齿,次年又在同一地点找到一根与现代人极为相似的大腿骨。杜布瓦判断这些属于同一个体,并将其命名为“直立猿人”。这一结论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直到1929年北京周口店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才终于平息质疑。
周口店遗址不仅出土了约40个直立人个体的化石,还发现有确凿的用火痕迹和数以万计的石制工具,充分证明北京猿人属于人类范畴。
直立人化石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三洲。除爪哇和中国以外,在非洲包括肯尼亚的KNM-ER 3733、992、3228号人,奥杜瓦伊峡谷的OH9、OH28号人,以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欧洲则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比尔钦斯勒本人和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人等。
仅在中国,已发现的直立人遗址就超过十处,包括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等等。直立人的头骨扁平、骨壁较厚,眉脊粗大突出。他们的脑容量显著扩大,介于800–1200毫升之间,成为体质进化的突出标志。
部分学者推测,直立人可能已经拥有初步的有声语言能力。他们的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比南方古猿高出不少;下肢骨骼与现代人非常相似,显示此时的直立行走已经相当稳健。
早期智人,过去也称“古人”,生存于距今25万到4万年前。其最早一批化石于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处洞穴,故早期智人又常被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他们的体质已非常接近现代人,平均脑容量在1300–1750毫升之间,但仍保留某些原始特征,比如明显的眉脊、低平的前额、宽扁的鼻形、前突的颌部以及缺乏明显下巴。学界普遍认为,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进化而来。
相比直立人,早期智人化石更加丰富,目前在欧、亚、非三洲已有超过70处产地。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约20–30万年前)和英国的斯旺斯孔布人(约25万年前)。
有学者视他们为直立人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也有人认为他们形态比典型尼人更进步,可能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因而被称为“进步尼人”或“前尼人”。相应地,其他尼人则被归为“典型尼人”,视作人类进化树上一个后来灭绝的旁支。
至于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常称“新人”。从解剖特征上看,晚期智人已经基本属于现代人,不过在古人类学中,这一名称特指距今约4万至1万年前的化石人类。
晚期智人在体质上进一步变化:眉脊逐渐消退,颅顶更加高耸,颌部后退,下颌出现明显下巴。他们的化石广泛分布于全球,包括欧洲、亚洲、非洲、甚至大洋洲。
在欧洲,晚期智人以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库姆尔佩尔人和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为重要代表。1868年发现的克罗马农人是最早被确认的典型,其体质形态已非常接近今天的欧洲人。
非洲也出土了多具晚期智人化石,如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等,这些化石普遍呈现非洲黑人特征。
中国发现的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则普遍具有面部较宽、鼻部扁平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
这些形态各异、分布广泛的化石证据表明,到了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已经初步形成。人类学家通常将现代人类划分为三大主要人种: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人种分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目前认为主要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地域,为适应多样的气候、生态条件,人类群体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外部特征,如肤色、发质、眼形、鼻形和身体比例等。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差异仅限于外在形态,并不影响人类共同的生物学本质和智力水平。因此,绝不能以人种差异作为评判优劣的依据。
来源:青枫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