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俄乌战场传来一则颇具战术突破性的消息——俄军突击队再度运用“钻管道”战术,历经4天4夜在天然气管道内潜行,成功杀入库皮扬斯克市中心,甚至将无人机操作手同步穿插至战场核心区域,目前已渗透至库皮扬斯克火车站及铁路线附近。这是俄军继阿瓦迪夫卡、苏贾、红军城之后
管道渗透显奇招:俄军再破乌军防线,战场实力差距引深思
近期,俄乌战场传来一则颇具战术突破性的消息——俄军突击队再度运用“钻管道”战术,历经4天4夜在天然气管道内潜行,成功杀入库皮扬斯克市中心,甚至将无人机操作手同步穿插至战场核心区域,目前已渗透至库皮扬斯克火车站及铁路线附近。这是俄军继阿瓦迪夫卡、苏贾、红军城之后,第四次使用该战术,不仅展现出其战术灵活性,更折射出当前俄乌战场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
此次俄军的管道渗透行动,细节中尽显战术巧思与执行力。据披露,俄军突击队在第一利曼地区进入管道后,借助专门的轮式滑橇、电动滑板车等装备提升移动效率,在密闭管道内持续潜行4天4夜,最终突破乌军防线。行动中,俄军先分批抵达拉德科夫卡,再向南转移至己方控制的森林地区隐蔽集结,随后通过管道渗透直抵库皮扬斯克核心区域,全程规避乌军主力,实现“以最小损失达成战略突袭”的目标。这种避开正面火力、从隐蔽通道迂回穿插的战术,既弥补了常规进攻的伤亡风险,也让乌军精心构建的防线出现漏洞,凸显出俄军对战场环境的深度利用与战术创新能力。
而从俄乌双方整体战力对比来看,当前战场态势已呈现显著的“一边倒”倾向。据公开信息显示,乌军现有兵力约80万,俄军约70万,看似乌军在人数上略有优势,但在关键装备与火力支援上,双方差距悬殊:火炮数量对比为1:5,火箭炮数量更是达到1:50;尽管无人机数量基本持平(1:1),但在航空制导炸弹领域,乌军与俄军的差距扩大至1:100;制空权方面,俄军完全掌握主动权——乌军作战飞机仅30余架,俄军则拥有超过1200架,比例高达1:40,且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等远程打击武器具备绝对优势。
具体到战场火力输出,俄军的“弹药优势”更是碾压性的:大口径火炮储备充足,炮弹供应稳定,可实现持续火力覆盖;FAB滑翔制导炸弹凭借射程远、精度高的特点,能对乌军纵深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巡飞弹可长时间在战场上空盘旋,搜寻并摧毁乌军轻型装备与人员;温压弹则对乌军掩体、战壕等防御工事具备极强的破坏能力。反观乌军,不仅在重武器数量上远逊于俄军,弹药补给还高度依赖外部援助,难以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火力对抗,在俄军持续的火力压制下,前线部队往往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乌军当前的战场目标已从“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对乌军而言,能够守住主要战线、延缓俄军推进速度、避免地盘快速丢失,已属不易。此前,乌军虽凭借防御工事与战术反击一度阻滞俄军进攻,但随着俄军战术创新(如管道渗透)与火力优势的持续发挥,乌军防线不断出现缺口,库皮扬斯克等战略要地的失守风险持续上升。若乌军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先进装备补给与兵力支援,仅凭现有战力,很难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未来战场态势或将进一步向有利于俄军的方向倾斜。
俄军此次管道渗透战术的成功,既是其战术灵活性的体现,更是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影。在绝对的火力优势与制空权支撑下,俄军可通过多样化战术不断突破乌军防线;而乌军在装备、弹药、制空权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即便依托地形与防御工事顽强抵抗,也难以改变战场整体颓势。当前的俄乌战场,已不仅是战术与勇气的较量,更是国力与军工体系的比拼,而从目前的力量对比来看,乌军想要实现“逆风翻盘”,难度已然极大。
来源:满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