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客制土”到“扶土剿客”:清廷权谋下的土客械斗之恩平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03:01 1

摘要:时光回溯至 1854 年的四邑(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彼时中国社会急剧向半殖民地沉沦。天地会,又称“洪门”(Hung Mun)或“三合会”,于四邑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其“反清复明”的宗旨,不仅吸引了当地土人的参与,亦得到了部分客家人的追随响应。由此,便有了开

光绪《恩平县志·前事略》载:“(咸丰四年)红匪乱……客匪附之,荼毒人民,焚毁村落,诸乡于是起团练御贼。”

民国《赤溪县志·开县事纪》亦云:“(咸丰四年)土绅借口客民暗通红匪,遂起团攻客……客村仓皇无备,老幼被杀者甚多。”

时光回溯至 1854 年的四邑(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彼时中国社会急剧向半殖民地沉沦。天地会,又称“洪门”(Hung Mun)或“三合会”,于四邑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其“反清复明”的宗旨,不仅吸引了当地土人的参与,亦得到了部分客家人的追随响应。由此,便有了开头县志中关于械斗起因的不同说法,皆因土客双方与洪兵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地会响应太平天国掀起红兵起义后,势如破竹,进展极为迅速。起义军不仅攻占了江门、新会等四十余座城池,甚至一度兵临广州城下,对清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打击土人支持的天地会,清政府采取“以客制土”之策,大力扶持客勇对抗洪兵。此策一出,引发了土人的恐惧与不安,他们遂成立武装组织,以对抗日益骄横的客勇。

待洪兵起义失败退去,土客双方立刻反目成仇,将矛头指向对方。冲突迅速从零星摩擦升级为有组织的军事对抗。1861 年,这场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顶峰。客家武装上万人在首领戴子贵等人的率领下,对恩平县城发起了猛烈围攻,日夜不休。如此激烈的攻势,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朝廷深感局势已然失控,遂派遣清总兵刘镇楚率援兵赶赴恩平。刘镇楚率部击溃攻城的客勇,恩平县城才勉强得以解围。自此,清政府的策略从“以客抑土”转变为“扶土剿客”。

清军大队人马介入纷争后,与土人团练联合,对客家据点展开了系统性、毁灭性的清剿行动。尽管客家人凭借有利地形结寨自守,依托山川险阻顽强抵抗,但战事仍陷入了胶着状态。然而,这一切随着客家人郑绍忠的倒戈而彻底改变。

郑绍忠(本名郑金),乃客家武装中涌现出的杰出军事领袖。他作战骁勇,谋略过人,在四邑地区的械斗中屡立奇功,深受客民的拥戴与敬重,成为抵抗土人进攻、保卫客家聚居区的核心人物与精神象征。面对清军的大兵压境以及“扶土剿客”的既定政策,两广总督瑞麟看中了郑绍忠的才能,以高官厚禄相诱(授予“都司”衔,赐名“绍忠”),对其进行招安。郑绍忠最终接受了招安,摇身一变,成为清军镇压客家同胞的前线总指挥和主要执行者。他率领清军毫不留情地攻破一个又一个客家堡垒。恩平等地的客家武装最终在他的打击下迅速被平定,郑绍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他官至广东水师提督。

战后,大量客家人被驱逐出恩平境外。一部分被官府安排遣散到广东的高州、雷州、廉州(今属广东湛江、茂名及广西合浦等地)及海南岛等偏远地区。而那些接受失败结局的客家人则被安置在赤溪县。

事后统计,在械斗开始到结束的20年里,恩平县共减少了约14万的人口!全县人口比起咸丰元年的32万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

来源:拥抱明天6666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