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老人:他们的“跌倒闹钟”,为何总在白天和春天响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04:07 1

摘要: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忙乱的声音,李女士的心一下子揪紧了。80岁的父亲,我们称他为张大爷,三年前被诊断出帕金森病。虽然手抖、动作慢,但在家人和药物的帮助下,他一直努力维持着生活的尊严,每天还能在小区里溜达一圈。

“爸,您小心点!”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忙乱的声音,李女士的心一下子揪紧了。80岁的父亲,我们称他为张大爷,三年前被诊断出帕金森病。虽然手抖、动作慢,但在家人和药物的帮助下,他一直努力维持着生活的尊严,每天还能在小区里溜达一圈。

然而,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张大爷在客厅起身准备去阳台浇花时,竟毫无征兆地摔倒了。幸好只是手掌擦破了皮,但这次意外让全家人都捏了一把汗。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家里防滑措施都做得很好,而且是在他精神最好的白天,怎么就摔了呢?

张大爷的这次经历,并非个例。对于千千万万个与帕金森病共处的家庭来说,预防跌倒是一场永不松懈的“战斗”。跌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对老年人心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沉重打击。

我们总以为,老年人跌倒的高发时段是光线昏暗的傍晚,或是起夜频繁的深夜。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对于帕金森长者这个特殊群体,他们跌倒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

最近,一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来自瑞典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历时约2.5年的大规模追踪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关于帕金森长者跌倒的“时间地图” 。

这项研究有些特别。它没有选择健康的普通人,而是专门分析了一个由431位平均年龄高达83.7岁、且都有过至少一次跌倒记录的瑞典高龄长者组成的群体 。他们中的30位,根据服用的多巴胺类药物,被认为是“很可能患有帕金森病”的长者(下文简称“帕金森组”);其余401位则作为对照组 。

研究人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一个本就属于“跌倒高危”的人群中,精准地找出帕金森病带来的独特影响。这就像在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中,观察特定车型的事故规律,得出的结论会更具针对性。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它颠覆了许多人的传统认知。

研究数据显示,帕金森组的长者在一天之内的跌倒分布,与对照组截然不同。

数据显示,帕金森组的长者在“白天”(早上6点到下午6点)跌倒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夜晚”(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 。尤其是在上午9点到12点的“午前”和中午12点到下午6点的“午后”,跌倒比例出现了明显的高峰 。

相反,在对照组中,虽然白天跌倒也多,但昼夜之间的差异远没有那么悬殊 。换句话说,对于帕金森长者而言,阳光普照的白天,尤其是他们看似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反而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魔鬼时间”。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们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而这背后,与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息息相关。

药物的“双刃剑”效应:帕金森病的核心治疗药物是左旋多巴,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服药后的一段时间,患者会进入“开期”(ON),身体相对灵活,活动意愿也更强 。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在白天服药,因此,他们的主要活动时间也集中在白天 。活动得越多,理论上暴露于跌倒风险中的机会也就越多。“被药物诱发”的风险:药物在带来“开期”便利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副作用——异动症,即身体出现一些无法自控的多余动作 。这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恰恰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大大增加跌倒的风险。而这种副作用,也通常发生在药物浓度较高的白天。夜晚的“被动安全”:研究发现,帕金森组在傍晚和夜晚的跌倒比例,甚至比对照组还要低 。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因为夜间药效减退,患者进入“关期”(OFF),身体会变得僵硬,不是更危险吗?但研究者推测,正是因为“关期”的僵硬和行动不便,反而可能让帕金森长者在夜晚的活动量大大减少,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待在床上或椅子上不动 。活动少了,遭遇跌倒的几率自然也就随之下降。这是一种“被动”的安全。

这个发现给了像李女士一样的家属一个重要的提醒:对于帕金森长者的照护,不能只盯着晚上,白天的看护,尤其是他们服药后活动增多的午后,同样需要加倍警惕。

如果说一天之内的跌倒规律已经足够让人意外,那么一年四季的分布则更是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季节性风险。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全年数据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对照组长者的跌倒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分布得相当均匀,没有哪个季节特别突出。然而,帕金森组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季节性——他们的跌倒次数在春天出现了一个异常清晰的、不成比例的高峰!

为什么是春天?这个万物复苏、本该充满希望的季节,为何会成为帕金森长者的“危险季节”?

目前,科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研究论文结合过往的一些发现,提出了一种合乎逻辑的推测:

这可能是内在生理节律外在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方面,有其他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如僵硬、迟缓)和生活质量,本身就可能存在季节性波动,并且在春季表现得更差 。这或许与日照变化、激素水平调整等复杂的人体内在节律有关。

另一方面,春回大地,天气转暖,无论是谁,都会不自觉地增加户外活动 。对于帕金森长者来说,他们也渴望走出家门,享受春光。

于是,一个危险的组合便形成了:一边是身体机能可能正处于年度的“低谷”,另一边却是高涨的活动意愿和实际增加的活动量 。当身体的“硬件”跟不上出行的“软件”需求时,跌倒的风险便被无形中放大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帕金森病会带来这么多额外的跌倒风险,那为什么在这项研究中,帕金森组的总跌倒次数、或者反复跌倒的人数比例,并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组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研究者们坦诚,这可能与本次研究选择的特殊群体有关。

首先,请记住,这项研究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否患有帕金森病,都是“已有跌倒史”的高龄长者 。这意味着,那个401人的对照组,本身就不是健康的普通老人,他们同样非常脆弱,面临着极高的跌倒风险。

其次,对照组的平均年龄(84岁)比帕金森组(80岁)还要大4岁 。在老年人群中,年龄是影响健康状况和跌倒风险的关键因素。

最后,两组老人都服用了大量的处方药(平均接近17种),这通常意味着他们都伴有多种慢性病,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是帕金森病不增加跌倒风险,而是在一个本身就“极度高危”的群体中,这种差异被其他强烈的风险因素(如高龄、多病共存)给“拉平”了。 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帕金森组依然表现出了独特的“时间规律”,这反而更凸显了这些时间节点的特殊危险性。

这项来自瑞典的研究,虽然样本量不大,且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至关重要的视角。它告诉我们,预防帕金森长者跌倒,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像精准医疗一样,进行“精准防护”。

对于正在照顾帕金森长者的家庭,这份“时间地图”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制定一份“家庭安全日历”:将春天标记为重点防护期。在这个季节,当天气晴好,长者想要外出活动时,家人应给予更周到的陪伴和保护。可以适当增加搀扶,选择更平坦安全的路线,并确保他们穿着防滑舒适的鞋子。设置一个“午后重点观察岗”:明确白天,尤其是午后,是需要格外留意的时段。家人可以在这段时间,更有意识地观察长者的状态,尤其是在他们服药后起身、行走、转身等关键时刻。避免催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动作。沟通,是最好的“安全带”:主动与长者的主治医生沟通。如果在白天观察到长者出现明显的异动症(不自主的晃动),或者步态变得不稳,应及时向医生反馈。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服用时间,以寻求运动改善和副作用之间的最佳平衡。重新评估家庭环境:既然白天是高发期,那么客厅、餐厅、阳台这些日间主要活动区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清除地面上不必要的障碍物,确保光线充足,在长者经常活动的路径上安装扶手,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了解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为了更从容地应对。帕金森病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科学研究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前行路上那些原本幽暗的角落。通过了解张大爷们为何总在特定的时间更容易跌倒,我们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为他们构筑起一道更坚实、更智慧的安全防线。

参考资料:Peterson DS, Johansson L, Westerlind B, Lopes de Oliveira T, Finkel D. Characterizing the time of day and year of falls in people with probable Parkinson's disease. Sci Rep. 2025 Sep 12;15(1):32508. doi: 10.1038/s41598-025-17752-1. PMID: 40940360.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