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朋友,咱们毛泽东思想 20 个关键词系列又和大家见面啦!今天要聊的这个关键词,特别 “实在”—— 它能帮团队少走弯路、帮企业避开坑,更是打造健康团队氛围的 “良药”,它就是 “批评与自我批评”。
各位朋友,咱们毛泽东思想 20 个关键词系列又和大家见面啦!今天要聊的这个关键词,特别 “实在”—— 它能帮团队少走弯路、帮企业避开坑,更是打造健康团队氛围的 “良药”,它就是 “批评与自我批评”。
先跟大家重温毛主席的经典论述,咱们先抓住核心:“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当年我们党靠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才一步步发展壮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困扰:团队里 “老好人” 多,发现问题不敢说;出了差错互相甩锅,没人愿意担责;同样的错误反复犯,却找不到改进办法…… 其实这些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 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分四点跟大家唠唠,企业怎么用好 “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团队更靠谱、企业更稳健。
很多人一听 “批评” 就犯怵,觉得是 “找不痛快”“针对人”,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毛主席说 “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 “打扫灰尘”,说白了就是 ——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来,自己有毛病主动改过来,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帮团队、帮自己 “治病”,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做软件开发的团队,之前总出 “上线后 bug 频发” 的问题,每次开会都没人愿意说问题,怕得罪人。后来他们学 “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周开一次 “问题复盘会”: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先 “自我批评”—— 程序员说 “我这次写代码没做全测试,导致漏了个 bug”;测试员说 “我没覆盖到极端场景,没测出这个问题”;产品经理说 “我需求文档没写清楚,给大家造成了误解”。然后再 “互相批评”—— 程序员提醒测试员 “下次极端场景得重点测”,测试员建议产品经理 “需求变动时及时同步”。这么一来,大家不是 “挑刺”,而是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后来上线 bug 率直接降了 60%。你看,“批评不是‘伤人的刀’,是‘治病的药’;自我批评不是‘丢面子’,是‘补短板’”,把问题摆出来,才能解决问题。
反过来,有些企业 “批评不敢说,自我批评更别提”。比如有个做销售的团队,有个员工连续三个月没完成业绩,团队里没人提醒他 “是不是客户跟进方法有问题”,他自己也不反思 “是不是目标拆解不到位”,最后不仅他自己被淘汰,还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其实要是早一点开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帮他找出问题、改进方法,说不定就能留住人、完成业绩。记住:“小问题不‘打扫’,早晚会变成大麻烦;小毛病不‘改正’,早晚会酿成大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 的本质是帮团队 “健康成长”。
“批评与自我批评” 里,“自我批评” 是基础 —— 只有先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才能有底气去提别人的不足。要是自己出了错,总找 “客观理由”,比如 “市场不好做”“客户太挑剔”“团队不配合”,那永远也改不了错、进步不了。
我认识一个做电商运营的主管,有次他们搞大促活动,销量没达到预期。复盘时他没找借口,先做自我批评:“这次活动我有三个问题 —— 第一,没提前调研竞品活动力度,咱们的优惠没吸引力;第二,直播时间选在了工作日下午,用户没多少;第三,没跟仓储部门提前对接,导致部分订单发货延迟。” 然后他针对这些问题,下次活动就调整了策略:提前查竞品、把直播改到晚上、提前一周跟仓储确认库存。结果下一次大促,销量直接翻了一倍。这就是 “自我批评的力量 —— 敢较真、不甩锅,才能找到真问题;肯改进、不敷衍,才能解决真问题”。
反观有些管理者,出了问题先 “甩锅”。比如有个门店店长,门店业绩下滑,他总说 “总部给的目标太高”“员工不卖力”,从没想过 “自己是不是没做好员工培训”“是不是没分析客户需求”。结果业绩一直上不去,最后总部把他调走了。其实要是他能先做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不定早就找到改进方法了。记住:“自我批评不是‘走过场’,是‘挖病根’;找借口解决不了问题,找自己的问题才能进步”,敢对自己 “较真”,才是真的想把事做好。
当然,“批评” 也不是 “劈头盖脸一顿骂”,得讲方法 —— 核心是 “对事不对人”,只说问题本身,不说伤人的话;只给改进建议,不搞人身攻击。要是批评时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了团队和气。
我给大家举个正面例子,有个做设计的团队,设计师小李做的海报没达到要求。主管没有直接骂他,而是这么说:“小李,这次海报咱们一起看看问题 —— 客户想要突出‘性价比’,但海报里优惠信息太小,不够显眼;另外配色偏冷,跟咱们产品‘温暖’的定位不太搭。你看下次是不是可以把优惠信息放大,配色换成暖色调试试?” 小李听了不觉得被指责,反而愿意接受建议,下次做的海报就达标了。这就是 “批评的方法 —— 对事不对人,说问题、给建议,才能让人听得进去;少指责、多帮助,才能让人愿意改进”。
但有些企业的批评就 “很伤人”。比如有个老板,员工报表里写错一个数据,他当着全公司的面说 “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这么简单的数都能错”,员工当场就红了脸,后来没多久就辞职了。其实要是换个方式,私下跟员工说 “报表里有个数据错了,下次注意核对一下”,既能指出问题,又不会伤了员工的自尊心。记住:“批评是为了帮人改进,不是为了让人难堪;是为了把事做好,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讲方法的批评,才能起到 “治病救人” 的作用。
毛主席说 “房子要经常打扫,脸要经常洗”,“批评与自我批评” 也一样,不能 “一劳永逸”,得变成团队的日常习惯 —— 比如每周开一次小复盘,每月做一次大总结,让 “找问题、改问题” 成为常态,这样团队才能一直保持 “健康”,不积 “灰尘”。
比如字节跳动,他们有个 “blameless postmortem”(无指责复盘)制度,每次项目出了问题,不是找人追责,而是全员一起做 “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说自己在项目里的不足,团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最后形成改进方案,并且落实到下次工作中。正是因为这种 “常打扫” 的习惯,字节的产品能快速迭代、不断改进,比如抖音从一开始的 “音乐短视频”,慢慢优化成现在覆盖生活、知识、娱乐的综合平台。这就是 “习惯的力量 —— 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成日常,团队才能少犯重复错;把‘改进优化’当成常态,企业才能一直进步”。
有些企业就 “偶尔做一次”,比如只有出了大问题才搞复盘,平时从不找问题。结果小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变成大麻烦。比如有个做餐饮的企业,一开始只是有顾客抱怨 “上菜慢”,没人重视、没人改进,后来越来越多顾客因为等不及走了,业绩下滑了才着急,可这时客户已经流失了不少。其实要是平时就定期做 “批评与自我批评”,早发现 “后厨流程有问题”,早改进,也不至于这么被动。记住:“‘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救火工具’,是‘保健药品’;平时常‘服用’,才能避免‘生病’”,养成习惯,才能让团队和企业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聊 “批评与自我批评”,核心就是想告诉大家:别把它当成 “麻烦事”,它是帮团队避坑、帮企业进步的 “法宝”;别把它当成 “伤人武器”,它是打造健康团队氛围、凝聚人心的 “粘合剂”。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过去的口号,是现在企业管理的‘实用工具’”—— 当你发现团队里 “老好人” 太多时,试试用它打破 “不敢说” 的氛围;当你遇到 “同样错误反复犯” 时,试试用它找到 “改进的方向”;当你觉得团队进步慢时,试试用它激活 “成长的动力”。
咱们毛泽东思想关键词一共 20 个,今天是第七篇,后面还有 13 个等着咱们一起探索。大家要是在企业里有 “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工作” 的好经验,或者遇到了 “不敢批评、不愿自我批评” 的困惑,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把这份智慧用在企业管理的实处!
来源:文华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