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夜,顿巴斯前线的红军城进入了最关键的攻防决战,俄军凭借精准轰炸和立体包围的“地下绞杀”战术,彻底摧毁了乌军依托煤矿隧道构筑的地下防线,切断了守军最后的补给线。
2025年9月11日夜,顿巴斯前线的红军城进入了最关键的攻防决战,俄军凭借精准轰炸和立体包围的“地下绞杀”战术,彻底摧毁了乌军依托煤矿隧道构筑的地下防线,切断了守军最后的补给线。
城内的乌军守军陷入绝境,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和伦理争议,远远超出了以往对城市战的认知,也让红军城成为俄乌冲突中“地下城市战”的标志性事件。
红军城的地下矿井,曾是顿巴斯工业的命脉,如今却成了双方激烈争夺的战争堡垒,乌克兰军队把这里当作“天然堡垒”,投入1.2亿美元修建成“地下长城”。
矿井深处有防核指挥所,能抵御10万吨级核弹冲击,废弃矿工宿舍被改成弹药库,里面堆满了北约援助的柴油和“海马斯”火箭弹,乌军试图用这片地下迷宫当作最后的庇护所,希望借此规避俄军的火力压制。
但俄军的“外科手术式”打击改变了一切,通过精准轰炸和包围,俄军把乌军苦心经营的地下堡垒变成了一座“封闭的坟墓”,让防守方彻底失去了主动权。
对于兵力本就紧张的波克罗夫斯克守军来说,地面上意味着死亡和暴露,真正能作战的人手其实还不到一个满编旅。
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地下工事上,这种战术并不新鲜,早在2022年马里乌波尔,亚速营就曾靠庞大的地下工事坚持过一场经典围困战,如今在红军城,这一经验被复制放大,老旧矿井被迅速军事化,成为乌军防线的“生命线”。
战场节奏极快,重炮声连成一片,烟雾弥漫,地面装甲部队不断试图突破,空中的无人机实时传回前线画面,炮兵随时调整射击。
每推进几十米,乌军和俄军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亚速旅以突击闻名,士兵们在废墟和沟壑间穿梭,靠掩体死撑。
第93机械旅坦克、步战车轮番冲击,炮火和钢铁交织成一片,突出部成了“绞肉机”,双方轮流投入兵力,反复拉锯,空气里全是硝烟和尘土。
俄军第132旅同样寸土必争,阵地防御严密,沟壕、掩体、障碍物层层叠加,火炮和导弹不断覆盖前沿,试图压制乌军攻势,双方兵力像两股洪流不断撞击,突出部狭窄的地形让战斗更加残酷。
多布罗皮利亚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战况简报和媒体头条,对于前线士兵来说,这里就是一块“硬骨头”,进攻方想撕开口子,防守方死死守住,绞肉机般的对抗让人精疲力竭。
目前参与进攻红军城的俄军部队包括波罗的海舰队的第336近卫海步旅、北方舰队的第61近卫海步旅、太平洋舰队的第155和第40近卫海步旅、里海舰队的第77近卫海步旅。
这些兵力的调集意味着红军城已经进入最后决战阶段,表面上乌军还有3个旅,但实际作战兵力其实只有1个满编旅左右,基本等不到援军。
俄军在红军城和康斯坦丁诺夫卡实施“三叉戟攻势”,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的亚速旅部队要两头兼顾,明显力不从心。
乌军第93旅和82旅又被俄军132旅拖在沙霍夫U型包围圈,俄军夺取红军城的机会正好成熟,9月11日晚,俄空军战机对红军城煤矿展开精确轰炸,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俄空天军使用FAB-1500巨型航弹,精准打击红军城西南段乌军阵地,目标包括波克罗夫斯卡亚矿井、选矿厂区域和乌达奇诺耶村北部的矿井通风井。
这些通风井和地下巷道原本是乌军的隐蔽和机动通道,如今却成了俄军精准打击的靶子,大量乌军被埋在地下,损失惨重。
未来战局依然充满变数,红军城还在燃烧,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仍在激战,棋局远未结束。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能在炮火和意志的较量中坚持到最后。
来源:榆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