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在成都,我们钟爱茶馆里的闲适,也热衷探索街头巷尾的独立咖啡馆,而魁北克城,据说是一座能让时光倒流,同时又充满咖啡新思潮的地方,这怎能不让我心驰神往?
偶然间查看存放在云盘上的相片库,才让我找回了这段魁北克探访咖啡店的回忆。
魁北克,这座北美却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法裔文化魅力,让我这个从“美食之都”而来的咖啡爱好者充满了无限好奇。
要知道,在成都,我们钟爱茶馆里的闲适,也热衷探索街头巷尾的独立咖啡馆,而魁北克城,据说是一座能让时光倒流,同时又充满咖啡新思潮的地方,这怎能不让我心驰神往?
一、初遇Café Olive:穿越时空的浪漫错觉
走出机场,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与成都温润的气候截然不同。乘坐出租车前往老城区的路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石板路、古堡般的建筑、随处可见的法文招牌……若不是耳边偶尔传来的北美口音英语,我真以为自己误入了某座法国小镇。
那次去魁北克,是和国内某矿业公司联合在魁北克的一个矿业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后来成功实施,具体我就不多透露了,毕竟和本文无关。
在每天的工作之余,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我的咖啡寻味之旅。第一个目的地,是早已在攻略上标记好的Café Olive。
它藏在蒙卡尔姆艺术区的卡地亚大道(1190-A Cartier)上,门脸并不张扬,却自带一种简约现代的北欧气质。推开门的瞬间,咖啡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烘焙甜香,立刻包裹了我。
店内空间确实如传闻中那般“欧式”——狭小但精致,几乎没有座位,人们站着,或倚着吧台,与咖啡师轻声交谈。这让我想起了成都那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咖啡馆,总是充满了人情味。
我点了一杯他们的招牌馥芮白(Flat White),并搭配了被无数人称赞的豆蔻面包。
咖啡师笑容温暖,听说我来自中国成都,他眼睛一亮,好奇地问起成都的咖啡场景和我们对麻辣风味的痴迷。
我告诉他,成都人现在也越来越讲究咖啡,很多新店都在尝试将本地元素,比如花椒、醪糟,融入创意特调,这让他感到非常有趣。
当那杯装在精致手工陶瓷杯里的Flat White端上来时,我抿了一口——La Cabra的浅烘豆子果然名不虚传,果酸明亮,口感丝滑,与牛奶融合得恰到好处,完全没有深烘豆的厚重感。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喝过风孜咖啡,现在回想起来,风孜咖啡的E6的口感与其非常相似,不过风孜咖啡在酸度方面更加柔和,红酒的香味则更为突出,尤其是干香,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有所比较,所以后来在喝到风孜咖啡时,属实有所震惊。
豆蔻面包的香料风味与咖啡的果香交织,是一种新奇又和谐的体验。站在店外,享受着难得的阳光,看着路人悠闲走过,那一刻,感觉自己也成了这座城市闲适画面的一部分。
二、碰撞:当咖啡遇上跑步鞋——Faux Mouvement的奇思妙想
因为我似乎对咖啡有着偏执的爱好,虽然当时的主要业务是做项目投资评估,日程安排很紧凑,但我还是能挤出时间,坚持每天喝至少打卡两个不同的咖啡店,因为如果不是有商业目的,我大概是无论如何没有想过去那个城市。
第二天,我决定深入老城区的核心——小香普兰区(Quartier Petit Champlain)。这里充满了历史的气息。
在尚普兰路(70 Rue Champlain)上,我找到了Faux Mouvement Coffee。它的概念实在太独特了!一家结合了专业跑步用品店和精品咖啡馆的店铺。
走进店里,一面是裸露的古老石墙,诉说着历史;另一面是抛光水泥吧台、时尚的Modbar意式机和悬挂着的各式跑步装备,充满了现代活力。
这种奇妙的碰撞让我印象深刻。我点了一杯Cortado,我记得那是有一家多伦多的咖啡烘焙店烘焙的,具体名字记不得了。
我记得那天店里的人非常少,于是我问了问咖啡师,这里是市中心,为什么店里的客人看起来很少。
他说在法定假日的长周末,大量本地居民会选择离开城市,去郊外的cottage(度假屋)、公园或营地露营,市中心和居民区的咖啡馆会显得格外冷清。
我提到成都的跑圈也常常以一杯咖啡作为训练的起点或终点,尤其是在锦城湖或者环球中心周边,很多跑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咖啡据点。
他听了哈哈大笑,说看来全世界热爱运动的人,最终都会在咖啡里找到共鸣,然后也很好奇地向我打听起了成都的信息。
店里人很少,一两个穿着专业装备的跑者进来熟络地打招呼、点咖啡,然后还加入了我们的聊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社区文化。
这种专注于某种生活方式并与之深度结合的咖啡馆,并且顾客似乎和咖啡师都很熟悉,向朋友一样,我觉得在成都还不多见,至少我还没见到过,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传承与桥梁:Cantook的咖啡哲学
接着,我下一个目标是被誉为城市咖啡传奇的Cantook(圣让街575号,575 Rue Saint-Jean)。这家店散发着一种粗犷而温暖的乡村木屋气息,格子法兰绒和户外运动的元素随处可见。
店主正坐在吧台后和几位熟客聊天,店里弥漫着浓郁的烘焙香气——他们店里就摆着一台巨大的Giesen烘焙机。
我点了一杯手冲,大概7加元。店主先生听说我远道而来,非常热情地向我介绍他的咖啡哲学。
他说,他的家族从80年代就开始做咖啡,见证了魁北克咖啡文化的变迁。他希望能做一座“桥梁”,既保留老派顾客喜欢的深厚传统,又引入新的产区风味和烘焙理念,让更多人欣赏到咖啡的多样性。
这让我不禁对比起成都的“茶”与“咖啡”。
我告诉他,在成都,我们也面临类似的传承与创新:老一辈可能更习惯盖碗茶的一盅二件,年轻人则拥抱咖啡馆的新潮。但就像Cantook一样,越来越多的空间开始尝试融合,让不同的味蕾都能找到归属。
我给他看了手机里存着的几张成都咖啡馆的照片,他十分惊讶,说真是难以想象成都是一个这么时尚和现代的城市,还有如此现代派的咖啡馆。
我说这种类型的咖啡馆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可能有点夸张,但绝对不是胡扯。)
他听的津津有味,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成都的茶馆,还让我推荐,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我说你只要记住“人民公园”就行了,到时去那里可以体验很好的茶文化。
这里的咖啡确实“真材实料”,风味干净而复杂,能感受到烘焙师对豆子特性的精准把握。店里人来人往,很多都是多年的老主顾,那种融洽的社区氛围,让人倍感亲切。
四、革新与专注:Mayflower的精品追求
我的咖啡探索计划,也就是我那次魁北克的非主流任务,继续走向更现代的一站——Mayflower Coffee(米朗大道828号,828 Av. Myrand)。这家店是城里推动精品咖啡革新的先驱之一。店铺风格简约而专业,透着一种对咖啡极度专注的气息。
他们现在使用自烘焙品牌Silex的豆子。
我点了一杯由Slayer咖啡机萃取的浓缩和一杯V60手冲。咖啡师手法娴熟,对待每一杯咖啡都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和咖啡师简短交流,能感受到他对咖啡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先进设备的热爱。
他告诉我,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烘焙,以确保风味的绝对掌控。
这让我想到现在本土的一些顶尖的咖啡品牌,同样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极致风味,不断试验,并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所以其咖啡口感力压群雄。
但是不得不说,魁北克这些咖啡馆的咖啡还是充满了匠人精神,这种匠人精神,无论东方西方,都是相通的。Mayflower的咖啡风味层次感极强,果酸、甜感、醇厚度都达到了美妙的平衡,确实代表了这座城市咖啡的顶尖水平。
补充一下,魁北克的手冲一般是5.5-8.5加元,算起来大概30-50人民币,依然比国内目前咖啡店里的手冲要便宜很多。
五、蒙特利尔的微风:Saint-Henri的社区活力
Saint-Henri Microtorréfacteur是一家从蒙特利尔开过来的著名连锁。
我去了他们位于圣约瑟夫街(Rue Saint-Joseph)的门店。这里空间开阔,融合了现代日式设计和工业风元素,金光闪闪的旧式烘焙机成为视觉焦点。
如果把其店标换成ARABICA%,我认为一点都不会违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东海林克范的杰作,极简的设计风格、高品质的咖啡豆和独特的品牌理念是这个品牌的特点。
去的那天,天气晴好,再加上附近好像有个大学,店里人气很旺,有抱着笔记本的学生,有闲聊的朋友,也有像我一样的游客。我点了一杯手冲和一块法式维也纳甜酥面包。坐在巨大的共享长桌旁,感受着周遭的活力,仿佛融入了本地人的日常生活节奏。
当时让我回想起了在牛津求学的时光,几乎每天都会在高街的那家COSTA咖啡馆弄上一两个小时的论文和研究课题,这让我感到实在有些眼熟,因为在欧美国家,咖啡馆里倒腾笔记本的确实不多,除非附近有大学。
但这种情形在国内的咖啡馆则非常普遍,很多人调侃说这是氛围组,但实际上那种环境是一个独特的做学问的地方。
同样是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交汇点,而Saint-Henri提供的是一种稳定、高质量且充满社区感的咖啡体验,就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总是让人安心。
六、惬意时光:Le Philtre的健康生活方式
Le Philtre Café(圣瓦利耶西街504号,504 Rue Saint-Vallier O)是另一番景象。黑色的外墙,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中央环绕式吧台,藤编家具,处处透露着清新、健康、自然的生活美学。
我通过照片,能回忆起当时点了一杯用蒙特利尔当地豆子制作的枫糖拿铁(Maple Latte),什么豆种记不得了——当时是在朋友推荐下点的,既然到了魁北克,怎能不尝尝这标志性的风味?
果然,枫糖的甜润与咖啡的香醇结合得异常美妙,不会过分甜腻。店员向我展示了他们使用的本地陶瓷杯和珠宝饰品,充满了在地支持的精神。
这里的轻食菜单也全是健康选项,如素食卷饼和奇亚籽布丁。
坐在窗边,看着街景,享受这片刻宁静,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
七、日咖夜酒:Maelstrom的多元魅力
Maelstrom(圣瓦利耶街181号,181 Rue Saint-Vallier)是我此行的倒数第二站,也是一个完美的压轴。它完美诠释了“日咖夜酒”的多元空间概念。白天是温馨的早午餐餐厅和咖啡馆,晚上则变身成为情调十足的鸡尾酒吧。
我傍晚时分到达,坐在硬木地板上,靠着裸露的红砖墙,点了一杯用蒙特利尔Escape Coffee豆子做的美式。空间里流淌着慵懒的爵士乐,氛围松弛而迷人。听说这里的早午餐非常受欢迎,晚上则常常座无虚席。
这种根据时段切换角色、满足不同需求的模式,在成都的望平坊或大学路附近也能看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Maelstrom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从早到晚完整的高品质体验,咖啡、美食、酒饮、氛围无一不精。
九、本地巨擘:Nektar的庞大版图
最后,我还探访了本地烘焙巨头Nektar在圣罗克(Saint-Roch) 的门店。 newly renovated的空间现代而繁忙,菜单长达44种饮品,令人眼花缭乱,从经典的意式浓缩到创意特调,甚至还有向90年代致敬的“星冰乐”风格饮品,真正体现了其“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理念。
我点了一杯他们招牌的“探索”手冲,豆子是一款风味异常轻盈、充满热带水果调的Francy Castillo。看着烘焙单上多达11款的可选豆子,以及货架上来自Première Moisson的美味糕点,你能感受到Nektar试图满足这座城市所有咖啡需求的野心和实力。
它就像成都那些成功的本地连锁品牌,深入社区,拥有广泛的客群,是咖啡普及化的重要力量。
尾声:一杯咖啡,连接两种文化
从成都到魁北克,距离遥远,文化迥异,但对一杯好咖啡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空间的营造,对社区人际连接的重视,却是如此相似。
魁北克城的咖啡场景,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法式传统作为基石,又充满了北美新世界的创新活力与开放性。
它包容着像Cantook这样的传统守护者,也拥抱像Mayflower、Olive这样的革新者;既有Faux Mouvement这样的跨界玩家,也有Le Philtre、deTerroir这样注重生活方式和风土表达的个性店铺。
这次旅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对话。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让我这个成都人,得以毫无障碍地融入魁北克的城市脉搏,与那里的人们分享各自的故事与热情。
它提醒我,无论身在何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总能找到共鸣。或许,这就是旅行和咖啡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
如果有魁北克的朋友来到成都,我建议他们去尝尝我们的盖碗茶,逛逛巷子里的独立咖啡馆,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来自东方的“闲适”与“热辣”是如何在一杯饮品中和谐共存的。
来源:CoffeeUnivers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