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文徵明的小楷,世人多赞其“精劲严谨,温润秀雅”,而他为《王羲之十七帖》所作的小楷题跋,更是将这份功底与对晋人书法的敬畏,凝于方寸笔墨间,堪称明代小楷的典范之作。
提及文徵明的小楷,世人多赞其“精劲严谨,温润秀雅”,而他为《王羲之十七帖》所作的小楷题跋,更是将这份功底与对晋人书法的敬畏,凝于方寸笔墨间,堪称明代小楷的典范之作。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草书的巅峰之作,历来是书家仰望的标杆。文徵明以小楷作跋,本身便是一种“以静对动”的艺术对话。他的小楷不取钟繇的古拙、颜体的厚重,而是直追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的雅正,笔画纤细却骨力内蕴,如“右”“军”“帖”等字,起笔收锋皆见法度,横画平稳、竖画挺劲,无一丝懈怠。即便是“跋”中常见的落款小字,也字字工整却不板滞,透着一股书卷气的灵动。
更难得的是,这篇题跋不止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徵明对“晋人风骨”的深刻理解。他一生研习王羲之,不仅学其笔法,更学其心境。跋文中,他未作过多繁复评述,仅以简洁文字点出《十七帖》的妙处,笔墨间却藏着“心摹手追”的虔诚——仿佛透过笔尖,与千年前的王羲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不炫技、重风骨”的态度,恰是文徵明小楷最动人的地方。
如今再观这篇题跋,尺幅虽小,却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王羲之草书的神采,也映出了文徵明小楷的精髓。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它不仅是学习小楷的绝佳范本,更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传承,从来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透过笔墨,读懂古人的心境与风骨。文徵明用这篇小楷跋,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师法古人,更师法本心”。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