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水稻种植中,围绕“提质、增产、增效”目标,一系列先进栽秧方法不断涌现并推广应用。其中,3叶至4叶一心早栽、宽窄行栽种、杂糯间栽及半早式栽秧技术,凭借对环境适应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抗逆能力突出等优势,成为当前水稻种植领域的主流推荐方法。本文将对这四种先进栽秧
在水稻种植中,围绕“提质、增产、增效”目标,一系列先进栽秧方法不断涌现并推广应用。其中,3叶至4叶一心早栽、宽窄行栽种、杂糯间栽及半早式栽秧技术,凭借对环境适应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抗逆能力突出等优势,成为当前水稻种植领域的主流推荐方法。本文将对这四种先进栽秧方法的技术原理、操作要点、应用优势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为水稻种植户提供系统的实践指导。
一、3叶至4叶一心早栽技术
3叶至4叶一心早栽技术是基于水稻秧苗生长生理特性提出的栽插模式,核心是在秧苗处于“3叶1心”至“4叶1心”的壮秧阶段进行移栽,打破传统“晚栽大苗”的种植惯性,通过提前建立本田生长体系,为水稻生育期争取更多有效积温与生长时间。
(一)技术原理
水稻秧苗在3叶至4叶一心阶段,根系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须根体系,具备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同时,秧苗茎秆粗壮、叶片光合效率高,移栽后抗逆性强,返青速度快。此时早栽,可充分利用本田前期的光、温、水、肥资源,延长水稻有效分蘖期,增加有效穗数,为高产奠定基础。此外,早栽还能避开后期高温、台风等不良气候对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提升稻谷品质。
(二)操作要点
1. 育秧准备:选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控制育秧环境温度在20-25℃,保证秧苗生长整齐。育秧期间需合理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追肥适当补充氮、磷、钾,避免秧苗徒长。
2. 秧苗选择:移栽前严格筛选秧苗,选择株高12-15cm、叶片浓绿、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壮秧,剔除弱苗、病苗、徒长苗,确保移栽后秧苗成活率。
3. 本田准备:提前深耕本田,深度控制在15-20cm,耕后精细耙平,使田面平整、土壤疏松。基肥施用需足量,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尿素10-12kg、过磷酸钙25-30kg、氯化钾8-10kg,确保土壤肥力均匀。
4. 移栽操作:采用人工栽插或机械栽插方式,人工栽插行距控制在25-30cm、株距12-15cm,每穴栽插2-3株秧苗;机械栽插需调整栽插深度为2-3cm,避免栽插过深导致秧苗返青慢或过浅出现漂苗。移栽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或阴天,避免高温强光时段,减少秧苗水分蒸发。
(三)应用优势
- 延长生育期:早栽可使水稻提前进入分蘖期,有效分蘖期延长5-7天,每亩有效穗数可增加1-2万穗,为产量提升提供保障。
- 抗逆性强:3叶至4叶一心的壮秧移栽后返青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生长,较晚栽大苗抗低温、抗病虫害能力更强,减少因环境胁迫导致的减产风险。
- 资源利用率高:提前利用本田资源,提高光、温、水、肥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益。
(四)注意事项
- 早栽需关注当地气候条件,避免在低温(低于15℃)或霜冻天气移栽,防止秧苗受冻害。
- 移栽后及时灌浅水,水深以淹没田面1-2cm为宜,促进秧苗根系扎根;返青后根据分蘖情况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二、宽窄行栽种技术
宽窄行栽种技术是通过调整水稻栽插的行间距,采用“宽行+窄行”交替排列的方式,优化田间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实现“增密不减光、增产不增耗”的种植目标,是解决传统等行距栽种中“群体密闭、病虫害重、倒伏风险高”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技术原理
传统等行距栽种中,若为追求高密度增加穗数,易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叶片相互遮挡,光合效率下降,同时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若行距过宽,又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宽窄行栽种通过设置宽行(通风行)和窄行(种植行),宽行可保证田间空气流通,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窄行则可保证单位面积内的基本苗数,确保有效穗数。这种模式既能优化群体结构,又能提高个体生长质量,实现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发展。
(二)操作要点
1. 行距设计: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种植区域气候条件确定宽窄行比例,常规粳稻一般采用“宽行35-40cm+窄行20-25cm”的模式,杂交籼稻因植株高大,可适当扩大宽行至40-45cm、窄行保持25-30cm,确保宽行宽度为窄行的1.5-2倍。
2. 株距与穴数控制:株距根据品种分蘖能力调整,分蘖强的品种株距可设为15-18cm,分蘖弱的品种株距设为12-15cm,每亩栽插穴数保持在1.8-2.2万穴,每穴2-3株秧苗,保证基本苗数充足。
3. 栽插方式:人工栽插时需按设计的宽窄行比例拉绳定位,确保行向整齐;机械栽插可选用带有宽窄行功能的插秧机,调整行距参数后直接作业,提高栽插效率与准确性。
4. 田间管理:施肥时可在宽行内增施有机肥或缓释肥,促进根系生长;病虫害防治时,宽行可作为作业通道,便于喷雾施药,提高药剂覆盖度;灌溉采用间歇湿润灌溉,避免长期深水导致根系缺氧,同时利用宽行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三)应用优势
- 改善通风透光:宽行的设置使田间通风条件显著改善,空气流通速度提升30%-50%,光照利用率提高20%-30%,有效减少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发病率降低15%-20%。
- 抗倒伏能力强:优化的群体结构使水稻植株茎秆生长健壮,基部节间缩短,茎秆壁增厚,抗倒伏能力提升40%以上,避免因倒伏导致的产量损失。
- 提升产量与品质:光合效率的提高促进干物质积累,每亩产量可增加5%-10%;同时,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稻谷空秕率,提高稻谷千粒重,改善米质。
(四)注意事项
- 宽窄行比例需结合品种特性调整,避免宽行过宽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或窄行过窄影响植株生长。
- 机械栽插前需对插秧机进行调试,确保宽窄行行距精准,避免出现行距偏差影响田间群体结构。
三、杂、糯间栽技术
杂、糯间栽技术是指将杂交水稻(籼稻或粳稻)与糯稻按照一定比例在同一块田中间隔栽种的模式,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特性互补性,实现“一地双收、提质增效”,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特色农产品供给,是适合农户多元化种植的先进技术。
(一)技术原理
杂交水稻具有分蘖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特点,但米质多为普通食用米;糯稻则具有独特的糯性品质,市场需求稳定,但单产较低、抗逆性较弱。杂、糯间栽时,杂交水稻可作为“主体品种”提供产量保障,同时其较强的生长优势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成本;糯稻作为“搭配品种”,利用杂交水稻行间的空间资源生长,通过合理的间隔比例,避免两种品种间的竞争冲突,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不同品种的花粉相互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实率,进一步提升产量。
(二)操作要点
1. 品种选择:杂交水稻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如Y两优系列、甬优系列等;糯稻选择品质优良、株高与杂交水稻相近(差值控制在10-15cm)的品种,避免因株高差异过大导致光照竞争。
2. 间栽比例:根据种植目标确定杂、糯间栽比例,若以高产为主,杂交水稻与糯稻比例可设为8:2或7:3;若以糯稻增收为主,比例可调整为6:4。具体可采用“4行杂交稻+1行糯稻”或“5行杂交稻+1行糯稻”的条带式间栽模式,确保两种品种生长空间均衡。
3. 栽插密度:杂交水稻按常规密度栽插,行距25-30cm、株距12-15cm;糯稻因单株分蘖较弱,可适当增加密度,株距设为10-12cm,每穴栽插3-4株秧苗,保证糯稻有效穗数。
4. 田间管理:施肥时需兼顾两种品种的需求,基肥统一施用,追肥时在糯稻行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糯稻籽粒饱满;灌溉采用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淹没糯稻;病虫害防治需针对两种品种的易感病害,如杂交稻重点防治稻瘟病,糯稻重点防治稻曲病,确保用药针对性。
5. 收获时机:杂交水稻与糯稻成熟时间可能存在差异,需分别收获。一般杂交水稻成熟较早,可先收获杂交稻,再收获糯稻,避免混收影响品质。
(三)应用优势
- 提高经济效益:杂交水稻保证产量,糯稻满足特色需求,每亩可增收糯稻50-80kg,按糯稻市场价格高于普通稻谷20%-30%计算,每亩增收200-300元,同时减少杂草防除成本,提升综合收益。
- 资源利用高效:充分利用田间空间、光照、养分资源,避免单一品种种植导致的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提高10%-15%。
- 生态效益显著:不同品种间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四)注意事项
- 选择株高、生育期相近的品种,避免因生长特性差异过大导致竞争失衡,影响产量。
- 收获时需严格区分杂交稻与糯稻,单独脱粒、晾晒、储存,防止混杂影响品质和市场价值。
四、半早式栽秧技术
半早式栽秧技术又称“垄作栽培”,是通过在本田中起垄,将水稻栽插在垄面或垄侧,形成“垄上栽秧、垄沟蓄水”的种植模式,适用于丘陵山地、冷浸田、排水不良田块,可有效解决传统平作中“土壤透气性差、地温低、渍害重”等问题,提升水稻生长环境质量。
(一)技术原理
半早式栽秧通过起垄抬高种植层面,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温度(垄面土壤温度较平作田高2-3℃);同时,垄沟可作为排水通道,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避免根系缺氧腐烂,尤其适合冷浸田、烂泥田等排水不畅的田块。此外,垄作还能扩大根系生长空间,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水稻吸水吸肥能力,增强抗逆性。
(二)操作要点
1. 本田起垄:移栽前对本田进行深耕耙平后,按设计规格起垄。垄高控制在15-20cm,垄面宽度为40-50cm,垄沟宽度为20-25cm,垄向与田块长边一致,便于灌溉与管理。起垄时需确保垄体紧实、垄面平整,避免垄体塌陷。
2. 品种选择:选择耐涝、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水稻品种,如湘早籼系列、中早稻系列等,适应半早式栽秧的生长环境。
3. 栽插方式:在垄面栽插水稻,每行垄面栽插2-3行秧苗,行距20-25cm,株距12-15cm,每穴栽插2-3株秧苗。栽插深度控制在2-3cm,避免栽插过深导致根系缺氧,或过浅出现倒伏。
4. 水肥管理:基肥在起垄前均匀撒施,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kg、尿素12-15kg、过磷酸钙30-35kg、氯化钾10-12kg;追肥在分蘖期、孕穗期分别施用,分蘖期每亩施尿素8-10kg,孕穗期每亩施尿素5-6kg+氯化钾6-8kg。灌溉时保持垄沟内有浅水,垄面湿润即可,避免垄面积水;后期排水晒田时,通过垄沟快速排水,控制土壤湿度。
5. 杂草防治:起垄后可在垄面覆盖地膜或稻草,抑制杂草生长;也可在移栽后5-7天施用除草剂,确保除草效果,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资源。
(三)应用优势
- 改善土壤环境:起垄提高土壤透气性,土壤含氧量较平作田提升20%-30%,地温升高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适合冷浸田、烂泥田等低产田改造,可使低产田每亩增产10%-15%。
- 抗渍害能力强:垄沟排水迅速,有效解决田间积水问题,减少根系渍害,降低水稻烂根、死苗概率,成活率提升15%-20%。
- 管理便捷:垄作模式下,田间操作(如施肥、施药、收获)可在垄沟进行,避免踩压垄面土壤,减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降低劳动强度。
(四)注意事项
- 起垄时需根据田块坡度调整垄高与垄距,避免水土流失;在易干旱地区,可适当降低垄高,增加垄沟蓄水能力。
- 移栽后需及时检查垄体,若出现塌陷需及时修补,防止影响水稻生长。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