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再搞‘一锅烩’,而是按需‘开小灶’,真正让培训内容走进党员心里、用在实际中。”汶上县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登林的这句话,道出了当地党员教育的核心思路。
“我们不再搞‘一锅烩’,而是按需‘开小灶’,真正让培训内容走进党员心里、用在实际中。”汶上县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登林的这句话,道出了当地党员教育的核心思路。
近年来,南站街道紧扣农村、社区、机关及新兴领域党员的差异化培训需求,以“先锋学汶”品牌为引领,系统构建“分级分类、精准滴灌”的党员教育体系,推动党员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不仅激活了基层治理新动能,更为街道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红色力量”。
“三味课堂”接地气 基层治理添活力
针对村(社区)党员的实际需求,南站街道创新推出“党味浓、农味足、家味暖”的“三味课堂”,把培训办到党员“心坎上”。课程设置坚持实用导向,涵盖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基层治理、安全生产及种养殖技术等13门“菜单式”内容,党员按需“点单”,街道党校精准“配餐”,让培训不再“空对空”。
“先锋学汶”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
“上次‘田间课堂’上,农业农村局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技巧,现在咱种地更有底气了!”参训党员龙儒沛的感慨,道出了不少基层党员的心声。这样因培训直接受益的党员群众,在南站街道还有很多。
课堂形式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支书论坛” 汇聚各村(社区)治村经验,让“好点子”互相借鉴;“田间课堂”扎根生产一线,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社区大讲堂”开在百姓家门口,让理论宣讲更有“烟火气”。
今年以来,“三味课堂”已举办9期培训,覆盖党员1500余人次,真正实现“身边人讲身边事、家常话释大道理”。街道还组织党员走进汶上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重温初心,深入樱桃种植园、芦笋金蝉种养基地学习农业技术、交流增收经验——“边走边学”的模式,让党员教育更生动鲜活,也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四驱矩阵”强本领 机关铁军显担当
为切实提升机关党员履职效能,南站街道打造“领导班子讲台、机关论坛、金点子论坛、青锋训练营”四位一体的教育矩阵,构建“领导带头、骨干传导、青年参与”的链式培养机制,让机关党员教育从“被动学”变为“主动融”。
“这次‘青锋训练营’的调研,既开阔了视野,又汲取了实干‘养分’,帮我理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街道年轻干部赵红的感受,正是“四驱矩阵”培育成效的缩影。通过“理论授课—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三维模式,像赵红这样的年轻党员,正快速成长为基层治理一线的中坚力量。
社工大讲堂暨“南小蜂”成长营。
依托“机关论坛”,街道围绕政策解读、业务实操、典型案例等开展专题培训12期,实现机关党员全覆盖轮训;“金点子论坛”和“青锋训练营”已举办34期活动,显著提升了年轻党员的表达能力和实战水平。同时,街道坚持“一线赛马”,鼓励年轻党员扎根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前沿阵地,在实际工作中找问题、解难题、强素质,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治理效能的 “双提升”。
“五彩云端”巧赋能 链动新兴增长极
针对新兴领域党员分布散、流动性强、集中参学难等痛点,南站街道构建“线下主阵地+线上云课堂”双轨教育体系,以“鸿业先锋港”新兴领域服务品牌为核心,通过红色政策宣讲、金色技能培训、蓝色法治辅导、绿色产业对接、橙色暖心服务“五维”举措,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服务保障不断线。
“先锋学汶”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邀请电商企业做辅导。
“这次培训既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又有惠企政策解读,精准对接了企业需求,把专业知识送到了我们心坎上!”山东晋工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田艳山的话,说出了企业党员的真实感受。
线下,街道以党校和“鸿业先锋港”孵化基地为核心,打造固定学习阵地;线上,依托视频号、党员微信群等平台,搭建“固定+流动”“实体+云端”的全时域学习网络,确保党员随时随地能学习、高效学。目前,已开展“惠企政策直通车”“法律法规云讲堂”等主题培训4期,覆盖新兴领域党员170余人次;定期推送政策解读、党建知识等学习资源170余条,“指尖课堂”让学习更灵活、更高效。
街道还创新“按图索数”机制:线上广泛征集企业和党员需求,线下靶向邀请县直部门业务骨干“进港授课”4场,围绕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热点问题深度解读,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推动“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党员服务清单”。这种“党建+产业”的模式,不仅助力新兴领域党建与产业协同发展,更有效链动了街道经济的新兴增长极。
“我们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党建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南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倩说。
如今,南站街道通过系统性、差异化、精准化的党员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添动力”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贴合基层实际、富有实践成效的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为基层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