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组建“艺文志工作室”,推出人文社科图书品牌“艺文志”。该品牌源于几位编辑的阅读兴趣与出版理想,七年后的今天,已出版160余种精品图书,逐渐成为人文社科出版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让书香与您常伴
艺文志:始终走向上的路
2018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组建“艺文志工作室”,推出人文社科图书品牌“艺文志”。该品牌源于几位编辑的阅读兴趣与出版理想,七年后的今天,已出版160余种精品图书,逐渐成为人文社科出版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做自己想读的书
“艺文志”之名,寄托着品牌的核心理念:以文字记录文化,以出版传递思想。艺文志创始人肖海鸥始终坚持:“做自己想读的书,把想读的书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当编辑自身就是这些书最热忱、最严苛的读者,唯有先达到自己的标准,才能坦然地将书推荐给更多读者。这种朴素的信念,让“艺文志”的每一本书都承载着编辑最真诚的期待与严格的把关。
相较于追逐热点的出版思路,“艺文志”更强调纯粹的内容选择。哲学、文学、历史、社科、艺术、诗歌、科普……选题范围并不局限,但共同点在于:值得被传播,能够穿透时间。正是这份坚持,让艺文志的图书在豆瓣上几乎都保持高分,也让读者逐渐形成“看到‘艺文志’logo就放心”的共识。
过去五年,艺文志持续推出兼具思想深度与阅读价值的作品,已形成“艺文志・人物”“艺文志・思想”“艺文志・诗”“艺文志・社会”“书读完了”等多个丛书系列,在业内外收获广泛认可。
以2024年为例,艺文志出版新书60种,重版48种,总印数超60万册,总码洋近4900万元。其中,《我们从未中产过》《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蛋先生的学术生存》《史记今读》《比山更高》《燕东园左邻右舍》《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等作品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比山更高》《燕东园左邻右舍》入选“上海好书”,后者还获评第二十五届深圳十大好书;《说理》则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与此同时,多部作品跻身新京报、南都、豆瓣读书等年度阅读榜单。在销量上,既有畅销书,也有赢得口碑的学术著作,艺文志在市场与学术间找到了罕见的平衡点。
二、小而坚韧的编辑力量
国内外一线学者的聚合地
艺文志的背后,是一支小而精的团队。团队最初仅3人,如今也只有5人,却覆盖了哲学、人文、社科、新知、文学等多个领域。他们既是编辑,也是最苛刻的第一读者:每一个选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次编校都力求精细,每一本图书的装帧都注重手感与阅读体验。这种小团队+精品化的工作模式,让“艺文志” 始终保持着独特气质。
艺文志的另一大优势是作者资源。国内有陈嘉映、张文江、高峰枫等顶尖学者及正在崛起的青年作者群体;国际上,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保持长期合作,引进了伯纳德・威廉斯、丸山真男、柄谷行人、铃木忠志等世界级思想家与学者。在读者眼中,这里是汇聚思想能量的“知识聚合地”;在作者眼中,这里是值得信赖的出版伙伴。
艺文志对营销的态度是“讲求有效,不做噪音”,格外注重精准传播与适度节制,避免无效或重复的宣传,而是以恰当方式传递作品信息,形成有效销售。同时,其表达风格简洁有度,不流于过度包装。
此外,艺文志注重与读者的连接,常现身于各类市集和书展,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杭州、桂林、成都等地。2024年,艺文志入选豆瓣年度出版方Club,可见其在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些线上线下活动,品牌形象不断深化。
在出版美学上,艺文志坚持“内外兼修”:书籍封面设计简洁、印制考究,注重翻阅手感与阅读舒适度,而非追求华丽或复杂的视觉效果。这种低调耐看的美学理念,逐渐成为品牌的辨识度所在,也赢得了读者的持续好感。
总体而言,艺文志的发展经验可归纳为:小团队、精品化、国际视野、在地深耕。它没有急于扩张,而是通过稳健的出版节奏、良好的作者关系与逐渐累积的品牌口碑,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未来,继续走一条“向上的路”
未来几年,“艺文志”的规划同样值得期待: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出“大伦理学丛书”,探讨伦理生活的重建;与山西大学合作“意识研究”丛书,聚焦当下科学与哲学前沿;推出“东亚思想书系”,从丸山真男、柄谷行人等日本学者切入,拓展东方思想译介;延续已有系列,持续深耕品牌,同时继续开拓编辑们感兴趣的选题与内容。
七年来,“艺文志”走得坚定而沉稳。在品牌化、品质化成为行业热词的当下,它给出了一种不同的答案:不迎合市场,而是坚持“吾道一以贯之”的价值判断;不追求一时的流量,而是让书籍真正走进读者心中。
未来,当我们再谈及“艺文志”,它所代表的或许不只是出版成果,更是一种稳定而值得信赖的阅读体验。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