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福仁,男,1963年9月出生 ,医学博士、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院(所)长,山东省皮肤性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23年度中国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七)》(以姓氏拼音为序)。
张福仁
张福仁,男,1963年9月出生 ,医学博士、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院(所)长,山东省皮肤性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擅长皮肤病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工作,在麻风和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罕见皮肤病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2019年获国际皮肤科联盟颁授的皮肤科医师人道主义贡献奖 。2019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临床医学)。202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位)。2023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4年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国家杰出医师 。2025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推荐人:陆林院士、徐涛院士。
张海军
张海军,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现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微创与介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医工交叉与智慧医学相关研究,将材料科学、医学、信息科学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器械创新交叉结合,在医用材料改性、血管植介入、组织稳态修复、干细胞治疗、无线起搏器、神经调控、超微创手术系统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组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6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高技术产业化、强基工程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 116 篇),申请国内外专利370余项,已获授权近200项,其中国际专利18项;成果转化取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 71件、欧洲注册证5件;参与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成果被中国和欧美临床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收录5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百人。
推荐人:高绍荣院士。
张立新
张立新,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共党员,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张立新于1986年9月—1990年6月在山东大学攻读学士学位;1990年9月—199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2月—1998年6月在美国爱默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7月—1998年12月任美国爱默瑞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12月—2001年10月任美国Microbia生物制药公司高级科学家;2001年10月—2003年12月任美国CETEK制药公司微生物学部主任;2004年1月—2006年2月任美国SynerZ制药公司董事长;2004年10月—2006年2月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研究室主任;2006年2月—2016年6月历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微生物所结核药物研发中心主任;2016年6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3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4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立新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库的构建;互动天然产物或以靶标为基础的高通量活性筛选;合成生物学方法提高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产量。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勇慧
张勇慧,男,中共党员,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组长、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湖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武汉市药学会理事,“湖北省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回国人员专项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药品注册专家库成员、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专家库成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
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1项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
推荐人:邓子新院士。
赵世华
赵世华,男,安徽池州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级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a tenured professor),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排名第一杂志《循环,Circulation》上发表了论著。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Fellow)。
自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影像诊断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工作,是我国心血管影像与介入领域复合型杰出人才。1992年至1996年在奥地利和法国留学,通英、法和德三门外语,1998年,时年36岁破格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201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ASCI)金奖。
推荐人:顾宁院士。
赵世民
赵世民,男,1966年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副院长,生物医学研究院高级PI,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国家蛋白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赴美任职于宝洁等企业。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历任副研究员、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代谢调控机理及代谢失调与疾病关联,聚焦代谢酶乙酰化修饰、肿瘤发生机制及代谢物信号传导等领域。在《Science》《Cancer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提出代谢物调控细胞信号概念并发现代谢酶乙酰化调控机制,成果被编入国际教材。主持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荣誉,2021年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推荐人:徐国良院士。
赵永祥
赵永祥,1965年9月24日出生于湖北石首,籍贯湖南安乡,汉族,中共党员,生物靶向诊治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主任医师。
赵永祥于1988年7月获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1991年7月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党支部书记、住院医师;1994年7月获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1995年7月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94年7月—2003年9月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务科长、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9年6月获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2000年9月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9月—2003年8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GH胸心外科、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HILMAN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9月—2009年1月任中南大学国家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移植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2007年3月—2009年10月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2009年8月起任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主任医师;2017年9月—2018年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挂职)、教授、主任医师;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赵永祥主要从事肿瘤生物靶向诊治研究工作。以肝癌等常见恶性肿瘤作为主要疾病模型,筛选、鉴定新肿瘤靶标,研制体外生物靶向诊断反应器、触发式体内生物靶向诊断反应器;研制出由肿瘤靶标、靶向分子、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反应器载体)三个核心部件组成且具有聚集CTL抗癌(攻击系统)及疗效监测(示踪系统〉的双功能生物靶向诊冶反应器;开发的新型工细胞在临床应用。
推荐人:陈化兰院士。
周斌
周斌,197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首席教授。
周斌于2002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2006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和研究助理;2010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3年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周斌研究组主要利用基于同源重组酶系统的遗传谱系示踪技术,在哺乳动物体内进行细胞标记及追踪来研究细胞起源及命运,揭示发育、疾病、再生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增殖、衰老、死亡等细胞命运过程,并阐明细胞命运调控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方向,解决了领域内多个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周彩存
周彩存,男,1962年9月生,汉族,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于1990、1994年两次获得世川医学奖学金在日本国立东京病院研修。2001年加盟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并出任该科主任,同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在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担任访问学者。2008年,发起名为OPTIMAL的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于2011年在《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2010年起,担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教育委员会委员、IASLC控烟委员会委员和通讯编辑。2017年1月任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019年成为IASLC董事会核心成员(BOD)。2021年5月,获聘蚌埠医学院特聘教授。2023年6月,当选2023-2025年IASLC理事会候任主席、2025-2027年理事会主席。2024年1月拟任苏州工业园区康林肿瘤科技创新研究院理事;9月任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顾问。2025年3月,其团队在《柳叶刀》主刊上发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依沃西单抗的HARMONi-2研究结果。
先后获各类科研项目资助近20项,主持牵头3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编主译专著4部;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8月获IASLC肿瘤治疗团队奖。
推荐人:陈义汉院士。
周俭
周俭,1967年8月生,汉族,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肝肿瘤专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周俭于1985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1991年7月—1997年5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住院医师;1997年5月—2001年11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9月—2001年1月就读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外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11月—2006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6月—2014年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科室副主任;2003年5月—11月在美国匹兹堡ThomasE. Starzl移植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12月—2007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副教授;2006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2007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教授;2014年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科室主任,10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2016年4月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2020年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周俭长期致力于肝癌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等课题25项。
推荐人:樊嘉院士。
周荣斌
周荣斌,1980年5月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分子医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执行院长。
周荣斌于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大学生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教授;2012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担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分子医学研究部主任,同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执行院长。
周荣斌长期研究“危险信号”感应和无菌性炎症发生机制,揭示了危险感应受体NLRP3的关键活化和调控机制,发现免疫系统感应“危险信号”的若干新受体和应答新机制,推动以新视角认识无菌性炎症;研制一批靶向危险感应受体的抑制剂并实现成果转化,为2型糖尿病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路径。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周欣
周欣,男,汉族,1978年9月出生,湖北荆州人,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于1999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4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7月—2004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5年1月—2007年9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9月—2009年10月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2009年10月—2019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教授;2019年7月—202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2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医工交叉和智慧医学、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基础和应用研究 。带领团队研发的用于产生超极化气体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于2020年9月获批全球首个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磁共振成像系统(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于2023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系统是这是当前全球首台获批的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解决了临床无创无辐射精准检测肺部疾病的难题。疫情期间科研团队应用自主研制成功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部微结构和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可视化评估。
推荐人:骆清铭院士。
朱冰
朱冰,男,1971年6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导师 ,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组长、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格致科学传播奖”年度格致论道B站人气演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92年于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6年分别于瑞士弗雷德里克米歇尔研究所、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全职回国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年调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任研究组长、研究员。2017年10月起,担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朱兰
朱兰 ,女,1964年3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妇产科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法国妇产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BMJ、Lancet、JAMA及子刊(2023、2022)、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2025、2024、2021)、STTT、AJHG、European U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9)、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谈家祯临床医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中国十大医学进展”(2022年)、“中国中药医学进展” (2023年),首批国家百名杰出医师奖等奖项。
在妇产科学疑难危重症及罕见病领域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手术逾万台。她创立了中国女性盆底专业,注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完善了盆底解剖重建要点及功能恢复理论体系,发明系列盆底重建手术,首创“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将复杂IV级手术简单化,使成功率由54%提高到90%以上的国际最好水平。牵头制定全部中国盆底临床指南和共识,部分被纳入国际指南;倡导并主持首个中国产后盆底筛查和康复计划,建立质控标准和中国特色的三级防治体系,牵头制定盆底诊疗团体标准,十五年不懈努力使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由31%降为16%,在世界盆底领域Pelvic Organ Prolapse专家评分(Expertscape)全球排名11/16337,位居中国首位。
推荐人:沈岩院士。
祝之明
祝之明,男,现任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室主任 。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高血压发病机制及心血管代谢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他在辣椒素对血管保护及代谢改善方面的机制研究、代谢手术复胖机制探索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相关研究发表于多篇学术论著。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承担973分课题1项。获军队科技及医疗成果二等奖4项,1998年获总后“科技新星”称号。
推荐人:卞修武院士。
来源:泠泠七看Re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