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丨李秀:法槌轻落春风暖,心结化雨润家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1:31 1

摘要:2007年,李秀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进入滨州市无棣县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审判员到水湾法庭庭长,从商事审判到家事审判,她始终深耕司法一线,多次获得无棣法院“办案能手”称号,荣立滨州市个人三等功,获“齐鲁最美法官”提名奖,用十八年光阴将抽象的司法理念,化作群众心中

特别策划

“家事案件是法官眼中的常事,但常事绝非小事。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人心的冷暖、家庭的悲欢。”这是李秀法官常挂在嘴边的话 。

2007年,李秀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进入滨州市无棣县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审判员到水湾法庭庭长,从商事审判到家事审判,她始终深耕司法一线,多次获得无棣法院“办案能手”称号,荣立滨州市个人三等功,获“齐鲁最美法官”提名奖,用十八年光阴将抽象的司法理念,化作群众心中可感可触的温暖。

用心解结:走出法庭,走进心里

“法庭的门向群众敞开,但我们不能只坐在屋里等。”李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审判台常常设在农家灶边、出租房里、田埂垄上。她坚信,只有看清生活的难,才能解开心里的结。

2024年秋,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中,刚考上大学的张某将其父诉至法院,请求判决父亲支付部分学杂费用。了解得知,张某父母离异,自幼跟随母亲生活。母亲靠打零工独自将她抚养成人,不仅耗尽积蓄,还欠下数万元债务。眼看着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给父亲发送的短信却始终没有回音,无奈提起诉讼。

李秀仔细研究案件后认为,虽然张某已年满18周岁,原则上父母不再负担抚养费,但考虑到高等教育关乎孩子前途,且被告张某某此前曾有过“孩子大学费用我管”的口头承诺,并非完全没有帮助意愿,案件仍有调解余地。

李秀来到张某与母亲居住的平房:狭小的房间、堆满课本的旧书桌、详细记录着数百元至几千元债务的账簿,都在无声地诉说这个家庭的艰难。她仔细查看了张某录取学校收费标准,详细了解了张某申请助学金的条件,一笔笔算下来,初步确定了抚养费方案。在随后的交流中,她察觉到被告张某某有担心影响到新家庭的顾虑。

“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而父亲的关心和支持将成为孩子勇敢前行最坚实的后盾,请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李秀多次与张某父亲耐心沟通,最终商定调解方案,每月给付600元抚养费,既能支撑学业,又不压垮生活。签署协议那天,他主动添加了女儿的微信,转去了第一笔生活费。屏幕亮起,父女之间沉默了多年的对话界面,终于有了新的开始。

2023年,李秀的家事案件调解率为38%,2024年升至45%,近半数的纠纷以更温和的方式化解。这背后,是她用法律作针、情理为线,一针一线缝补亲情裂痕的坚持。

机制创新:从“判对错”到“疗创伤”

家事纠纷往往藏着剪不断的情感羁绊,单纯“坐堂问案”难以抚平裂痕。李秀带领水湾法庭家事审判团队搭建了一套融合专业服务、柔性场景与人文关怀的创新机制,即依托发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提供心理评估、家庭教育指导的“家事赋能服务中心”,借助沙盘游戏辅助了解当事人心理状态的“沙盘治疗室”,以及将家事调查、调解工作设在村委会等当事人熟悉的“心安庭院”,三个环境协同发力,化解纠纷。

2025年,失独老人高某与儿媳温某对簿公堂,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孩子自小由祖父母带大,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老人担心儿媳再婚,孩子会受委屈,不仅拒绝其探望孩子,更诉至法院要求撤销温某的监护人资格。

这种情况下,简单判决任何一方“胜诉”“败诉”,都会给这个家庭造成二次伤害。面对这一难题,李秀带领团队开展了系统而细致的家事调查——“心安庭院”的关键,就是跳出法庭的对抗性场景,把调查现场设在当事人熟悉的环境里,摸清矛盾的“根”:在村委会,她听取村干部对高某夫妇抚养情况的评价,询问温某的抚养能力与意愿。查清事实后,李秀没有急于推进调解,而是借助“家事赋能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撑,联动心理咨询师同步介入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对日夜陪伴的祖父母有极强的依恋,这是他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他对“母亲”这一身份有天然的亲近,渴望母亲的陪伴,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以确认后,为后续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你们争的不是监护权,是怎么给孩子最好的爱。”她秉持《民法典》“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三岁正是情感建立的时候,孩子需要爷爷奶奶的关爱,也渴望妈妈的怀抱。”多次劝说后,最终促成调解,温某保留监护权,孩子继续跟随祖父母生活,每周可由温某接回身边住两天,并且协调心理咨询师持续跟进,定期为双方提供沟通指导。

依托这一机制,李秀带领家事审判团队开展家事调查、联合调解、跟踪回访300余次,以“现场坐诊+上门问诊”方式帮助212名当事人修复情感,以沙盘游戏、音乐疗法等方式引导52名未成年子女走出父母离异阴影。让法律不再是冷硬的条规,而是成为守护亲情、疗愈创伤的桥梁。

普法防患:把法理种进生活土壤

李秀深知,家事审判不仅要解纷,更要防纷。普法是关键,但切忌“一刀切”。针对村民、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的需求,用“接地气”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身边,让普法既有细节温度,又有实际效果。

在水湾法庭的调解室里,当事人总能看到这样的细节,沙发上铺着碎花坐垫,营造温馨氛围;茶几用木质圆角设计,防止孩子磕碰;墙角书架上摆着《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等书籍,方便等待时翻看。这些精心布置让当事人放松下来,也更容易接受普法宣传。

对于村民,她把与家事相关的法律条文,汇编成图文并茂的宣传页,用“老张家儿子不养爹,法院怎么判”等当事人熟悉的场景当案例,配上简单插画,让抽象法条变成“听得懂的理”。她还把“法律咨询台”搬到村委会、集市、文化广场,赶大集时,拿着宣传页跟大爷大妈讲财产纠纷怎样处理。

面对孩子,她设计“模拟法庭”,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审理“同学打闹致伤”“捡到东西不还”等真实校园案例。此外,她还带领团队联合学校开展“家访普法”,为亲子矛盾家庭指导沟通技巧;开设家庭教育课堂,告诉家长“打骂孩子可能违法,好好沟通才是爱”。

一位家长课后感慨:“以前觉得管孩子是自家事,听了才知要讲法律、讲科学。”这正是李秀“精准普法”的初心——用百姓能接受的方式,培植科学家教、培育和谐家庭、培养健康少年。

“每当看到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看到孩子们重露笑容,一切就都值得。”李秀说。

十八年来,她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农家炕头到田埂集市,她一步步走过,一桩桩解结。她把司法的温暖,酿成点滴春雨,浸润着基层的土地,也让“人民法官”四个字,在群众心中沉甸甸、热乎乎。

来源:山东高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