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在直播间对着AI生成的国风特效欢呼时,陇东高原的窑洞里,一支笔正蘸着晨露在黄土墙上书写。六十年来,曹焕荣用文字丈量董子塬的褶皱,像老农用镢头翻耕土地般,把文化基因的密码一锄一锄地刨出来。
扎根黄土的笔杆,正在刺穿这个浮躁时代的文化软骨
---写在曹焕荣先生创作60周年之际
文/福安
当你在直播间对着AI生成的国风特效欢呼时,陇东高原的窑洞里,一支笔正蘸着晨露在黄土墙上书写。六十年来,曹焕荣用文字丈量董子塬的褶皱,像老农用镢头翻耕土地般,把文化基因的密码一锄一锄地刨出来。
在这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这种近乎笨拙的文化坚守,恰似一剂猛药,刺痛着我们关于文化传承的集体失忆症。 一、黄土褶皱里藏着文明的DNA
“老镢头挖出的黎明”不是农耕场景,而是文明解码的手术刀。当其他作家在追逐流量密码时,曹焕荣却在解剖黄土高原的每道沟壑——那些被风沙侵蚀的窑洞,是文明演进的活体标本;方言里的入声韵,藏着周秦先民的呼吸频率。他笔下的“塬、梁、峁”,早已突破地理概念,成为丈量文化基因链的分子标记。
在《西行小记》的诗行里,盘旋的鹰隼是文明兴衰的CT扫描仪。那些被都市人当作奇观的民俗,在他的解码中显影为文化染色体:抓髻娃娃的纹样是生殖崇拜的基因片段,五毒肚兜的纹路藏着《山海经》的密码本。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考古,而是用文字进行文明的CRISPR编辑。
二、非遗传承的破壁者
当故宫文创在电商平台掀起国潮时,曹焕荣在正宁县玩着更惊险的文化实验:香包纹样扫码能听老艺人唱经,剪纸图谱嵌入AR芯片重现祭祀仪式。这不是简单的“传统+科技”的配方,而是让文化基因完成跨时空的突触连接——就像把甲骨文的笔画变成可触摸的二维码。
他主持的《正宁民间文学三集成》,堪称文化传承的“诺亚方舟”。当其他非遗保护还在做标本式存档时,这套丛书已构建起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曲谱的五线谱旁标注着老艺人的汗渍浓度,AR影像里传承人的针法角度精确到0.1毫米。这种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福尔马林溶液,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完成新的表达。
三、文化伦理的清醒剂
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文化堤岸的今天,曹焕荣的创作伦理如同定海神针。《古风新韵》里的皮影戏唱词,在算法推荐的诗行里长出新的韵脚;数字媒体中的剪纸纹样,保持着手工时代的体温。这种创新不是文化整容,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完成细胞再生。
他笔下的香包艺人不是猎奇标本,而是带着文化抗体的生命体。那些被消费主义异化的“文化IP”,在他笔下恢复了文明载体的本来面目——就像糜子经过千年驯化,在基因编辑时代依然保持着抗旱的原始性状。这种写作姿态,直指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为未来制造文化赝品,而是为时代培育文明原种。
当子午岭的岩画与《山海经》完成跨时空对话,当傩戏的鼓点在数字云端持续震荡,我们终于看清:真正的文化创新,从来不是无根的空中楼阁。曹焕荣用六十年笔耕不辍证明——那些被时代浪潮冲刷的文明根系,永远是文化创新最肥沃的土壤。正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历经千年依然温暖如初,因为它的地基,深深扎进了文明的地下水层。文化传承不是给文明做标本,而是让基因在时代完成表达。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文化焦虑时代最该听见的清醒之言。
来源:和合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