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深夜活跃!“机器狗”要上市,散户被喊拿稳到底在急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2:45 1

摘要:这两天,创投圈和散户交流群彻底“炸了锅”——一张写着“卧龙发力,宇树科技即将上市,拿稳拿稳拿稳”的截图疯狂传播,有人拍着大腿喊“这是下一个十倍股”,有人却冷嘲“又是游资搞的炒作套路”。

这两天,创投圈和散户交流群彻底“炸了锅”——一张写着“卧龙发力,宇树科技即将上市,拿稳拿稳拿稳”的截图疯狂传播,有人拍着大腿喊“这是下一个十倍股”,有人却冷嘲“又是游资搞的炒作套路”。

宇树科技可不是无名之辈:它是全球首个把“四足机器人(机器狗)”做成“爆款消费品”的中国公司,连特斯拉、波士顿动力都得算它“半个同行”。如今它传出“冲刺上市”的消息,瞬间点燃了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所有想象。

但真相到底是什么?宇树科技真能撑起“机器狗第一股”的估值吗?现在跟着喊“拿稳”的人,是真懂行还是在“被割韭菜”?今天咱们把这家公司和背后的机器人风口“拆骨分析”,无论你是想蹭风口、找投资机会,还是单纯想搞懂“科技股炒作逻辑”,都得把这篇看明白。

宇树科技2016年成立,创始人王兴兴是个“技术狂人”——大学期间就带队搞四足机器人,还拿过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如今公司能被资本和市场疯抢,核心靠这三大“破局点”:

四足机器人(机器狗)以前是“实验室玩具”: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狗,一台卖50万,只有企业或科研机构买得起。但宇树科技硬生生把它“平民化”了:

消费级代表“Go1”,定价仅2.7万元,能跑能跳、还能“跟人走”,直接卖到普通消费者手里(比如网红拿它拍视频、家庭买它当“智能玩伴”);

工业级机器狗“B1”,主攻安防、勘探领域,价格压到10万以内,把行业门槛砍了一半(以前同类产品至少卖20万)。

2024年宇树营收破8亿,其中消费级机器狗占比超60%——这在机器人行业里是“独一份”:大部分同行还在靠“政府项目”或“企业订单”苟活,宇树已经靠C端(个人消费者)赚到“真金白银”了。

机器人核心技术看三点:运动控制、感知系统、算法。宇树的优势很突出,但短板也藏不住:

运动控制:它家机器狗能“后空翻、单腿跳、上下楼梯如履平地”,连波士顿动力都公开夸“宇树的运动算法很惊艳”;

成本控制:通过自主研发电机、减速器,把核心部件成本压到同行的1/3(比如普通伺服电机卖几千,宇树自研的只要几百);

生态壁垒:开放机器人编程接口,吸引数万名开发者“为爱发电”,相当于给产品做了“开源生态”,后续应用场景能快速拓展;

短板:核心芯片仍依赖进口(比如运动控制芯片用德州仪器的),一旦被“卡脖子”,产能可能直接瘫痪。

宇树的融资史,几乎是“机器人赛道融资史”的缩影:

早期(2018-2020年):红杉中国、顺为资本进场,典型的“VC(风险投资)押注早期技术”;

后期(2022-2025年):深创投、中金资本入局,属于“PE(私募股权)赌上市退出”。

最新估值已冲到12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若上市后市值能到200亿,早期投资者能赚10倍以上。也难怪现在有人疯喊“拿稳”:资本要造势让上市后股价涨,才能顺利“套现离场”。

现在疯传的“拿稳”截图,看似是散户在喊,实则藏着资本的“小心思”:

机器人赛道最近太“火”了:

政策端:国家“新基建”把“工业机器人”列为重点方向;

技术端:大模型(如GPT-4)和机器人结合,让“通用机器人”有了落地可能;

资本端: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超300亿,是去年同期的2倍。

这个时间点放“宇树即将上市”的消息,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让更多资金“提前关注”,为上市后的股价“抬轿子”。

喊“拿稳”的人,核心赌两点稀缺性:

A股稀缺性:目前A股没有“纯四足机器人”上市公司,宇树要是上市,就是“独一份”,资金容易“抱团炒作”(参考当年“宁德时代上市,带动整个锂电板块”);

故事性稀缺:机器狗既能讲“消费升级”(卖给普通人当玩伴、工具),又能讲“工业革命”(替代人工做危险工作),故事性拉满,机构好给散户“画饼”。

老股民都懂:“上市前猛吹”往往是套路——

先放“上市预期”,吸引散户买“相关概念股”(比如宇树的供应商、参股公司);

等上市前热度到顶,资本悄悄把“概念股”的筹码抛给散户;

最后宇树上市,若业绩撑不住,股价暴跌,散户彻底“被套死”。

比如2023年某AI公司上市前,概念股被炒上天,结果公司上市后连续跌停——这就是典型的“炒作割韭菜”。

现在问题来了:宇树科技真的值得买吗?得从业绩账、估值账、赛道账三个维度“算清楚”:

宇树2025年上半年营收4.5亿,净利润仅3200万,净利率不到7%——这个利润水平,在科技公司里属于“偏低梯队”(比如宁德时代净利率超15%)。

原因很现实:

消费级机器狗“走量但不赚大钱”:2.7万的定价,扣除成本,每台利润可能就一两千;

工业级机器狗“赚钱但走量难”:企业客户采购周期长,一年能卖几百台就不错了;

研发投入“吞掉利润”:上半年研发花了1.2亿,占营收的26%,后续要搞“大模型+机器人融合”,投入只多不少。

短期看,宇树的“利润增长”很难匹配“市值增长”,上市后可能面临“估值泡沫”。

现在宇树估值120亿,对应2025年预期营收8亿,PS(市销率)高达15倍。而行业平均水平是多少?

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PS才8倍;

消费电子龙头立讯精密,PS不到3倍。

就算给宇树“赛道稀缺性”溢价,15倍PS也“偏高”了——除非它未来3年营收能涨到30亿(年均增长80%以上),否则估值很难“撑住”。

机器人赛道是长期风口,但要分“细分领域”:

工业机器人(如工厂机械臂):是“真需求”,中国制造业升级离不开它,市场规模每年增长20%;

消费级机器人(如机器狗、家用机器人):目前“伪需求居多”——普通人买个机器狗,新鲜劲过了可能就“放角落吃灰”,复购率极低。

宇树现在营收依赖“消费级”,这导致它的增长逻辑很“脆弱”——一旦消费者热情消退,业绩就会“滑坡”。

宇树科技的故事,其实是整个机器人赛道的“缩影”。现在赛道里“狂欢”与“泡沫”并存,普通投资者必须看清:

判断标准很简单:有没有“可落地的产品+持续的订单+健康的现金流”。

工业机器人:埃斯顿(给汽车厂做机械臂)、汇川技术(做工业自动化),都有“稳定大客户+订单”;

服务机器人: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已盈利多年)、普渡科技(餐饮机器人,靠海底捞等大客户活着)。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不靠故事靠业绩”,即使赛道回调,也能靠“基本面”撑住。

特征也很明显:只有概念,没有产品;或者产品卖不动,全靠融资活着。

比如某主打“家庭陪伴机器人”的公司,融了10亿,做出来的机器人只会“说人话、走直线”,根本没家庭愿意买,最后“资金链断裂,直接倒闭”。

宇树虽然有“产品卖”,但消费级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它也存在“泡沫属性”。

乐观派:认为机器狗是“机器人走进家庭”的第一步,未来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宇树作为“先锋”,估值能看到300亿;

悲观派:觉得消费级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宇树120亿估值已经“透支未来5年增长”,上市后大概率“跌回原形”。

那些疯传的“宇树供应商”“参股公司”,十有八九是“资本炒作工具”。比如某家小公司宣称“给宇树做外壳”,结果一年就卖了几十万货,股价却被炒翻倍——等宇树上市消息“落地”,就是散户“接盘”的时候。

如果宇树真的上市了,别着急“追高”,先看这两个指标:

业绩:净利润增速能不能“保持50%以上”?如果“营收涨但利润不涨”,说明是“增收不增利”,估值会“崩”;

订单:工业级机器狗的“大客户有哪些”?签了多少“长期订单”?这决定了公司能不能从“消费股”转型成“工业股”(后者估值会更高)。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工业机器人+大模型”的结合——比如用大模型让“机械臂更聪明”,能自主判断工件、调整动作。这类公司(比如已和大模型厂商合作的埃斯顿、新松机器人),才是“长期值得关注”的。

最后想说,每次有“明星公司”要上市,市场都会陷入“贪婪狂欢”:有人幻想“一夜暴富”,有人急着“蹭风口分一杯羹”。

但宇树科技的故事再热闹,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投资从来不是“喊口号拿稳”就能赚钱的,它需要你看透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甚至“人性的弱点”。

现在互动一下:你觉得宇树科技上市后,股价会“涨”还是“跌”?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点赞最高的评论,送一份《2025年机器人赛道深度研报》(截止本周五晚8点)~

记住,在资本市场里,越被喊“拿稳”的东西,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毕竟,镰刀永远喜欢盯着“急着拿稳”的韭菜。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