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罗永浩单方面宣布“停火”,“预制菜国标”还远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3:15 1

摘要:四天时间,罗永浩把西贝推上热搜,把“预制菜”三个字撕成全民话题,转头却宣布“要去忙正事了”。

9月10日一句“太恶心了”点燃战火,9月13日一句“可以告一段落了”骤然降温。

四天时间,罗永浩把西贝推上热搜,把“预制菜”三个字撕成全民话题,转头却宣布“要去忙正事了”。

头顶悬赏十万元还没兑现,身后是西贝日损两三百万的账面流血,面前则是刚刚过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舆论场一片错愕:老罗为何“急刹车”?西贝又为何在创始人“必须起诉”的狠话后选择按兵不动?

更关键的是,国标真的能让消费者松一口气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停火”背后的原因,当预制菜终将摆上每一张餐桌,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期待什么?

一、四天“战事”速览:从一条微博到十万人直播间

9月10日16:55——罗永浩微博开炮:“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组织媒体沟通会:“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将起诉罗永浩”,同时全国370家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开放后厨参观。

9月12日晚——罗永浩开启“临时直播”,背景大字写着“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透明化”,在线人数10分钟破十万,悬赏十万元征集“实锤”。

9月13日午间——罗永浩转发“预制菜国标草案已过审”消息,连说三个“太好了”,并在傍晚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要去忙正事”。

那么,西贝事件,双方的战果如何?

西贝方面:9月10日至12日三天预计营业额累计损失600万—900万元,日均客流下降30%以上。

罗永浩方面: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21.3亿,个人账号涨粉120万,直播间打赏虽关闭,却带动其“交个朋友”橱窗当日GMV上涨28%。

二、罗永浩为何“急停”?三条线索看懂“体面撤退”

1. 目标达成,见好就收

9月13日上午,第一财经率先披露: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首次把“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罗永浩随即转发并评论:“太好了,万众期待!”——在他看来,推动立法的目的已经阶段性落地,继续缠斗边际收益递减。

2. “悬赏”成本与法律风险

十万悬赏一出,网友投稿蜂拥而至:袋装焖饭、冻品海鲈鱼、复水西兰花等照片刷屏。

但法律界普遍认为,悬赏广告构成“要约”,一旦有人提交符合要件的证据,罗永浩即负有支付义务。继续高调可能把民事纠纷升级为“悬赏合同诉讼”,对正准备重新创业的他并非好事。

3. 公众情绪拐点

多家媒体评论指出,事件后期焦点已从“西贝有没有预制菜”滑向“罗永浩是不是在蹭流量”。

见舆论天平回摆,老罗选择“停火”可保全“为消费者发声”的人设,避免反噬。

三、西贝的“后手”:起诉还是冷处理?

尽管贾国龙在11日放出“一定会起诉”的狠话,但截至9月14日22时,杭州、北京两地法院公开系统均未查到针对罗永浩的正式立案信息。

接近西贝的公关人士透露,内部评估后认为:诉讼标的高、举证难——需证明罗永浩“主观恶意”及实际损失,周期可能长达一年;

再掀热度等于二次传播——沉默让话题降温,比“硬刚”更利于止损;客流已现回稳信号——13日晚,北京、上海部分门店等座率回升至风波前八成。

因此,西贝大概率选择“口头起诉、实际冷处理”,把重点放在“开放后厨+罗永浩菜单”的营销补救上。

四、预制菜国标即将征求意见,行业松一口气还是紧箍咒?

1、草案核心看点

范围锁定“预包装菜肴”:速冻米面、盒饭、盖浇饭被排除,与西贝主打的“堂食现烤羊排”等品类错位。禁用防腐剂:杀菌工艺须采用热链或冷链,倒逼企业升级物流。强制明示:外包装、菜单、点餐系统均需标注“预制菜”字样,违者最高可处货值金额十倍罚款。

2. 企业反馈

头部厂家普遍欢迎——标准出台意味着“劣币”出局,市场集中度提升;餐饮门店压力陡增——需更换菜单、改造动线、培训员工,“合规成本”或达单店年均3万—5万元。

3. 消费者期待

据新浪民调17.6万人投票:93% 要求“强制标注是否预制”;81% 希望“同步标注添加剂种类”;67% 认为“预制菜价格应比现做菜低至少20%”。

一句话: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被当成“现做”来卖。

五、网友的四重焦虑与四份期待

在超过二十万条留言与投票里,消费者的情绪高度一致:他们并不是非要“现炒”,而是怕“被蒙在鼓里”。

归结起来,大家的焦虑集中在四点。

首先,是“花了现做的钱,却吃到加热包”。

很多消费者表示,如果菜单上明晃晃写着“预制”,他们未必会点,更未必愿意支付现炒的价格;一旦感觉被“偷换概念”,心理落差瞬间拉满。

其次,是配料表不透明——菜里究竟有没有防腐剂、增稠剂、色素?

吃完会不会口干、起腻?这些信息若不能同步公示,就会让人产生“添加剂恐慌”。

第三重焦虑关乎口感:预制菜往往缺乏“锅气”,入口温吞、软塌,少了镬香与爽脆,这对吃惯明火快炒的中国胃来说,确实是一种失落。

最后,是维权难。

即便消费者发现被骗,也常因“举证难、成本高”而不了了之,于是“投诉无门”成为评论区高频词。

与此对应,网友也提出了四份清晰而朴素的期待:

第一,菜单必须在醒目位置标注“预制菜”字样,最好附上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生产批次和配料表;

第二,只要用了预制方案,价格就应比现做版本低,或至少提供“现做+付费”双选项,让不同需求的人各取所需;

第三,平台与市监部门应建立“预制菜投诉直通车”,实现秒响应、可追溯、可赔付,降低维权门槛;

第四,餐厅要公开承诺不使用防腐剂,并主动公示冷链温度记录,让“安全”能被看见、被验证。

正如罗永浩在停火微博里所说:“我不反对预制菜,甚至赶飞机时还会主动买,但消费者要有选择权。”这句话精准踩中了上述四重期待的交集,也是他能一呼百应的情感底座。

六、尾声:停火不是终局,而是国标倒计时开始

罗永浩的“急流勇退”让一场流量大战暂告一段落,却也为预制菜行业留下了三重“遗产”:

认知遗产——大众第一次大范围区分“预制”与“预制菜”,知情权意识被彻底激活;

法规遗产——国标草案因舆情提速过审,预计年内公开征求意见,明年三季度有望正式施行;

商业遗产——“明示+折扣”大概率成为行业标配,现做菜溢价、预制菜平价的双轨菜单,将在连锁餐饮端快速普及。

西贝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预制菜产业狂奔十年后的标准真空;也像一声发令枪,提醒所有玩家:透明化不是可选项,而是下一轮竞赛的入场券。

当国标落地,消费者手中的菜单将变成真正的“知情同意书”,到那一天,人们或许才会真正放心地把“锅气”与“效率”同时摆上餐桌。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