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大辽第一开国功臣”耶律曷鲁的一生:辽太祖的铁血兄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13:16 1

摘要:公元872年,就在耶律阿保机出生后不久,契丹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也迎来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的哭声特别洪亮,接生的老婆婆惊讶地说:"这孩子的哭声像极了狼嚎,将来必定是草原上的英雄。"这个孩子就是耶律曷鲁。

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辉煌功业背后,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杰出人物。

他自幼与阿保机同吃同睡,情同手足;他屡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却始终甘居人后;他是辽太祖最信任的人,被誉为"大辽第一开国功臣"。

他就是耶律曷鲁——一个在历史上被低估了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872年,就在耶律阿保机出生后不久,契丹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也迎来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的哭声特别洪亮,接生的老婆婆惊讶地说:"这孩子的哭声像极了狼嚎,将来必定是草原上的英雄。"这个孩子就是耶律曷鲁。

曷鲁的父亲耶律偶思是阿保机祖父匀德实的部下,两家世代交好。更巧的是,曷鲁与阿保机同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辽史》记载他们"幼相善,长相亲,共饮一河水,同食一灶饭",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为日后君臣相得奠定了基础。

两个孩子的童年正值契丹部落的多事之秋。当时契丹八部纷争不断,外部又受到唐王朝和突厥的压力。曷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耶律偶思随匀德实出征室韦,这一去就是大半年。在这段时间里,阿保机的母亲把曷鲁接到自己帐中照顾,待如己出。两个小男孩白天一起骑马射箭,晚上同榻而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童年的草原生活充满危险。有一次,阿保机和曷鲁一起在野外放牧,突然遇到狼群袭击。当时他们只有十岁,随行的只有一个老仆人。老仆人惊慌失措,曷鲁却异常镇定。他让阿保机躲在自己身后,用身体护住伙伴,自己则拿起弓箭与狼群对峙。最终狼群退去,但曷鲁的手臂被狼咬伤,留下了永久的伤疤。这件事让阿保机深受感动,从此视曷鲁为生死之交。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两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天赋:阿保机勇武过人,善于骑射,能开三百斤强弓;曷鲁则沉稳多谋,善于思考,过目不忘。他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部落里的老人见了都说:"此二子,吾部之未来也。一个如雄鹰搏击长空,一个如老狼深谋远虑。"

901年,29岁的阿保机被推选为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领),他立即任命曷鲁为自己的副手——挞马狘沙里(亲兵队长)。这个任命意义重大,因为挞马狘沙里不仅负责保卫首领安全,还要协助处理军务政务,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兼警卫队长。

在随后的征战中,曷鲁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902年,阿保机率军南下进攻河东、代北等地,曷鲁担任前锋。这场战役中有一个精彩绝伦的战术部署:曷鲁先派小股部队佯攻蔚州,白天大张旗鼓,晚上点燃无数篝火,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当地守军果然中计,急忙向周边求援。就在唐军注意力被吸引到蔚州时,曷鲁亲率主力连夜急行军二百里,突袭防御空虚的武州,一举成功。

这场战役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契丹军队俘获大量汉人百姓时,部分将领主张按传统全部贬为奴隶。曷鲁却力排众议,他在军事会议上说:"得地而无人,犹得皮而无毛;得人而不用,犹得宝而藏之。"他建议阿保机区别对待:对普通百姓予以安置,分配土地农具;对工匠技人给予优待,让他们传授技艺;对读书人量才任用,参与政务。这个建议被采纳,为后来契丹吸收汉文化开了先河。

905年,阿保机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云州会盟。这次会盟看似顺利,实则暗藏杀机。李克用暗中设下伏兵,准备在宴会上擒拿阿保机。细心的曷鲁察觉异常——他发现李克用的侍卫眼神闪烁,手始终按在刀柄上;宴席的布置也很奇怪,主位背后就是屏风,极易隐藏伏兵。曷鲁立即带领亲兵护卫在阿保机身旁,手按刀柄,目不转睛地盯着李克用。他还故意大声对副将说:"记得把我们带来的三百精骑安排在城外三里处,以狼烟为号。"这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契丹只来了百余人。但这种戒备姿态让李克用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双方顺利结盟。事后阿保机感慨道:"非曷鲁,吾几为所图。"

907年,阿保机打破契丹传统,不再实行可汗三年一选制,而是自立为可汗。这一举动遭到其他七个部落的强烈反对,局势一度十分紧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曷鲁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首先游说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的官职)释鲁支持阿保机。释鲁最初犹豫不决,曷鲁连续三天登门拜访。第一天,他陈述利害:"如今八部如同一盘散沙,互相攻伐,再这样下去,契丹迟早要被室韦或者突厥吞并。"第二天,他讲述历史:"遥辇氏九可汗,大多庸碌无能,我契丹日渐衰微。"第三天,他提出愿景:"阿保机雄才大略,若能统一八部,必能使我契丹强盛。"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八部如八马驾车,各奔其道,车必覆。今需一驭手,统摄八马,车方能行远。"这个比喻打动了释鲁,最终获得他的支持。

接着,曷鲁又逐个拜访其他部落首领。对贪财的,许以重利;对重名的,允以高位;对疑心重的,则以兵力相威慑。在他的软硬兼施下,大部分部落暂时接受了阿保机的统治。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当曷鲁去见最顽固的乙室部首领时,对方故意让他坐在下首,以示轻视。曷鲁不慌不忙地说:"位之上下,不在坐席,而在人心。今大众皆推阿保机为可汗,公独拒之,是自绝于众人也。"这番话让乙室部首领汗流浃背,最终表示臣服。

916年,阿保机准备正式称帝,建立国家制度。这又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质问:"吾辈习于鞍马,以射猎为生,何需仿汉人建城立制?"曷鲁针锋相对地回应:"弓马之强,可得天下;然欲治天下,非制度不可。昔匈奴、突厥,强盛一时,终至瓦解,无制度之故也。"

这场辩论持续数日,曷鲁引经据典,既讲契丹历史,又谈中原王朝兴衰。他特别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牧民放羊,尚需划分草场,定时转场;治理国家,岂能无法度规章?"最终说服了多数贵族。据《辽史》记载,曷鲁在辩论中"陈古今,明利害,众皆叹服"。阿保机听后感慨道:"吾得天下,曷鲁之力十居其七。"

阿保机称帝后,内部并不平静。911-913年,先后爆发了"诸弟之乱",阿保机的几个弟弟联合起来反叛。这场内战是辽建国初期最严重的危机,而曷鲁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913年三月,叛军首领剌葛派寅底石率军偷袭阿保机的行宫。当时行宫守卫空虚,叛军很快攻入,抢走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神帐。此时阿保机正在外征战,行宫只有述律皇后和少量守卫。危急时刻,曷鲁率轻骑日夜兼程,终于在叛军返回途中截住他们。

双方在榆河展开激战。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异常惨烈。曷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虽然左臂中箭,鲜血染红了战袍,他仍死战不退。最危急的时刻,曷鲁的战马被射倒,他徒步作战,一连砍倒十几个叛军。最终夺回旗鼓和神帐,保住了政权的象征物。战后清点,曷鲁带来的五百轻骑只剩下不到百人,可见战斗之惨烈。

平叛过程中,曷鲁还展现了政治智慧。当时有人主张将叛军家属全部处死,曷鲁坚决反对。他说:"罪止首恶,胁从不同。若尽诛之,恐失人心。"他建议只处死主谋,其他人给予宽大处理。这个建议被采纳,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为战后和解留下了空间。

还有一个细节很能体现曷鲁的深谋远虑:在处置俘虏时,他发现了一个特殊人物——汉人谋士张陟。这个人原本是幽州秀才,被叛军掳去后被迫为其出谋划策。曷鲁亲自为他松绑,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上英明神武,公何不弃暗投明?"后来张陟果然成为辽国重要谋士,为制度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辽国建立后,曷鲁被任命为阿鲁敦于越("阿鲁敦"契丹语意为盛名、显赫)。这个职位极为尊贵,终辽一代,获此称号者仅曷鲁一人。阿保机甚至下令:"今后于越之官,非有大功德者不得授。"

在治国方面,曷鲁有许多创见。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方略:

对契丹人保持游牧传统,实行部族制度对汉人实行州县制度,允许他们保持农耕生活方式对渤海人保留原有体系,给予相当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多元统治体制成为辽朝立国的基石,也被后来的金、元、清诸朝所借鉴。曷鲁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政策:"治理多民族国家,就像烹饪一锅好汤。既要保持各种食材的本味,又要让它们相互融合,产生更美妙的味道。"

曷鲁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他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教育契丹贵族的机构"文苑",聘请汉儒教授经史。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些契丹贵族子弟不愿意学习汉文,曷鲁就亲自带着他们去看汉人工匠工作。看到汉人用先进的工艺打造出精美的器物,这些年轻人终于明白学习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曷鲁又保持契丹尚武传统,要求贵族子弟必须精通骑射。这种"文武兼重"的教育理念,为辽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外交方面,曷鲁主张灵活务实。他对中原王朝采取"时而战,时而和"的策略;对西北各部族则采取羁縻政策,通过联姻和贸易巩固关系;对高丽和西夏则保持警惕但不轻易动武。这种多层次的外交战略,使新生的辽国能够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生存壮大。

曷鲁与阿保机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辽史》记载了他们之间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阿保机生病,高烧不退,曷鲁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帐外不肯离去。他亲自为阿保机煎药,每剂药都要先尝一口试温试毒。阿保机醒来后得知,感慨地说:"吾与曷鲁,犹身与影,不可离也。"

还有一次,阿保机打猎时射中一只猛虎,虎负伤反扑,危急时刻曷鲁挺身挡在阿保机身前,用身体硬生生接住虎扑,最终众人合力将虎杀死。曷鲁因此身受重伤,休养了三个月才康复。后来阿保机要把那张虎皮赐给曷鲁,曷鲁却说:"虎是陛下射中的,臣只是尽了本分。"最终虎皮被制成两个坐垫,一个放在阿保机的帐中,一个放在曷鲁的帐中,象征二人同心。

最令人感动的是,曷鲁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916年阿保机称帝后,要封曷鲁为于越,位在百官之上。曷鲁连连推辞:"陛下天命所归,臣但尽本分,何功之有?"最后在阿保机坚持下才勉强接受。但每次朝会,他仍然站在百官之中,从不以功臣自居。

918年,曷鲁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阿保机亲自到府上探望,见曷鲁病重,不禁流泪。曷鲁反而安慰皇帝:"臣蒙陛下厚恩,死而无憾。惟愿陛下保重圣体,善抚百姓。"

临终前,曷鲁还念念不忘国事,他让儿子拿来纸笔,勉强写下最后建议:
一要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特别是对新附的汉人百姓要给予优待;
二要重用贤才,不分胡汉,唯才是举;
三要巩固边防,但慎用刀兵,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这些建议都被阿保机采纳,成为辽初的基本国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曷鲁在遗奏中还特别嘱咐要善待汉人知识分子:"汉士多通经史,明治国之道,宜加礼遇,使尽其才。"

曷鲁去世时年仅47岁。阿保机悲痛欲绝,三日不朝,对左右说:"曷鲁去,如断吾臂!"他下令为曷鲁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撰写碑文,追赠曷鲁为"佐命功臣之首"。葬礼那天,阿保机亲自为曷鲁扶灵,这在契丹礼制中是极其罕见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曷鲁的子孙后来大多成为辽国重臣,延续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他的儿子们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孙子耶律吼在辽太宗时官至南院大王。直到辽朝末年,耶律曷鲁的后人仍在为国家效力,这或许是对这位开国功臣最好的告慰。

耶律曷鲁的一生,是与耶律阿保机相互成就的一生。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是高明的政治家,为辽国制度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他更是难得的忠臣,始终如一地辅佐君主。

历史学家常常感叹:每个成功帝王背后,都有几个默默奉献的能臣。没有耶律曷鲁,耶律阿保机的建国之路将会艰难得多。正是有了这样的"左膀右臂",草原枭雄才能成为开国明君。

今天我们在回顾辽朝历史时,不应该只记住耶律阿保机,也应该记住耶律曷鲁这个名字。他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忠诚品质,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正如《辽史》所评价:"曷鲁以肺腑之亲,任帷幄之寄,言如蓍龟,谋成战胜,可谓算无遗策矣。"#历史杂谈##历史人物#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