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娱乐圈再度蒙上一层阴影。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官方通报,将当天网络空间推向了舆论漩涡。据太原警方通报,当日清晨5点42分,于朦胧坠落高楼,6点07分接警赶赴现场,调查排除刑事案件,仅18楼窗纱损坏现场遗留。
2025年9月11日,娱乐圈再度蒙上一层阴影。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官方通报,将当天网络空间推向了舆论漩涡。据太原警方通报,当日清晨5点42分,于朦胧坠落高楼,6点07分接警赶赴现场,调查排除刑事案件,仅18楼窗纱损坏现场遗留。
工作室当天傍晚发布讣告,并以沉痛之词恳请外界尊重逝者和家属。大量网友一开始将其视为谣言,但随着权威信息公开,质疑声迅速被事实澄清。然而,从此刻起,网络空间步入了另一种喧嚣。
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涉及网络谣言刑事案件同比增长了28%。而本次事件后48小时内,新浪微博平台清理相关阴谋论帖文1300余条,抖音也紧急处理数百条无端臆测评论。一时间,“因何轻生”、“背后黑幕”等标签席卷社交热搜。
不仅有人凭空怀疑与逝者有交集的同行,甚至有自称知情人士散布污蔑。这不仅扰乱了正常信息流,更给当事人及其亲友造成二次伤害。对“网络暴力”和“造谣传谣”,法律早已从严惩处。例如,2024年最高法审结多起网络诋毁案,部分造谣者已被判刑。
受波及的,不只于朦胧生前的关系人。就在事件发生次日,恰逢杨幂生日。迪丽热巴等圈中演员——既是杨幂的好友,也是与于朦胧合作过的同事——在前一日悼念,于翌日照常送上生日祝福。
然而,简单的纪念与祝愿,却被极少数网友强行关联,妄加揣测。一些恶意言论甚至质问艺人为何不“悲情到底”,忽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事实上,公开资料显示,迪丽热巴自2017年起每年零点为杨幂庆生,今年亦然,表达方式虽较往年克制,但无可厚非。这种披着“正义”外衣的情感裹挟,本质上是一种网络道德绑架和对私生活的过度干预。
再看其他被错杀的“鱼”。导演程青松仅因聚餐照片被牵强附会,深夜不得不发长文公布活动轨迹以自证清白。新晋女演员邢菲则因与逝者共演剧集回应质疑,又因删除微博而遭恶评。实际上,正如专业心理学者分析,突遇噩耗时,普通人的反应极其个性化。
质疑、震惊、删除动态——只要无恶意传播,就不能简单归于冷漠或“蹭热度”。其实,绝大多数网民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一项最新社会调查表明,约52%受访者承认曾在不明 ** 时跟风转发过疑似假新闻,这一比例比五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
由此我们看到,每逢公众人物离世,大众的关注度与讨论欲望同步飙升,部分声音将有限事实无限放大,甚至牵连无辜。这早已不是首次发生。对比乔任梁、Kimi等人的离世,从哀悼到“猜测”、“讨伐”,相关谣言几乎年年重演。
更有甚者,将逝者家属普通的自我谋生举动视作“消费亲人”,舆论环境的戾气可见一斑。事实上,自2017年起,全国两高联合发文,加大“网络侵权及造谣”打击力度,各地已有9成左右相关案例进入行政或刑事司法程序。可见,守住合规边界,是全体网民应有的网络素养。
在碎片化时代,面对泛娱乐化狂潮和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轰炸,每个个体都应具备自我筛选的能力。“未知全貌,不予置评”需成为公共讨论的底线。不论是名人还是素人,其隐私与尊严都应获得起码尊重。
网络,虽然提升了言论自由,却也放大了部分人情绪与认知的极端。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舆情分析实验室的数据报告:2024年5月至8月,涉造谣攻击性转发内容的统计占整体事件的38.6%。可以说,健康的互联网生态,需要靠我们共同维护。
结语。舆论本无罪,道德不应异化为攻击他人的武器。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观点,但也应知道信息可信度与公共责任。
对生者善待,对逝者宽容,是社会进步应有的温度。在键盘之后,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戾气,也许才是我们纪念逝者、关爱彼此的最好方式。
来源: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