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素老三阿姨的身影。她穿着普通,说话带着点地方口音,视频内容也特别简单:早上赶集买菜,跟摊主讨价还价;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气得直拍桌子;和婆婆拌嘴,为省几度电都能争上半天。一开始我也纳闷,这种生活琐事也能拍成视频?可越看越觉得熟悉,仿佛她拍的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素老三阿姨的身影。她穿着普通,说话带着点地方口音,视频内容也特别简单:早上赶集买菜,跟摊主讨价还价;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气得直拍桌子;和婆婆拌嘴,为省几度电都能争上半天。一开始我也纳闷,这种生活琐事也能拍成视频?可越看越觉得熟悉,仿佛她拍的就是我家楼下的日常。上周我去超市买排骨,老板嘴上说特价十五一斤,结账时却按二十八算,那一刻我直接笑出声——这不是素老三上周刚演过的桥段吗?她站在镜头前气鼓鼓地数钱,一边骂商家不讲良心,一边掏出小本子记账,那股较真的劲儿,像极了我身边那些勤俭持家的亲戚。
她的视频底下全是中老年人点赞留言,有人分享自己被坑的经历,有人教她怎么砍价更狠,评论区热闹得像老小区的傍晚。反倒是那些写历史、讲文化的博主,尽管文采飞扬,视频却常常没人看完。有人说素老三的内容“low”,连小学生作文都不如,还有人说平台没招了才捧这种“土味”人物。可事实是,平台算法早就摸透了用户心思。我表姐在短视频公司做运营,她说现在中年用户最爱看的就是这种“真事儿”,看得久、互动多,系统自然就推得多。素老三一天发二十条,全是生活片段,不需要布景、不用写脚本,反而最真实。
这股“真实风”已经吹进了广告和教育。朋友做文案的,公司现在要求所有内容“接地气”,连品牌宣传都开始拍菜市场、拍小区花园。听说还有团队在研究“真实感评分”,以后视频得先测是不是够“真”。我有点担心,怕真实也变成套路。可素老三最近拍孙子学走路,婆婆非说那是“龙行步”,傻乎乎的,大家反而更爱看了。原来,烟火气才是最动人的。我现在发朋友圈也不堆励志语录了,就拍我家猫把遥控器当鱼啃,结果点赞比以前多了一倍。真实的生活,从来不需要修饰。那些看不起素老三的人,可能自己也在偷偷刷她的视频,只是不愿承认——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我们每天都在过的日子。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