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7个信号很明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4:10 1

摘要:在门诊里,碰到一些人,三十来岁,气色没问题,精神也挺好,但一查血,艾滋病毒呈阳性。他们大多都不是所谓的“高危职业”,但生活方式早已悄悄把他们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这几年,三个群体的感染率蹿得飞快,很多人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门诊里,碰到一些人,三十来岁,气色没问题,精神也挺好,但一查血,艾滋病毒呈阳性。他们大多都不是所谓的“高危职业”,但生活方式早已悄悄把他们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这几年,三个群体的感染率蹿得飞快,很多人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病,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放纵。艾滋病就是这样一种被误解最深的疾病。它不是“纸糊的恐吓”,也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感染艾滋的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隐匿化、生活化。第一类是频繁更换伴侣且缺乏防护意识的年轻男性;第二类是滥用药物后行为失控的人群;

第三类则是中老年单身或离异者,他们往往对风险认知不足,容易因一时情感或生理需求而忽视防护。这三类人,表面上看没什么交集,但身体却在慢慢出现共同的信号。

从中医角度来看,艾滋病并非“西医专属”。《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暗合了病毒传播的规律。艾滋病毒入侵人体,最先损伤的是“卫气”——也就是人体最外一层的防御系统。卫气一破,百病易入。

在临床上,我见过不少患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只是总觉得累,吃不香,睡不好,舌苔白腻,脉象细数。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正是身体在发出警报。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或“肠胃不好”,结果一拖就是半年甚至一年。

从西医角度,艾滋病毒攻击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让人体的抵抗力逐步崩塌。而从中医来看,这是一种“正气大亏、邪气乘虚而入”的过程。特别是“营卫不和”,导致表里失调、阴阳失衡。正气不足,邪气才有可乘之机

有七个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明确信号,不能忽视。第一个是持续性的低热,尤其是午后或夜间发热,却查不出感染源;

第二是反复口腔溃疡或鹅口疮,不是偶尔一次,而是反复发作;第三是持续性腹泻,查不出病因,吃什么拉什么;第四是体重莫名下降,一个月瘦了五六斤,但食欲并没改变;

第五是皮肤莫名起红疹、紫斑或带状疱疹,尤其是免疫下降期;第六是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下、腹股沟这些部位;第七是夜间盗汗、心慌失眠,这种虚汗不是因为热,而是一种“阴虚火旺”的表现。

这七个症状,单独看可能没什么特别,但如果同时出现两三项,就要格外警惕。尤其是那些自认为“生活健康”的中年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身体的真实状况。

有位中年男性患者,三年前检查出艾滋,当时他身体几乎无明显症状,只是有些疲劳和牙龈出血。

他说自己从不去“那些地方”,但后来才承认,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外遇”。那次之后,他就没做过任何检查。三年里,他靠喝中药、吃保健品“养生”,结果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中医讲“病在腠理,久则入脏”,艾滋病正是从“腠理不密”开始,逐步侵入五脏六腑。最先受损的是肺与脾。肺主皮毛、司呼吸,脾主运化、管气血生化。

肺脾一虚,免疫防线就塌了。很多艾滋患者早期表现为咳嗽、腹泻、乏力,这不是偶然,而是病机必然。

现代研究也证实,艾滋病毒在潜伏期内,病毒载量虽低,但已对肠道黏膜、肺部肺泡巨噬细胞产生持续攻击。中医里讲“肺为娇脏”,经不起邪气反复骚扰。而脾胃一虚,百病内生,正是病毒长驱直入的契机。

治疗上,中医并不能“杀死病毒”,但可以做到“扶正祛邪”,延缓病情、改善症状。临床上,我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来补气健脾,加上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再配合柴胡、丹皮、知母调和阴阳。

这些药不是“包治百病”,但用得准,用得对,就能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力量不在于“对抗病毒”,而在于“增强人体对病毒的抵御力”。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而不是“硬碰硬”的冲突。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中医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现在国家的抗病毒免费治疗政策非常成熟,正规治疗能让患者长期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也能维持得很好。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延误治疗,甚至拒绝面对。

我见过不少患者在确诊后,第一时间不是治疗,而是陷入恐惧、自责,甚至自暴自弃。

这种情绪,比病毒还要毒。人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五脏六腑都会跟着紊乱,治疗就更难见效。情绪调养,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一环。《素问》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艾滋病患者若长期处于压抑或焦虑状态,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病情更易反复。临床中,我常建议患者配合针灸、太极、八段锦等方式调节情绪、疏通经络。

对于普通人来说,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防艾的关键,不只是“戴套”这么简单。

那只是物理屏障,更深层的是认知与行为的自律。你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身体就怎么回应你。

有些人觉得“我又不乱来,不可能感染”。但艾滋病毒不靠“你怎么想”传播,它靠的是“你有没有暴露”。无论是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还是一次共用针具,风险都是实实在在的。艾滋不长脸,你看不出谁有,谁没有。

中医常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三句话用在艾滋病上,再贴切不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唯一的安全路径。不要等到“身体出事”才想起去看病,那时候,已经是硬仗了。

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报应”,它就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只要认清它、管理它,就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与之共处。用科学治疗,用中医调养,两者结合,才是正道。

每次患者问我:“还有救吗?”我都会说:“你不放弃,它就不是绝路。”人不是被病打败的,是被自己的恐惧打败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

来源:医生一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