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纯从利润角度来说,肯定选A公司,但是市场参与者不一定愿意A公司。因为给A公司供应,你需要先有4200万资本垫资,才能运转的起来,每个月销售额1000万。给B公司供应,你只需要900万资本就能运转起来每个月销售额1000万。多出来的3300万,你可以干很多其他
汽车企业纷纷宣布付款周期不超过60天,其实并不是汽车行业一个行业的事情。
下图是国务院令,里面明确写了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东西,要60天内付款。
很明显,这不是汽车行业一家的事儿,只不过汽车行业作为目前最典型的行业,先起个带头作用!
国家为什么要干预这个事情,怎么付款这件事市场自己博弈不就行了?
其实没这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供应商,有AB两家都每个月采购你1000万,但是付款不同,利润也不同。
A公司要求半年付款,但是利润30%!
B公司要求一个月付款,但是利润10%!
从纯利润角度,如果选A公司,能垫资6个月,之后的每个月你的1000万利润有300万。
而如果给B公司供应,垫资1个月,之后的每个月1000万有100万利润
单纯从利润角度来说,肯定选A公司,但是市场参与者不一定愿意A公司。
因为给A公司供应,你需要先有4200万资本垫资,才能运转的起来,每个月销售额1000万。
给B公司供应,你只需要900万资本就能运转起来每个月销售额1000万。多出来的3300万,你可以干很多其他事情,比如说投入研发下一代产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比如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比如开发新的客户每个月多卖更多产品,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是如果从AB两个甲方公司角度来说,A公司可以占据更高的现金流,B公司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对现金流要求更高。
对于大部分处于甲方地位的公司来说,如果单纯按照KPI,肯定愿意晚付款,相当于免费占用供应商资金,而且利润也可以压,原因是后面可以绑架供应商。
因为这里不止是利润问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很多人忽略了。
风险!
给AB两个公司供货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必须预期A公司未来一直有很稳定甚至不断增长的市场才会运转起来。
一旦A公司市场不如预期,供应商风险就开始迅速抬升。
到这里,还都在市场经济范畴内。
但是下面就不一样了,因为作为市场主体,并不会完全理性。
因为市场主体的强势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是A公司, 公司利润不及预期,我会去要求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条件,这时候供应商就没法从纯理性角度考虑了,因为押了6000万在你这,所考虑的问题就不是单纯利润问题了,而是这6000万怎么办?这6000万这时候就是个人质了。
我说我不答应,那么作为A公司本来就是现金流有问题,不可能说你跟我不合作了我就把这6000万结给你,哪有这种好事儿。
现实情况往往是你不答应,那不好意思,这6000万会想尽办法给你无限期往后推,你说我跟你打官司,打去啊,打个一年半载,就算法院判了,执行还需要时间,你这6000万免费用个两年都算是好的,大概率,最后也拿不全。
而这一年半载我肯定不跟你合作了,你还要去开拓新客户,那么你能立刻找到替代的甲方吗?如果找不到,你这两年怎么过?还过得下去吗?破产清算可能都是大概率事件,拖得时间越久,你破产的概率越大,这6000万甚至可能最后都不用给你。你是供应商,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这时候你只能答应。
但是一旦答应,你就会进入更大的坑,比如说A公司说,六个月我们也有困难,以后改成八个月付款,甚至一年付款。你垫进去的就不是六个月流动资金而是一年的流动资金了。
越陷越深,A公司掌握着这个人质,后面会要求你降价,要求你进一步延长付款周期。
而你因为人质在甲方手里,只会越陷越深,每天求爷爷告奶奶期望A公司越过越好,千万别出问题。
这已经不是市场经济的理性人问题,而是人质和绑架的游戏了!
所以单纯说纯市场行为,最终一定会在某一天,这根弦绷断了的时候,一旦绷断,整个链条就会发生大动荡,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弦绷断了。
这时候就需要计划出场了,当计划发现,这样下去会出问题,就要及时的干预,给一条底线,把风险压在可控范围内。
而如果是B公司,一个月账期,利润少点,但是风险可控,顶多坑一个月资金进去,但是只要运转的够快,就能够有足够冗余承担这个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付款这块,小米虽然供应链压缩的利润低,但是付款很爽快,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才是现金奶牛。付款这块比很多企业要强很多,其实很多企业是更愿意接这种单的,也更愿意降低利润接这个单。
来源:三个老爸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