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立于时代潮头回望人类精神历程时,总会发现那些照亮心灵的思想火炬。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恰如一条贯通古今的星河,其中跃动着的哲学光点,始终为世人提供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启示。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传统哲思中汲取营养,以“真善行”为舟楫,以“
【未末主义谈】
题记:
人存于世真善行,
生活有爱心乐盈。
哲思主义多美好,
理载天道沐清风。
未末师悟“人生哲理”,于2018年1月10日11:14(周三)成悟。
093. 思悟“人生哲理”
(2025年9月8日)
未末师
当我们立于时代潮头回望人类精神历程时,总会发现那些照亮心灵的思想火炬。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恰如一条贯通古今的星河,其中跃动着的哲学光点,始终为世人提供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启示。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传统哲思中汲取营养,以“真善行”为舟楫,以“爱心乐盈”为罗盘,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生活中寻得精神的锚点。这种追寻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对中华智慧创造性转化的当代实践,是在科技高速发展中对人文精神的重新锚定,更是每个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真善行:立身之本的三重维度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真善行”犹如定海神针,为我们确立了立身行事的根本准则。这三字虽简,却蕴含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格局,道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照,以及佛家“慈悲为怀”的度世情怀。它要求我们在认知层面追求真理,在道德层面践行善良,在实践层面付诸行动,形成知行合一的完整人格建构。这种三维一体的价值追求,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一)求真:认知世界的根本态度
“真”是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起点,体现着中华文化中“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到朱熹的“即物穷理”,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求真精神始终贯穿中国思想史脉络。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保持去伪存真的辨别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既不盲从权威也不固步自封。
当代社会中的“真”具有多重内涵:一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实证精神,如屠呦呦团队历经190次失败仍坚持真理探索;二是对规律本质的深刻把握,如袁隆平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杂交水稻的奥秘;三是对自我本真的坚守,如同“敦煌女儿”樊锦诗在荒漠中守护文化真谛。这种求真过程需要我们去除浮躁,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
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求真的内涵正在深化。我们既要利用科技手段拓展认知边界,又要警惕算法茧房对真相的遮蔽。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技术的“器”与人文的“道”之间的平衡,使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对真知的追求,而非让人成为技术的奴仆。这种辩证的求真观,正是中国智慧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
(二)向善:道德修养的核心要义
“善”是中华伦理体系的支柱,儒家讲“仁者爱人”,道家倡“上善若水”,佛家求“普度众生”,虽表述各异但核心都是对善的推崇。这种向善不是被动的道德约束,而是主动的价值选择,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
现代社会的善行呈现新的特征,从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助,扩展到陌生人社会的公益行动;从个体善举发展到组织化、制度化的慈善体系;从物质帮扶延伸到精神关怀、环境保护等多元领域。如“希望工程”让数百万孩子圆了读书梦,“蚂蚁森林”推动数亿人参与绿色行动,这些都是传统善念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达。
在价值观多元碰撞的今天,向善需要克服道德相对主义的陷阱。我们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体系。这个过程既需要制度保障,如《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也需要教育浸润,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践行,让善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三)践行: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
“行”是真与善的落脚点,王阳明强调“知行工夫本不可离”,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哲学历来重视实践的验证作用,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反对空谈玄理。这种实践智慧在当代转化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
真正的践行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如科学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使行动成为习惯,如道德模范长期坚持善行义举;三是通过实践深化认知,如改革开放通过试点探索逐步完善政策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践行被赋予时代新义。它要求我们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如航天团队践行航天精神征服太空;将理想追求转化为日常努力,如大国工匠用数十年磨练技艺;将价值观内化于生活方式,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实践。这种全方位的践行,正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二、爱心乐盈:生命境界的升华之道
如果说“真善行”确立了做人的基本准则,那么“爱心乐盈”则指引我们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这四个字描绘了从情感培育到心灵升华的完整路径:以“爱”为情感基点,以“心”为修养载体,以“乐”为体验状态,最终达到“盈”的圆满境界。这种生命观照既承接了儒家“孔颜之乐”的精神传统,又契合现代人追求幸福的心理需求。
(一)仁爱:情感联结的温暖底色
中华文化中的“爱”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区别于西方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更强调“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情怀和“民胞物与”的宇宙意识。这种爱具有差等性但不止于血缘亲情,推己及人乃至天地万物,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扩展逻辑。
现代社会中,爱的表达呈现多维形态,家庭中的孝亲爱幼维系着社会基本单元;社区里的邻里互助传承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职场上的团队协作体现着新型人际关系;网络空间的公益传播拓展了爱的边界。如“全国道德模范”中那些照顾孤寡老人的普通人,那些资助贫困学子的好心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爱的真谛。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需要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爱的伦理。这既包括对传统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如建立更适合现代家庭结构的养老模式;也包括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如鼓励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还包括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这种大爱观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二)修心:内在世界的秩序建构
“心”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孟子讲“尽心知性”,禅宗说“明心见性”,宋明理学探讨“心统性情”。修心即是通过持续的内省与修养,达到内心的澄明与安宁,构建有序的精神世界。这种内向超越的路径,为现代人应对外部压力提供了智慧资源。
修心之道在当代有了新的实践形式,传统文化热推动国学修炼回归日常生活,正念冥想等心理学方法与东方智慧结合,各类读书会、文化沙龙成为精神交流平台。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让古代美学融入现代生活;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让经典智慧触动当代心灵。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数字时代,修心具有特殊意义。我们需要警惕信息过载导致的心灵碎片化,抵制消费主义带来的欲望膨胀,克服快节奏生活引发的焦虑情绪。通过阅读经典、艺术熏陶、自然体验等方式,重建内心的宁静与充实,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定力。
(三)悦乐:生命体验的审美升华
“乐”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是情绪体验,更是高超的人生境界。孔子赞赏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庄子追求“逍遥游”的自得之乐,苏轼成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之乐。这种乐源于内心充实而非外在占有,体现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
现代人追求快乐面临新的挑战,物质丰富却难获持久满足,选择多元反而增加决策焦虑,互联互通却加深孤独感。真正可持续的快乐来自创造性的劳动、深度的人际联结、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如科学家攻克技术难题时的喜悦,工匠打造完美作品时的满足,志愿者帮助他人后的欣慰,这些都不是单纯消费能带来的快乐。
我们要超越享乐主义的浅层愉悦,培养“孔颜之乐”式的高级快乐。这需要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价值,在人际关爱中感受温暖,在艺术审美中获得升华,在自然体验中感悟永恒。这种快乐不依赖外部条件,而源于主体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境界的持续提升。
三、哲思天道:古今贯通的智慧长河
将真善行与爱心乐盈融会贯通的,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哲思方式与天道观念。这种哲思不是抽象的逻辑游戏,而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实践智慧;这种天道不是外在的神性存在,而是自然运行的根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终极依据。理解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
(一)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道不远人”,真正的哲理就在日常生活中。从《周易》的“观物取象”到禅宗的“挑水砍柴”,智慧总是与实践紧密相连。这种特质使其能够穿越时空,为现代人提供精神资源。如“阴阳平衡”思想启示我们把握发展的度,“中庸之道”指导我们寻求最佳平衡点,“和而不同”为多元文明共存提供思路。
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需要双重视角,一方面深入挖掘经典原意,避免简单化的误读;另一方面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创造性阐释,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天人合一”观念可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天下大同”理想可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支撑,“为政以德”思想可转化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道德要求。
这个过程正在各个领域发生,中医智慧助力现代健康观念形成,传统生态智慧指导环境保护实践,古代治理智慧启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如浙江“千万工程”借鉴山水田园思想,打造现代美丽乡村;“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丝路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古老智慧的时代价值。
(二)天道人伦的辩证统一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不是与人隔绝的绝对命令,而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依据。“究天人之际”不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而是为人生寻求意义基础。这种天人关系体现在“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赞天地化育”的实践观、“与天地参”的境界观中,形成独特的宇宙人生哲学。
在现代语境中,天道人伦的统一有了新内涵,科技创新需遵循自然规律(天道),同时服务于人类福祉(人伦);经济发展需尊重市场法则(天道),同时体现公平正义(人伦);社会治理需顺应时代潮流(天道),同时坚守人民立场(人伦)。这种辩证统一避免了两极对立的思维陷阱。
当前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问题,更需要这种天人统一的智慧。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又要坚持人文关怀,防止技术至上论的偏颇。中国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对这种智慧的当代运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哲理人生的当代实践
哲思最终要落实为人生实践,实现“道在日常”的生命体验。这要求我们将高深哲理转化为生活智慧,用传统智慧解决现代问题,让文化基因融入时代血脉。这个过程是个体与时代的双向赋能,每个人通过经典阅读、文化体验、实践磨练提升人生境界,时代发展又为传统智慧提供新的实践场域。
当代哲理人生的实践呈现丰富样态,企业家将“义利统一”思想融入商业实践,创建社会企业;艺术家用现代语言表达传统美学,推动文化创新;教育工作者用经典滋养青少年成长,培育文化自信;普通市民通过节气生活、传统养生等方式,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这些实践,使古老智慧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要推动形成哲理生活的新风尚,通过国民教育体系传承文化精髓,通过媒体传播普及智慧故事,通过文化建设创造体验空间,通过学术研究深化理论阐释。让每个人都能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在物质丰富时保持精神的充实,在个性张扬中体现社会的责任,在科技发展中坚守人文的价值。这才是中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越发认识到中华哲学智慧的永恒价值。真善行确立立身之本,爱心乐盈提升生命境界,哲思天道贯通古今智慧,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的人生哲理观。这种哲理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鲜活生动的当代实践。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宝贵智慧,使其成为每个人生命成长的滋养、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进步的资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迷茫中找方向,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25年9月8日13:27,许东振于山东省宁阳县第三小学建设的首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_开心老师工作室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华夏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