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交界的深山学校里 五对夫妻教师守护土家族孩子读书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4:58 1

摘要:从达州市宣汉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约3小时后,才能抵达位于川渝交界的巴山大峡谷腹地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的龙泉学校。这是宣汉县离县城最远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群山环绕。2006年,鸡唱、自由、龙泉三乡合并,如今这里仍有200多名学生,几

从达州市宣汉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约3小时后,才能抵达位于川渝交界的巴山大峡谷腹地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的龙泉学校。这是宣汉县离县城最远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群山环绕。2006年,鸡唱、自由、龙泉三乡合并,如今这里仍有20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土家族。

被大山包围的龙泉学校

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里,有5对夫妻教师(其中2对为特岗教师)成了孩子们最坚实的依靠:他们中最短的相守5年,最长的已扎根32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行动践行,让土家孩子的读书声在峡谷间从未间断。

5对夫妻教师

讲台上并肩执教:

他们用陪伴扛住大山的苦

“刚来那个时候,条件就很差了哟,跟现在根本没法比!”52岁的黄根术摩挲着案头泛黄的教案本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他是这5对夫妻里扎根最久的老师。当年他从宣汉县师范学校毕业,山外的机会不少,可他硬是选择了回乡,因为山里太缺老师了。

正在上课的教师黄根术

这份坚定的决心,后来有了同行者。妻子彭容比他小两届,同样从宣汉师范毕业,黄根术攒了三个月的工资,在裁缝店挑选了一条蓝色碎花裙,叠得整整齐齐送到彭容手上:“山里苦是苦,但我想和你一起教娃们读书。”两人这一教就是30余年。

夫妻俩最骄傲的时刻,是2023年夏天,他们曾经教过的土家族学生陈佳佳,被北京大学录取。这个从小就在龙泉学校读书的孩子,是学校走出的第一个北大学子。“以前小时候就记得她说想去北京看天安门,这下真的实现了。” 黄根术说这话时,眼里亮得像山巅的星。

“山里的苦,两个人扛着,就不那么难了。” 黄根术常说这话,而他们并肩走过的30余年,早已把“苦”熬成了学生作业本上的红对勾,熬成了墙上挂不下的奖状。

山路上秉灯前行:

他们用双手守护乡村的娃

在大山深处“并肩扛苦”的,还有向俊峰和胡晓虹夫妇。1996年,向俊峰从宣汉县师范学校毕业,便来到原鸡唱乡石桶村小——那所学校扎在海拔1000多米的陡峭山顶上,只有一间漏风的土坯教室、半间逼仄的寝室,20多平方米的土操场连篮球架都没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共有十多个,教师却只有他一人。

教师胡晓虹为学生梳头

1997年的冬天格外冷,向俊峰的父亲因肠梗阻在医院住院,他只在手术前匆匆赶去看了一眼,握着父亲枯瘦的手说:“爸,学生等着上课,我得回山上去。” 没想到这成了父子最后一次好好说话。一个月后,向俊峰父亲去世那天,他仍在给学生上课,邻居喘着粗气冲进教室:“向老师,你父亲走了!”向俊峰攥着粉笔的手僵在半空,粉笔头“啪嗒”掉在地上,安排好工作才急忙赶回家。

后来,向俊峰在学校遇到了胡晓虹。之后,夫妇俩有很多机会外出发展,但他们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慢慢地也就断了这个念头。两个年轻人守着一间村小,一个改作业,一个批试卷。在村小时,向俊峰夫妇俩每天都要早早起床,为一二年级的学生梳头、洗脸,晚上,要查看孩子们睡得如何,并经常翻山越岭去家访。2019年9月向俊峰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师德楷模”。

高方军、孙晓秋夫妇同样也在龙泉坚守了20余年。高方军师范毕业后,分到鸡坪村小教书,在向俊峰夫妇等撮合下,他和村里的姑娘孙晓秋喜结良缘。村里条件艰苦招不来老师,孙晓秋便成了学校的代课老师。2013年,勤奋好学的孙晓秋通过公招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他们夫妻二人彻底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

深山里撒播希望:

他们用初心点亮梦想的光

初秋的巴山大峡谷,晨雾还没散尽,龙泉学校的操场上已飘着读书声。教师余发龙正指着地图上“秦岭”的位置,给学生讲自己的家乡:“老师家在陕西,翻过这座山,再走几百里,就是咱们宣汉。”

这个2018年来到龙泉学校的陕西特岗教师,还记得第一次进山时的忐忑:他乘坐的中巴车,从县城到学校足足走了4个小时。“报考时看地图,达州挨着陕西,总觉得翻座山就到了,没想到还挺远的。”

正在上课的教师余发龙

也是这一年秋天,内江姑娘黄俊因为一包宣汉南坝牛肉干的念想来到了宣汉。大学时,室友从家里带来的牛肉干,用油纸包着还泛着油香,她嚼着牛肉干跟室友说:“能长出这么香的肉,宣汉肯定是个好地方。” 可当她提着两大包行李,坐摩的往龙泉学校赶时,才知道“好地方”藏在这么高的山里。

后来,课堂上的并肩备课、家访时的相互搀扶、冬夜里共享的一碗热面,让两人从相识走到相恋,再到结为夫妻,如今两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宝宝。只是提起父母,黄俊的声音会软下来:“我是独生女,爸妈年纪大了,到现在还没来过学校——太远了,怕他们路上累。”

夜里哄完孩子,她会对着手机里父母的照片发呆,可转头看见丈夫在灯下给学生批改作业的背影,又会笑着摇摇头:“不后悔,这里有娃们,还有他,值了。”

其实,在龙泉学校,这样的“新鲜血液”从未断过。同为夫妻的95后特岗教师罗高成、唐梅已经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前行。

30多年来,这里坚守的老师像无数棵扎根的树,把教育火种埋进土壤。那些问“山外有啥”的孩子,有的成了医生、警察、老师……这不是惊天壮举,却是最动人的坚守。每声读书声里,都藏着土家孩子的未来;每双被牵过的小手,终会握住更广阔的世界,让这份温暖与坚守,永远传递下去。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