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警方的“排除刑事嫌疑”与工作室的简短声明,本该成为舆论的终点,
于朦胧离世,已过去三天。
舆论不仅没有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警方的“排除刑事嫌疑”与工作室的简短声明,本该成为舆论的终点,
却因信息有限,反而成了无数猜测的起点。
有人翻出公司注销信息牵强附会,有人对好友悼念文反复解读,更有营销号凭空拼接截图制造“悬疑剧情”。
即便多个平台连夜清理数千条违规内容,也难以阻挡部分网友对所谓“真相”的执着追逐。
于是,有多位律师对于朦胧坠楼事件做了详细分析说明。
相较于网络上的情绪化猜测,律师的声音冷静而克制。
一、什么是“排除刑事嫌疑”?公众为何难以接受?
律师姜桢祥给出了专业解读:
所谓“排除刑事嫌疑”,并不等于警方已经查明真相,而是指在现有证据下,没有迹象表明存在他杀等刑事犯罪。
这一判断,通常建立在三类证据链上:
物证链条
现场痕迹勘查:如坠落点是否有他人踩踏痕迹;
监控视频:坠楼前后,有无可疑人员进出。
法医证据
尸检报告:坠落伤痕是否符合自由落体规律;
是否存在生前搏斗痕迹、药物痕迹等。
证人证言
在场目击者陈述;
当天与死者接触过的人提供的信息。
在这些证据的综合比对下,如果没有发现“他杀”的直接迹象,警方就会作出“排除刑事嫌疑”的结论。
但是,这并不等于警方一定会公布“自杀”或“意外”的死因。
因为在高坠案件中,自杀与意外往往难以完全分辨:
有人跳楼前会留遗书,但也有人什么都不留下;
有人因心理疾病选择轻生,但也有人是误踩栏杆失足。
这种模糊性,让警方在公开表述时通常比较谨慎。
换句话说:排除刑事案件 ≠ 查明死因。
值得注意的是,刘添律师也有同样的观点。
二、警方是否有义务公布死因?
公众人物离世,社会高度关注。
许多人疑惑:既然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是否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结论?
姜桢祥解释:
若证据无法明确,警方可能不再发布公告,以免误导舆论。
若证据充分、确有必要,警方才会公开说明具体原因,比如“自杀”。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
警方的信息公开,必须兼顾社会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
比如在某些案件中,即便警方确认是自杀,也可能考虑到逝者名誉和家属情感,不作大规模公布。
因为法律并未强制规定“警方必须公布死因”,而是允许在合理范围内保持模糊。
因此,除非证据非常清晰,且具有社会告知的必要性,警方才会在“排除刑事案件”之外,进一步发布详细通报。
三、另一种声音:调查是否过于仓促?
然而,并非所有律师都认同警方的处理方式。
律师易胜华就提出质疑:警方仅用半天时间就宣布排除刑事案件,是否过于草率?
他的理由包括:调查环节是否充分?在场证人是否全部接受了多轮询问?
是否对证人口供进行交叉比对?死者社交记录是否查清.....
易胜华认为,即便认定是自行坠楼,也不能轻易排除刑事案件。
因为法律中确实存在“逼迫自杀”的罪名。
比如:诬告陷害、敲诈勒索、家庭暴力、长期网暴等,都可能让人因不堪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
他引用了一句古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法律框架下,这种情况并非没有责任。
因此,他呼吁:警方需要更充分、更细致的调查,而不是仓促下结论。
四、公众质疑与法律边界
面对舆论汹涌,律师们也提醒大家:合理质疑可以,但造谣不可。
姜桢祥强调:
合理追问“警方是否调查充分”,属于公民权利。
但散播“阴谋论”、捏造“饭局内幕”等未经证实的信息,则可能涉嫌侵犯名誉权。
一旦造谣内容过度扩散,家属完全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
这意味着,公众在发声时要注意分寸:可以质疑程序,但不能凭空编造情节。
五、外界其他声音
这几天,众多明星纷纷发文悼念。
而制片人汪俞岑的发文尤其令人动容。她详细讲述了于朦胧如何两次将她从生死边缘拉回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2019年除夕夜,汪俞岑爬上了窗台,准备结束自己生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零点的钟声敲响,于朦胧的消息也准时到达,一句“新年快乐”和“看见太阳就觉得这都不是事”的耐心开导,让她暂时放下了轻生的念头。
时光流转到2023年除夕夜,命运似乎又一次将汪俞岑推向了深渊,她站在了天台之上,生死一念间。
而于朦胧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再次出现。
这次,他通过语音,温柔地劝着汪俞岑“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特别让人触动的是,于朦胧还对汪俞岑说“你恐高又怕疼不是吗”。
随后她还晒出两人的聊天记录:
值得注意是,更多官媒已经关注此事。
人民法治留言并发声,透露北京警方正在调查,希望大家理智评论。
大河报也@平安北京朝阳,呼吁警方公布于朦胧坠亡一事调查通报。
六:写在最后
于朦胧的坠楼事件,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法律层面上,警方在“排除刑事案件”后是否需要继续通报,要看证据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具有必要性。
多数情况下,如果证据不足,警方没有义务再发公告;
但如果能明确是“自杀”,并且社会舆论强烈、信息公开有助于澄清事实,警方才可能进一步说明。
社会层面上,公众的疑问值得尊重,但“合理追问”与“无端造谣”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
逝者已逝,给他留一份体面,给家属留一份安宁,才是最好的尊重。
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比在事后追问真相更重要。
或许,最好的纪念,就是让这场悲剧成为警醒。
愿每一个被压力困住的人,都能在绝望之前,被人看见、被人拉住。
来源:影视热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