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场名为“合村并镇”的行政区划调整正在全国多地展开。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27个省份启动了合村并镇工作,涉及农村人口约3.2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村庄合并的浪潮下,农民们既期待新生活的便利,又难舍故土的乡愁与记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场名为“合村并镇”的行政区划调整正在全国多地展开。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27个省份启动了合村并镇工作,涉及农村人口约3.2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与此同时,关于“2025年4000人以下村庄都要合并”的说法也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引发了众多关注和讨论。
01、村庄合并: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
合村并镇并非简单行政命令,而是应对农村现实困境的深层举措。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许多村庄常住人口不足百人。
这些“空心村”基础设施难以维持,学校因生源不足被撤并,卫生室消失,道路、自来水等建设迟滞。面对这些挑战,合村并镇旨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村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02、4000人以下村庄都要合并?真相揭秘
“2025年4000人以下村庄都要合并”的说法并不准确。虽然安徽凤台县等地确实提出了“合并后村庄人口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的要求,但这并非全国统一标准。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标准。例如山西太原明确:原则上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子需参加合村并居;陕西榆林则要求人口少于800的村庄进行撤并。
是否合并取决于多种因素: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稳定性、基础设施条件等都是关键考量因素。
03 优先合并哪些村庄?政策有明确导向
根据各地政策,优先合并的村庄主要有以下几类:
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常住人口太少,年轻人口大量流失,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的村庄。
基础设施落后的村庄:交通不便、缺乏医疗和教育资源、生活极不方便的村庄。
地质灾害风险区的村庄:处在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区,居住安全性差的村庄。
发展前景差的村庄:地理位置偏远、缺乏产业支撑、收入低下的村庄。
04 保护类村庄:这些村子不在合并范围
不是所有村庄都需要合并。以下几类村庄通常不会纳入合并范围:
民族特色村寨:如云南的傣族村寨、贵州的苗寨等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
历史文化名村:有文化底蕴和传承价值的村庄不能随意拆。
生态旅游潜力村:生态环境良好、有发展旅游潜力的古村落。
产业发达村庄:已经有成功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村庄。
05 合并模式与补偿标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合村并镇,农民最关心的是老房子处理和补偿问题。目前多数地区采取“一房换一房”模式,农民可以用老房置换新房,无需额外掏钱。
部分地区还采用“房票安置”方式,农民拿着房票可以在政府指定区域购买新房。
2025年政策强调“3不搬2不拆”原则:不搬到远离家园的地方、不搬到没人烟的角落、不搬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有文化底蕴和传承价值的村庄不拆、人口多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村庄不拆。
06 合并后的生活:机遇与挑战并存
合村并镇带来的生活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合并后的新社区通常配套设施齐全,道路、自来水、电、网络、天然气、学校、医疗机构等都会一应俱全。
例如山东德州部分地区合村并镇后,新居住区附近配备了高标准医院、学校幼儿园和养老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星火村在拆迁安置后,打造了“星火庄园民俗村”,为当地村民就业提供了保障。
挑战也同样存在。合并后不同村落的农民被“揉”在一起,农村的熟人社会氛围会被冲淡。根据研究,在已完成合村的地区,村民间的互动频率平均下降了38.2%,传统民俗活动的参与度下降了41.5%。
07 农民权益保障:政策强调尊重意愿
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在合村并镇过程中的权益保障。国务院在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农村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尊重村民意愿,不得强制推行”。
政策明确规定,任何村庄合并都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报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对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和分配,必须做到公开透明,接受村民监督。
08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
合村并镇是中国农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农村人口比例已从2010年的50.3%降至2025年的33.8%。
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村空间格局重构已成必然趋势。2025年1月发布的《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5-2035年)》明确提出,要优化村级行政区划设置,稳步推进小规模村庄的整合。
未来的新型乡村社会,应该是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而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
合村并镇带来的变革正在各地上演。
在山东临沂沂水县,张村与周边四个自然村合并为拥有5600人口的沂河新村,资源得到整合;在浙江绍兴上虞区,5个自然村合并成的三江新村建起了现代化村民活动中心、卫生站和养老服务中心。
政策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行政村总数将从52万个缩减至约34万个。
这场调整不只是地图上的重新绘制,更是一场关于乡村命运的重大变革。它既追求规模效益,也注重保留乡土文化的根脉,最终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小谈食刻记